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西博物院藏康熙青花碗的保护修复

2018-07-25 01:36李小波
文物季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青花器物瓷器

□李小波 解 晋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气息[2]。这种自然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件修复的青花碗是由原山西省博物馆文物库房搬入现山西博物院文物库房后,在文物整理上架、布展中整理出来,由于当时资金及技术的限制,该件破损瓷器一直未得到有效保护修复,2010年,我们根据文物保存现状和修复的紧迫程度,挑选出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106件亟待保护修复的残损瓷器,编写了保护修复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待国家文物局批复以后,根据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安排,笔者有幸对该件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

一、修前概况

修复前该碗高6.8厘米,口径21.1厘米。敞口呈八棱状,胎薄,通体施白釉,底书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圈楷书款,碗外壁以八处花口凹楞为界组成八组青花开光图案。

青花碗的主要病害有:表面附着物(土垢、残留的胶粘剂、加固用的胶带纸);破碎(整体破碎为四块);原修复痕迹污染(胶体老化变色、锔钉锈蚀),其中有两块处于粘连状态,用锔钉铆连;裂缝(碗底有一条长约7.3厘米的裂缝);惊纹(三条长约3厘米的惊纹),并用锯钉加固;器物拼对完整后,口沿有小面积缺损(图一)。

二、检测分析

1.便携式Dino-lite数码显微镜观察

通过便携式Dino-lite数码显微镜,在放大200倍的情况下,对文物出现的病害位置进行显微观察、拍照。

2.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检测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型号:FEI-Quanta650,能谱仪(EDS)型号:OXFORD-X-MaxN50

检测条件:软件:Aztec,模式:point&ID 微区分析功能,加速电压:20.00KV,工作距离:10mm,放大倍数不固定。用砂纸将样品表面局部打磨至露出金属基体,用导电胶固定。

图一 修复前的康熙青花碗

图二 裂缝

图三 锈蚀的锔钉

图四 电子图像及谱图

三、分析结果

根据对该器物肉眼观察,裂缝、惊纹是可蔓延性的病害,在Dino-lite数码显微镜下裂缝的宽度足以容纳各种污渍和杂质,这些物质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将断裂面持续侵蚀污染,胎体的致密度越低,被侵蚀的程度就越深,日后保护中清理也十分困难。釉层与胎体结合部位也被侵蚀,阻碍了恢复器物原貌的程度。瓷器本身对环境的敏感度并不高,但是由于病害的存在,尤其是裂缝这种可蔓延性病害的存在,就使得病害在环境温湿度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裂缝的长度和宽度都在变化,对瓷器文物的寿命带来威胁(图二)。加以保护后可以使得这些裂缝得以控制,不再延伸。

Dino-lite数码显微镜下锔瓷粘接的部位往往缝隙较大,如图三所示,锔瓷已经老化,腐蚀,随时可能发生重新断裂。且锈蚀物已经侵蚀胎体,对胎体形成新的污染。

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检测,锔瓷用的锔钉主要成分为Fe,电子图像及谱图如下(图四),且通过对锯钉不同位置A1与A2的成分对比(表1)可以看到腐蚀区A1成分中Fe的含量急剧减少,C、O的含量增多,此外含微量的Al、Si、Ca多种元素,从成分上看该锔钉腐蚀比较严重。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潮湿的空气中很容易在氧气、溶液和CO2的作用下生锈。铁锈结构疏松,更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和有害气体,从而加快了锈蚀的速度。腐蚀严重的锔钉可能断裂,对文物存在潜在的危险。

四、保护修复技术路线

根据前期的病害分析,结合器物自身的病害状况制定了如下的修复路线。

表1

五、文物保护修复具体实施步骤

1.清洗:

清洗主要分为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两种:物理清洗指用刷子、手术刀、竹签等工具清除污物;化学清洗指通过化学试剂与污物反应达到清洁的目的。根据古陶瓷保存状况,污染物的种类及污染程度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方法,顺序是水—物理清洗—化学清洗。通常去除陶瓷上的覆盖泥土和杂物,以及存在勾缝内的土锈等采用物理清洗法;对清除该件瓷器物表面的油脂污染,采用化学处理方法,用棉球蘸取中性洗涤液或者酒精、丙酮进行擦拭去除;裂缝和裂隙内的脏物,采用84消毒液涂敷清除。84消毒液和双氧水都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可分解有机残留物,并漂白一些有色污斑点,从而达到去污的目的[3]。

2.去除原修复痕迹

通过前期对青花碗的显微观察,以及分析检测,青花碗所使用的胶粘剂已经老化变黑,黏结力降低,锯钉锈蚀严重,其中锯钉卯连的一块瓷片已经脱落,器物出现了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对器物造成二次损害,因此修复前对器物进行了拆解,去除原胶粘剂、锔瓷痕迹,重新进行粘接。

将瓷碗放置在白色毛巾上,由于锯钉锈蚀严重,只需用手术刀轻轻撬动,即可脱落,将取下的锯钉放置于样品袋中,编号密封保存,为后期研究瓷器修复历史留下依据。

取下锯钉的凹槽里残留了许多锈蚀物是清水洗不掉的,先用棉签蘸取酒精溶液进行擦拭,然后用棉花将锈蚀的地方包裹,滴上84消毒液,用保鲜膜密封存放。

取下保鲜膜后,用清水将残留的84消毒液清洗干净,对凹槽内残留的锈蚀物,用竹签清理干净。

3.拼对粘接

待粘接断面清洗干净后进行拼对粘接,首先对所有的碎片进行“预拼”以确定粘合的依次顺序,从而确保所有碎片都能最终拼上,其次再涂上或者渗入适量的环氧树脂粘合剂,用力压紧,用脱脂棉蘸取少许酒精溶剂并挤成半干,将溢出断缝外的粘合剂擦拭干净。为了防止接口在粘合剂未固化前出现移动错位,对粘接拼合后的各部位仍用热熔胶固定,待粘合剂固化后,除去热熔胶。

4.补配

瓷器粘接完成后,口沿及锯钉眼的缺失,用爱劳达环氧树脂胶调和滑石粉进行补缺。

补缺采取蜡膜塑型法,利用蜡片的可塑性,以器物完好的部分为依据,制作所需要的局部范模,定型后移至器物缺失部位,用热熔胶固定,将环氧树脂胶加滑石粉及颜料调制成补配胶倒入模具内,待完全固化后取下蜡膜,用砂纸打磨平整。在灌胶操作过程中为了防止环补配胶流出蜡膜,可将蜡膜与器物接口部位往里约5mm处,用加热后的手术刀切割,使之融化与器物粘连。待胶粘剂固化后,用砂纸打磨平整。

5.打底

在补配随形完成后,器物与补配部位接口处无法做到完全的平整光滑过渡,此时就需要打底工作来完成。

打底用仿釉涂料和滑石粉调制而成的打底腻子,硬度上较补配胶稍低,打磨容易,不宜伤到釉面。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可视情况进行调整腻子的粘稠度。对修复部位表面平整度较差的器物,所用腻子要略稠一些,反之,稀一些。待完全固化后,打磨平整。在操作过程中还可加入适量的矿物颜料调整腻子的颜色,为后期作色打基础。

6.上色

上色在瓷器修复中是最灵活的一步,修复者的修复功底在这里即可得到验证。上色即是对修复部位进行着色处理,令其色泽、纹饰与器物的原部位一致,从而达到淡化修复痕迹的目的。上色材料选用高登仿釉涂料调和矿物颜料,采用喷笔喷涂与毛笔笔涂相结合的技法进行作色。

对于青花来说,底色的调配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底色是透过表层的釉色、釉层的气泡、中层的青花发色以及底层的胎色互相叠加呈现出的颜色,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合理判断,不断尝试,才能调出最合适的底色。待底色调配完成后,用喷笔喷绘上色,喷绘的覆盖面积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底色完成后,为方便做青花纹饰时便于修改,还需喷涂一层透明保护膜层,再做青花之色。以青花最浅处做起,根据青花纹饰先用勾线笔蘸取浅色颜料描绘出轮廓,再采用毛笔涂刷加喷笔喷绘相结合的技法,由浅到深逐步完成青花上色。

7.仿釉

图五 修复后

在经过着色处理的修复部位上使用仿釉材料,以便模拟出瓷釉那种光亮、透明的玻璃质感。仿釉涂料选用高登水性涂料,采用毛笔笔涂的方法。

经过以上步骤的保护修复,病害得以清除,达到了陈列展示的效果(图五)。

六、结 语

瓷器保护修复路线的制定一定要在综合判断文物自身与病害状况的基础上制定。每件文物由于自身材质的区别以及在修复前所受的外界干扰不同,表现在器物上的病害状况也就各不相同,必须逐一进行观察、检测分析,制定合理的修复路线。比如此次,锔瓷修复痕迹,通过对锯钉显微观察以及配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锯钉的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锔钉老化锈蚀,已造成瓷器的不稳定性,同时锔钉锈蚀物渗入胎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必须去除锔钉。但如果锔钉锈蚀不严重,通过后期对锔钉除锈,加固能够维持瓷器的稳定性,则不建议去除。

修复过程中也要注重传统修复工艺的研究,通过科学的仪器检测分析,确定锯钉的成分,对研究锔瓷工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锯钉是修复历史的实物见证,残留的锯钉一定要留取样品,便于后期研究。

猜你喜欢
青花器物瓷器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青花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