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东 吴晓霞 徐小颖
摘要:野外实习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湿地动植物的种类、结构、生态等均富于变化,是进行野外实习教学的极佳场所。溱湖湿地处于江苏中部、江淮之间,生物种类繁多,自然资源优越。通过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实习教学,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培养和提高生物专业类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湿地资源;生物学;野外实习;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179-02
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是高校生物类专业如植物学和动物学等课程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简单延续如植物和动物种类的调查和识别,而是注重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以及锻炼学生从事独立的生物学野外工作和自主探究能力[1]。溱湖湿地处在江苏省中部地区,生物种类繁多,自然资源优越。溱湖湿地资源在生物实践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价值和优势。如何利用溱湖湿地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专业、吃苦耐劳、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指导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一、溱湖湿地概貌
溱湖湿地地理位置为东经120°,北纬32°,位于苏中平原泰州市姜堰市北部,地处著名的里下河地区,是全国少有的淡水湿地。依据《湿地公约》的分类标准,溱湖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为内陆湿地。根据中国湿地分类系统,溱湖湿地属于湖泊河流湿地,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雨量充沛,地形比较低洼,有利于湖泊湿地的广泛发育。湿地保护区规划总面积为26km2,旅游景区面积为7km2。姜溱河和泰东河是湿地水的主要来源[2]。湿地拥有许多滩涂,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生物多样性丰富。据调查,目前溱湖有湿地野生动物185种、150多种植物,成为生物专业学生实习的好去处[2]。
二、丰富的植物资源有利于开展植物学专业学习
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雨水充沛,气候湿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赋予溱湖湿地丰富的植物资源。目前,湿地现有各类湿地树木200多万株和各类水生植物80多万株[3]。沼生植物,如芦苇常以群落形式存在,里面伴生水葱、香蒲等。水生植物常见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挺水植物有芦苇、香蒲、菖蒲、水葱、芋头、慈菇、荸荠等。湿生木本有池杉、水杉、枫杨、意杨等;湿生草本有一年蓬、小蓟、鸢尾、花叶芦苇、前胡、马兰、乌蔹莓等。溱湖植被系统主要分为天然水生植物系统、湿地森林、人工林和农田防护林体系。人工林主要由香樟、桃树、柳树、杨树、大叶女贞、香樟、果树、落羽杉、喜树、黑松、栾树、木槿等组成。
植物学课程是许多高校生物大類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结构、分类学基础知识以及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知识。通过溱湖湿地植物实践教学,使学生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的藻类到高等的被子植物,以及植物的从简单到复杂。通过各类植物典型特征的讲解以及标本的采集,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各科植物的形态特征及鉴别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以及种群所处的环境,进一步分析植物群落结构的类型,区别于陆生植物类群,并联系教材关于植物与环境(水)相关章节(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等相关知识,获得一些形态和生态学的感性认识,了解和强化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植物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知识和综合技能训练。
三、丰富的动物资源有利于开展动物学专业学习
溱湖湿地植被资源丰富,是鸟类栖息、觅食和繁衍的理想场所。据统计资料显示,溱湖湿地内共有湿地野生动物近200种,其中种鸟类近10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鹳、丹顶鹤等7种,省级保护动物有喜鹊、画眉等8种;兽类21种;两栖爬行类23种;鱼类38种;浮游动物21属(种),其中原生动物3属,轮虫4属,棱角类5属(种),桡足类5属,底栖动物27属,昆虫10属。野生动物73种,麋鹿、丹顶鹤、扬子鳄等三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此栖息[3,4]。
以往动物方面的实习内容单一,主要是无脊椎昆虫动物的采集和识别;实习方法简单,主要是注重动物标本的观察,忽视对动物自然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总结的能力[5]。通过溱湖湿地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群落结构特征、动物行为特征等内容,掌握野外动物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栖息环境、利用检索工具鉴定标本等基本技能。同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动物种群所处的生境,进而总结动物与其所处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强化学生对动物学相关方面知识的理解。
四、湿地资源有利于开展生物学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体验,使知识内化为内在品质和外在气质,使学生形成真善美为一体的个体人格[6]。没有人文精神,生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灵魂,是不完整的科学教育。通过观察湿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体验生命之伟大。沼生木本植物池杉为适应水生,躯干基部具有发达的膝状呼吸根。水生植物生活在水中,进化出多种适应水生环境生活的机制,如有些叶子形成丝状叶,可以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光合作用。学生通过考察深刻领悟到湿生植物种种奇特的形态是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学习和理解生物适应的本质和意义,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注重自然的和谐,并思考如何提高自己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6]。在湿地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考察了湿地的生物类型和特点,也深刻体会到了湿地的生态危机。目前,溱湖湿地中,许多国家级保护植物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破坏严重,溱湖滩地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茭白等植物分布范围变小[2]。许多水域发生了藻类沉积,出现了许多污水和死水。因此,在野外实习教学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思考生态危机的根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策略。学生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深刻理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观点,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此外,溱湖湿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在完成专业实习的前提下,充分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湿地绝色美景,了解溱湖丰厚的历史文化,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五、湿地野外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吃苦的精神
湿地野外实习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分成若干实习小组进行,学生与教师、同学及各种校外人员的交流合作机会增多。湿地、水路、浮桥和丛林比较多,在实习过程中,发扬团队精神,凝聚向心力,协同合作;在尊重、欣赏、相助的作用下,进行有效的沟通[7]。我们确立了分组学习、分组探究、团队合作、集体交流的教学模式。各组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让学生明白在科学研究团队间的协作可以使团队发挥出更大的研究实力。野外实习学生每天冒着炎热步行往返,忍渴挨饿,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直面困难的意志品质,进而不断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信心和勇气。随着实习的进行,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意志更加坚强,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发扬。
可见,溱湖湿地实践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也能全面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意志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野外实践动手能力、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桂然,张红梅,李欣,等.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119-121.
[2]王小芹,申小芹,韩梅红,等.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资源和配置之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08,(5):31-32.
[3]周帆,郭剑英.溱湖湿地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6,(8):1-2.
[4]冯锦梅,张海荣.浅谈姜堰市溱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对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11,24(1):23-27.
[5]韩广欣,张茜,赵军锋.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6):144-146.
[6]崔瑾,冯虎元,夏凯.在生物学野外实习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1):105-108.
[7]张秀玲,符爱云,李妍,等.高校植物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6,33(4):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