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芝馨 董文婧 公丕沛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条件。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学生数量的增加,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巨大挑战和压力。通过调研,探究分析高校师生运用新媒体形式交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师生交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5-0229-02
一、引言
现今,随着新媒体市场不断丰富扩大,给在校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如课下学习、课外沟通、探究创新等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新媒体的介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呈现出更丰富多样的面貌。QQ、微信、微博、易班等形态层出不穷,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变得更加动态。本文通过访谈调研大一至大四在校生,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师生交流的现状以及对此种现象的看法。
二、高校师生使用新媒体交流现状
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调研发现,一部分学生认为使用新媒体跟老师交流,方便快捷,交流变得频繁,师生关系更加亲近,感情也更加密切。采用合适正确的方法通过新媒体沟通可以使师生间的交流效果事半功倍,减少师生间的代沟。但更多的学生反映,虽然新媒体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架起了诸多新的桥梁,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因此减少,面对冷冰冰的屏幕,无法感知到交流时的语气和表情,师生间的交流变得机械化而缺少一点人情味。
通过调研发现师生使用新媒体手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使用的方式较单一,影响交流的有效性。虽然新媒体形势下可以借助的交流方式有很多,但多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单一模式。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7-38-55法则,即7%的言语+38%的声音+55%的表情=信息的全部表达,这个公式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大部分有赖于声音和表情等非语言交流。言语交际中理解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编码方式。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交流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这种偏差,比如同样一句话,单纯地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但如果用声音或者加上表情来辅助表达,就会帮助缩小这种理解偏差。
2.位差效应和刻板印象的存在,制约师生交流。位差效应是指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能被下属知道且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进行的信息反馈不会超过10%,但是平行交流的效率则能达到90%以上。因为刻板印象的存在,即传统观念中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学生是学习者、接受者,这种认知影响下产生的心理差距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了一定隔阂,让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交流产生一定难度。受此影响,学生们在需要倾诉时,同样借助于方便快捷的新媒体,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同学、朋友作为倾诉对象,而不是“上位者”形象的老师。
3.交流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流内容。新媒体虽然便捷,但师生之间使用其进行交流时的内容较局限。经过调研发现,师生使用新媒体交流的方式主要采用发送文字,内容也基本围绕活动通知、学习等,比如教师下各类通知、进行问题答疑,学生请假、询问简单的问题等,这些都是通过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真正通过新媒体平台深层次地与老师交流生活状况,进行情感沟通的学生数量较少。大家似乎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平台解决一些简单的事情。
三、新媒体形势下师生交流优化对策
1.丰富交流方式。在新媒体条件下,师生之间的沟通不仅可以采用文字形式,同样可以使用语音交流跟影像交流等。采用语音交流,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流时的语调变化去感知对方的情绪变化,另一方面,如果话题涉及隐私问题,语音交流既避免了面对面交谈时的尴尬,同时又比打字更加方便快捷。影像交流则帮助师生实现远距离空间会面,可以通过视频观察到双方对于所谈话题的即时反映,能够根据对方的表情及时调整交流的内容。例如,利用最近十分流行的网络直播,老师们可以通过直播这样受年轻人欢迎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下答疑、思政教育、班团培训、就业指导等,通过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这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高效。此外,高校可以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打造集思想教育、日常服务、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师生网络互动社区,其中包含文本、声音、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使交流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不管使用何种交流方式,想要达到何种沟通效果,师生关系都起着基石的作用,奠定了交流的“主色调”。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主动转换角色定位,对学生坦诚相待,持有责任心、爱心和耐心,用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尤其,现今大学生极力渴望独立民主,自主意识显著增强,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交流沟通,才会让握有一半主动权的学生与老师交流。因此教师应主动学习一些沟通交流的方法,增加交流的有效性。用共情为沟通奠定基礎。莫里斯·比格曾说:“为了有效地对待学生,教师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学生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学生的感受,把自己的心理放到同学生一样的高度,才会更准确地理解学生的想法,做到真正地了解学生。用尊重真诚建立信任的平台。借用新媒体平台的便利,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
3.充实师生交流内容。要构建新媒体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必须打破固有的内容局限,丰富充实二者之间的交流内容。老师可以主动扩展与学生交流时的话题,不应仅围绕学习、工作等方面,适当地融入热门新闻、生活状况、情感状态之类的话题,比如交流内容可以分为:(1)问题类交流。围绕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对于开展下一步教学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借鉴。(2)话题类交流。教师可以定期发布讨论话题,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秉持中性态度,即对学生的信念看法进行中性评价,营造和保持一种积极的氛围,同时注意正确的舆论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将正确的价值观渗透给学生。(3)聊天类交流。以一种亲切随意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只是出于关心而没有其他具体目的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更多地了解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交流时的语言可活泼幽默,多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大家,让学生了解到新媒体平台的交流内容是多样的,不仅局限于学习和各类工作任务。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发布自己对日常生活、情感、社会热点的看法,主动去接近学生的生活,营造师生间的活跃氛围,从而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教师应善于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借着新媒体平台言论自由这一特点,培养师生间自由开放的环境,达到平等交流的效果。这样学生才会慢慢主动去跟老师倾诉交流,老师才更容易掌握学生的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新媒体的日益发展对学校的教与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高校的教学发展与改革也需要向新媒体合理借力。课堂范围以外的师生交流也因此显得更为必要,有效和谐的师生交流是教师培养学生、开展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新媒体形势下我们应合理利用这一沟通平台,更大化地发挥其有利的多元化功能,构建多样化的师生交流方式和渠道,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更好地推动教学相长,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周念慈.微信群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8):158-159.
[2]高莹.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8).
[3]彭未名.信息时代大学师生关系的擅变及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5):75-78.
[4]吴宝善.搭建高职院校微信公众号平台思考[J].教育管理信息化,2014,(24):59.
[5]刘念.高校师生有效交流模式探索——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