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军
目前,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精神科较为多见的疾病,它具有起病隐匿、病程长以及复发率高等特点[1],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及时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的作用[2]。目前,利培酮是临床中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但采用何种给药剂量治疗受到部分学者的争议[3]。本研究选择7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不同剂量利培酮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随机将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1.26±3.41)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病程(0.81±0.12)年。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1.30±3.44)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病程(0.82±0.11)年。纳入标准:(1)符合相关诊断标准者;(2)年龄>18岁者;(3)PANSS评分≥60分。排除标准:(1)药物引起的精神障碍者;(2)对相关药物过敏者;(3)伴有其他脑部疾病者;(4)妊娠、哺乳期妇女;(5)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给予利培酮(生产单位:南阳天衡制药;批准文号:H20061072;规格1 mg/片)治疗。(1)观察组按照每天2 mg的剂量进行治疗;(2)对照组按照每天4 mg的剂量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过程中,两组均不给予其它抗精神疾病药物。
(1)总有效率:根据PANSS评分进行评估;①痊愈:PANSS评分至少降低75%;②显效:PANSS评分至少降低50%;③有效:PANSS评分至少降低25%;④无效:PANSS评分降低幅度小于25%。(2)PANSS评分。(3)不良反应情况。
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分析
观察组PANSS评分(44.25±2.86)分与对照组(44.30±2.91)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出现3例头痛、1例震颤、2例便秘、1例肌强直、1例静坐不能、1例月经紊乱,发生率为23.68%;观察组出现1例头痛、1例便秘、1例静坐不能、1例月经紊乱,发生率为10.5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精神分裂症主要指个性、情感以及思维等方面出现异常,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协调性差,其中青壮年是高发人群[4]。精神分裂症往往起病缓慢,发病早期较难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若治疗不及时,则会造成病情不可逆性恶化,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5],所以如何治疗精神分裂症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6]。
如今,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重要手段,其中以氯哌啶醇与氯丙嗪最为多见,然而上述药物副作用多[7],再加上患者需要长时间服药,因此患者耐受性差,治疗依从性低,极大影响了临床疗效[8]。近年来,利培酮在临床中治疗精神分裂症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属于非典型精神病药物,其可有效抑制5-HT2A以及D2受体[9],不仅能够有效改善阳性症状,另外还可缓解阴性症状,且安全性高,因此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10]。根据临床数据表明,利培酮服用1 h后,血药浓度即可达到峰值,且经肾脏排泄,因此适用于肝功能不全病例[11]。有关研究报道[12],按照2 mg的剂量连续服用利培酮1个月,即可缓解临床症状,与常规用药方案比较,小剂量利培酮并未降低临床疗效,但其不良反应少,虽然用药期间会引起头痛、便秘以及月经紊乱等副作用,但一般程度较轻,往往可自行缓解。总之,与常规剂量相比,小剂量利培酮也可有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并缓解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保障了患者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