龙关旭,高贵杰,冯 宇,黄平明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现行的荷载试验规程中规定,桥梁动载试验宜首选无障碍行车,而有障碍行车和制动试验并不是必须项[1],但在桥梁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桥面不平整度、桥面杂物等原因产生的车辆跳车现象时有发生,而且随着交通量的增大,桥上驾驶环境的愈加复杂,车辆紧急制动问题也逐渐被学者们所关注。
对于车辆过桥产生的动力响应研究,最初多集中在车辆匀速行驶方面[2-4],而针对特殊行车状态下的研究相对较少,例如跳车、刹车、加速行驶等,且存在计算模型简单、参数分析不足等问题[5]。邓露[6]基于三维车桥振动模型研究了汽车制动对桥梁的冲击作用,结果发现车辆制动下产生的冲击系数明显大于匀速行驶状态。蒲军平[7]考虑了车轮处的摩擦力与刹车制动力共同作用,对车桥耦合振动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陈斌[8]针对悬索桥采用7自由度平面分析模型,研究了行车速度,桥面不平顺,刹车制动三种因素影响下的动力响应。
基于目前研究状况,综合考虑桥梁模型的准确性与实桥验证,本文以许塘桥为依托,对桥梁初始模型进行模型修正,得到反映桥梁真实状态的有限元模型,并对跳车试验和刹车试验进行模拟与实测,进而对特殊行车状态下的桥梁动态响应展开研究。
在桥梁结构的分析过程中,按照设计图纸来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但这样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往往不能反映实际结构的真实状态,这就需要对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本文采用基于敏感度的参数型修正方法,首先根据设计参数建立初始有限元模型,其次基于敏感分析确定需要修正的参数,并根据现场实测值和理论值的误差来构建目标函数,最后利用ANSYS进行零阶优化迭代直至收敛而得到最优解[9],具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以浙江省长兴县许塘桥为工程实例,该桥采用单跨下承式混凝土系杆拱结构,单跨71.96 m,计算跨径70 m,桥面宽度为9.3 m,桥面净宽为7.0 m,双向两车道。该桥设计荷载为公路-Ⅱ级,计算矢跨比为1/6,桥梁立面图如图2所示。
根据桥梁原设计图纸、结构特点及桥梁结构现状,并考虑荷载加载位置和有限元模型修正的实现及目的,采用有限元模型ANSYS对该桥建立初始有限元模型,如图3所示。其中拱圈、系梁、吊杆,横梁及虚拟纵梁均采用beam44梁单元进行模拟,全桥共划分557个节点,850个单元。材料的初始质量密度为2420 kg/m3,弹性模量取3.45×1010Pa。
图2 许塘桥立面图Fig.2 Elevation of Xutang bridge
图3 许塘桥初始有限元模型Fig.3 Initi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Xutang bridge
对许塘桥的固有振动特性进行了现场测试,试验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拾取大桥各测点的环境振动响应,测试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动模态。模态测试纵向布置在八分点截面处,对称布置14个测点,测试三向(竖向、横向、扭转)振动特性。
首先进行设计参数选择,频率灵敏度分析结果见图4,给出了竖向前三阶(V1、V2、V3)、横向前三阶(H1、H2、H3)和扭转前两阶(T1、T2)频率灵敏度变化,各参数对结构动力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故选定系梁弹性模量Et、拱肋弹性模量Er、吊杆弹性模量Es、横梁弹性模量Ec、系梁质量密度Dt、拱肋质量密度Dr、吊杆质量密度Ds、横梁质量密度Dc作为模型修正参数。
根据设计的有关资料和各个参数灵敏度的分析,设定修正参数的范围,修正范围主要以初始值的±10%~±20%控制,在本算例中,基于动力测试数据进行有限元模型修正,采用关于联合频率和模态相关性系数MAC构造目标函数,见式(1)。
式中fd是基于频率的目标函数,fMAC为基于MAC的目标函数,αj和βj是权重系数,反映了特征值和MAC相关函数之间的不同的比重,本桥系数均定义为1。nd为模态阶数,faj和ftj是第j阶理论和试验的频率,MACj表示第j阶的模态保证准则值,表示第j阶试验和理论振型的相关程度。
图5给出了采用零阶优化算法的优化迭代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优化迭代初始阶段目标函数值浮动跳跃较大,第19次后目标函数值基本趋于平稳,可视为函数已收敛,获得了最优解。
图4 参数灵敏度分析Fig.4 Parameter sensitivity analysis
图5 优化迭代过程Fig.5 Optimizing iterative process
模型修正前后,许塘桥动力特性对比详见表1,可以看出修正后的桥梁频率与实际测得的频率更为接近,MAC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表1 有限元模型修正前后自振特性对比Table1 Comparison of natural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before and after finite element model modification
通过前文的有限元模型修正,获得了能够反映结构真实状态的基准有限元模型。基于修正后的模型,对许塘桥进行了动载试验,包括无障碍跑车、跳车和刹车试验,测试结构的动力响应并进行验证。选择跨中截面作为动应变测试截面,测点布置在系梁上,同时在跨中桥面布置DH610三向加速度传感器,用以拾取特殊行车状态下加速度信号。
跳车试验在桥面跨中位置放置半弓形障碍物,高度分别选用5 cm、7 cm和10 cm,采用30 t三轴(双后轴)汽车作为试验车辆,以0 km/h(原地跳车)、10 km/h、15 km/h和20 km/h的速度行驶过障碍物,采集跨中位置动力响应。
针对跳车试验,主要关注桥梁竖向振动特性。以5 cm高的障碍物0 km/h原地跳车为例,竖向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如图6所示,基本能看出试验车辆三个轮轴过障碍物产生冲击的现象。图7给出了不同速度、不同障碍物高度的竖向加速度极值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除个别点跳跃点外,随着障碍物高度的增大和车速的增大,竖向加速度极值整体呈现变大的趋势。
图6 跳车试验竖向加速度曲线Fig.6 Vertical acceleration curve of bumping test
图7 竖向加速度极值变化Fig.7 Vertical acceleration extrema variation
根据实验过程中测得的动应变数据,对桥梁冲击系数进行计算,详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相比于无障碍行车,跳车情况下桥梁冲击系数明显增大,可以达到1.80以上。
表2 不同工况下冲击系数Table 2 Impact coefficient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刹车试验将模拟前方出现交通事故情况,车辆发生紧急制动。采用与跳车试验相同的30 t三轴(双后轴)加载车,控制的主要参数有:(1)刹车初始速度:10 km/h~40 km/h(以10 km/h为一个间隔);(2)刹车位置:L/4、L/2、3L/4。由于现场控制刹车加速度难度较大,因此通过控制刹车距离来控制刹车减速度大约在3.5 m/s2,并使用手持式速度仪核对刹车初始速度。
针对刹车试验主要研究桥梁纵向振动特性。以30 km/h速度跨中刹车工况举例,图8给出了主梁跨中纵向应变的时程变化曲线,可以看出随着车辆的驶入纵向应变逐渐增大,在16 s左右时达到最大值,相比于正常跑车,纵向应变有一个明显的突变现象,极大值增加约20%左右,可见刹车对结构纵向响应有明显影响。图9为主梁跨中纵向加速度时程曲线,理论值和实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理论值结果偏大。
图8 刹车试验纵向应变曲线Fig.8 Longitudinal strain curve in braking test
图9 纵向加速度曲线Fig.9 Longitudinal acceleration curve
图10和图11分别对不同速度下,不同刹车位置桥梁响应的进行了对比。由图10可看出,主梁纵向加速度极值随车速的增加而变大,且L/2处和3L/4处刹车响应较为接近,L/4处刹车桥梁响应增大趋势明显,梁端纵向位移随车速也呈现出相同的规律。
图10 纵向加速度极值变化Fig.10 Extreme changes of the longitudinal accelerations
图11 纵向位移极值变化Fig.11 Extreme changes of the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s
本文利用模型修正获得了桥梁基准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跳车和刹车试验采集主要动力参数,将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经过模型修正后的基准有限元模型与初始模型相比,其动力特性与实测数据吻合度更好;
(2)跳车工况下,跨中加速度峰值随着障碍物高度和行车速度的增加而变大,且冲击系数达到1.84左右;
(3)刹车工况下,实测与理论跨中动应变和纵向加速度时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车速的增加纵向加速度极值和梁端纵向位移极值也逐渐增大,且L/2和3/4处刹车动力响应明显大于L/4处,说明车辆在桥梁后半段刹车能引起更大的纵向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