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妮
奇山所城历史街区位于烟台芝罘区中心,北去2千米至海,以南2.5千米为奇山。奇山所城是烟台市保存较好的历史街区之一,是烟台城市的发源地,是烟台城市历史的活化石。同时,作为明代海防卫所,也是全国唯一保存全貌的“城中城”。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卫海上倭寇不断侵扰,在宁海卫(今牟平区)辖区内设奇山守御千户所(图一),并建所城。据《登州府志》记载:“奇山守御所城,砖城,周二里,高二丈二尺,阔二丈,门四,楼铺十六,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城有四门,南门为“福禄”,北门名“朝宗”,东门名“保德”,西门为“宣化”。以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为轴线,交叉而成的十字大街,将所城分成四块区域。西北面是办公场所,设置千户所衙门;西南面是兵营伙房、粮食仓库;东北面是兵营、马棚、眷属们居住的地方;东南面是练兵场。北山虽是一座不高的荒丘,但却是三面环海的制高点,设置报警的“烟台”,高 6.5米,长 15米,宽 13米。用 36×18×9厘米的特制大青砖砌成,顶部四边有垛口,形同城墙。发现敌情,烽烟报警。南面是塔山群峰,必要时可做为战略退却之地。西面是奇山,山顶筑有玉皇庙,登顶俯观全城,沿海倭警一览无余。此时的奇山所城是一座典型的兵营,明朝200年来,奇山所城始终是立于黄海之滨的一座军事城堡。
图一 奇山守御千户所城复原图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裁撤卫、所,军地变民居后,行政上归福山县管辖,奇山所城成为当时福山县东境的一处重要的居民点。东门至西门的街与南门至北门的街,在城中心交汇,以交汇点分为东门里街、西门里街、南门里街、北门里街。环绕城墙内侧的屯兵马道,则依四座城门和城墙四角,分割为八段,依所处位置分别称:东门里南胡同、东门里北胡同、西门里南胡同、西门里北胡同、南门里东胡同、南门里西胡同、北门里东胡同、北门里西胡同。城门上是城楼,四门城楼都建有庙宇:东门楼上是二郎庙,西门楼上是三官庙,南门楼上是财神庙,北门楼上是火神庙。另外,西门里有城隍庙,西门外还有关帝庙,南门外有子孙娘娘庙,北门里有药王庙。
随着人口的增多,奇山所城区划分为四个团体组织村,即东门村、西门村、南门村、北门村,城周围附近又先后建立起大海阳、中海阳、小海阳、仓浦村、世和村、西南村、上夼、所东庄和西南关等村庄,统称“十三村”。如今,奇山所的城墙、门楼早已拆毁,但遗迹尚存,城里4村基本保持原貌,城外9村已变成了现代都市的组成部分。有的村名则被改为街名延续下来,比如仓浦街、西南关街、上夼路、大海阳路等。
1918年(民国7年)曾重修西门。
抗日战争时期,城墙拆毁。
1950年,又拆所余城门。
1987年奇山所被公布为烟台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奇山所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所城旧址略呈方形,东西长330米,南北宽270米。四周原有城墙,内为土筑,外砖石。墙址位于东门里、西门里之南北巷和南门里、北门里之东西巷的外侧。城旧有东、西、南、北四门。抗日战争时期,城墙拆毁。1950年,又拆所余城门。现所城西南角还存有城墙基部一角(图二),东西、南北各长约5米,外包土黄色碎石。
城内街道皆为正方向。所城里大街(东西向)贯穿东西,南门里街、北门里街相连贯穿南北(南北向),分别连接东西南北四门。所城里大街与南门里街、北门里街呈十字交叉,为城区的中轴线,将所城分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块区域。所城里大街最宽,宽约10米,为城区最宽街道;北门里街、南门里街次之,宽6~9米。城区其余街道均较窄,宽者2~5米,狭者米余。街面原铺有不规则块石,解放后改为柏油路,惟路侧旧迹偶露。
城内的四合院具有明清传统建筑风格,是烟台市保存较完整的传统住宅建筑群。布局上,以三合、四合院落为单元,前后左右连接,扩充组合成为三进、五进的套院。院内民居多为灰砖背石包砌,以硬山居多,粉墙黑瓦,龙凤屋脊,红柱雕檐,配之以灰砖砌成的门、窗套。建筑风格及使用的材料具有胶东地方特色,整体色调统一、淡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街区风貌。
建筑结构多砖石建筑,硬山,顶为小灰瓦垅。砖石做工亦精,或有刻字雕花。门四向皆有,以正屋或厢房半间为过道式。迎门院内,或单设影壁,或就厢房山墙为之,其上或书“福”字,或镶龙纹花砖。院内地面多铺石,少数设有子墙。窗户多为木棂立窗,个别清末旧居仍有较小的扁横窗。民居多出檐式,为清末以来至20世纪40年代所城建筑的主要形式。民国初年以后,始有以砖叠涩封檐的形式,以其抗风防火,俗称“风火檐”,渐而成为民居的常式。又有少数中西合璧之作(图三、图四),以刘凤镳家祠最著。屋前加有廊檐,檐柱或方或圆,下有雕刻石础,上有彩画檐板,砖券门窗,其下玻璃格扇也随之为圆弧形。就整体外观,所城民居仍然基本保留着明、清时期至民国初的严整布局和古朴风貌。
图四 刘子琇旧居西院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物质根基,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它位于城市之中,既是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结构和功能的组成部分。奇山所城作为烟台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烟台城市发展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一)奇山所城是烟台城市的发源地,是烟台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是烟台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奇山所城正式建立,并设有狼烟墩台,“烟台”由此得名。明朝的奇山所城始终是立于黄海之滨的一座军事城堡。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废千、百户,军地变成民居后,原所城张、刘等姓千户后裔人口大增,开始在城内外大兴土木建造民宅,一座座古朴典雅的四合院落拔地而起。随着人口的增多,奇山所城区划分为四个团体组织村,即东门村、西门村、南门村、北门村,城周围附近又先后建立起大海阳、中海阳、小海阳、仓浦村、世和村、西南村、上夼、所东庄和西南关等村庄,统称“十三村”。至此,奠定了烟台这座城市的雏形。今日的烟台,正是在所城的基础上向外扩展、延伸的。所城,在一定程度上是烟台的根,是烟台城市历史的活化石,展现了一部完整的烟台城市发展史,对烟台这座城市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价值。
(二)奇山所城是我国目前仅存的明代海防卫所,是全国唯一保存全貌的“城中城”,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卫海上倭寇不断骚扰,朱元璋准奏批建四卫和二守御千户所,其中一所就是“奇山守御千户所”。据《登州府志》记载:“奇山守御所城,砖城,周二里,高二丈二尺,阔二丈,门四,楼铺十六,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城有四门,以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为轴线,交叉而成的十字大街,将所城分成四块区域。西北面是办公场所,设置千户所衙门;西南面是兵营伙房、粮食仓库;东北面是兵营、马棚、眷属们居住的地方;东南面是练兵场。四座城门上建有二层城楼,上层为瞭望台,下层为指挥所。城四周筑有高高的城墙,墙外一周则是护城河。后来虽然撤千户所改为居民区,直到今天经过几个世纪的沧桑,所城里的人员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所城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是我国目前仅存的明代海防卫所,成为研究明代海防卫所制度及卫所建设难得的实物资料。在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在繁华的闹市中心能保留这样一块具有近千年历史的传统城坊,无异于镶嵌着一块璀璨的宝石。这种独一无二的价值应成为烟台城市的新名片。
(三)奇山所城是烟台传统建筑风格及民风民俗的主要载体,是展示烟台传统文化的窗口,是提高文化认同感的基础,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奇山所城是烟台城市发展史上开篇的一页,一座座门庭、一块块路石,都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久远的历史沉淀。军地变民居后,大量外地人口迁入,他们在诞生、婚嫁、丧祭、节庆、妆饰习俗等民俗风情与方言方面各有差异,外来习俗与当地习俗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产生了不同于福山和周边各县的烟台方言。奇山守御千户所,虽然总面积不足8万平方米,竟先后建起了十余座庙宇,全国罕见,堪称“庙宇之城”,也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庙宇文化,这些庙宇体现了所城人的理想追求,具有鲜明的奇山文化特色。所城里的张氏祠堂、刘氏祠堂等的建立及每年的祭祖活动,充分体现了所城人的“重孝”思想,成为所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民风民俗虽时过境迁,但奇山所城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历史街区,作为鲜活的社会有机体,仍然以世代相传的生活形态顽强地融入烟台人的生活和记忆里。这些民风民俗的世代传承,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着我们的子孙后代。人们可以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历经艰辛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记住悠久的历史,了解灿烂的文化,倾听名人们生活过的故居诉说着他们的故事和情感。千千万万的青年人将从所城的传统文化、名人事迹中获得前进的动力,焕发出建设美好烟台的热情。因此,奇山所城是展示烟台传统文化的窗口,强化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最佳场所。
奇山所城历史街区作为烟台城市的发源地,对烟台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奇山所城是烟台城市的根,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根,城市的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城市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历史街区是居民生活的载体,是城市“活的细胞”,没有人的活动,奇山所城就会凝固和僵死。为保持传统街区的历史延续和文脉的完整性,我们应该采取整体保护、活态保护的方式,在保持历史原真性和风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街区保护与改造,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基础设施,控制建筑密度,优化社区环境,增加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保持活力,使其成为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区。
在具体的保护措施上,根据调查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奇山所城的西城墙是所城留下的唯一一段古城墙,对所城的价值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城墙上的建筑,有些被拆掉半边,有些为后来重建,风格不一,严重影响所城的历史风貌。因此,建议拆除西城墙上的建筑,对城墙根基进行技术处理,完整保护,栽植绿化带示意,其余城墙可形成象征性的城墙。
2.作为所城中轴线的所城里大街、南门里大街、北门里大街,形成“十字街”格局,并以此为脊,整个道路网络呈枝状分布,是较典型的传统古城街道布局方式,应重点保护,将与原貌不符的现代装修去除,恢复原有风貌。
3.奇山守御千户所千户衙门位于奇山所城西北角的时彦街12、14号张家祠堂。此建筑最早是千户所千户衙门,后被用作张家祠堂。千户衙门是所城作为军事城堡的象征,可整修千户衙门,恢复原有风貌,作为展示明清海防设施的场所。
4.寺庙是历史街区特色要素的主要载体。城隍庙等传统公共建筑,成为历史街区特色要素的代表,反映出街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城里大街51号、52号作为原城隍庙建筑,为所城里标志性建筑,应加以复原。
奇山所城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它的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传承。奇山所城历史街区是烟台城市的发源地,也是烟台最早且延续至今的城市社区,对其保护利用的最佳做法就是建设社区博物馆。
通过对奇山所城历史街区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并通过古老坊巷格局、民俗风情的充分展示,把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当代信息社会的文明熔铸成具有强大魅力和现实品格的文化精品,必将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拉动烟台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一)千户衙门是所城作为军事城堡的象征,通过恢复原有的风貌,将其作为展示明清海防设施的重要场所。
(二)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烟台具有剪纸、绒绣、草编、面塑、曲艺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依附在有形的、物质存在的实体上,而奇山所城本身就是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两者相得益彰,使这些传统文化融入历史街区,形成有机的整体,更利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三)烟台传统小吃一条街。老所城里有祖辈经营的铺子:鸿记茶叶庄、付记茶水炉、三元馄饨铺、兴合饺子馆、盛合包子铺、王老三洒汤馆、张记老驴锅、马家清真油炸糕、刘记大卤面等等,还有西街口的王麻子老豆腐店,所城东门外大兴胡同的焖子、白汤羊杂、外酥内嫩的吊笼烧饼,这就是所城里独特的饮食文化。到今天,可能有的消失了,但有的流传了下来,比如:焖子、小豆腐、咸鱼片片、福山拉面、蓬莱小面、海鲜疙瘩汤、芋头豇豆汤等极富乡土特色的小吃,这些小吃带着浓浓的民俗风情。
(四)开辟古玩一条街。在目前收藏热持续升温的社会环境下,古玩的展示、交流、交易需求增强,需要特定的场所,而古玩艺术品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所城历史街区内开辟古玩一条街,更具有历史韵味。
(五)利用刘氏祠堂等建筑进行民俗文化的展示。所城军地变民居后,大量外地人口迁入,他们在诞生、婚嫁、丧祭、节庆、妆饰习俗等民俗风情与方言方面各有差异,外来习俗与当地习俗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因此,可利用祠堂建筑、所城里大街57号民居等建筑进行这些民俗文化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