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就业岗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红色教育视野下应充分利用延安精神这一资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开拓创新实现多渠道就业。
【关键词】 延安精神;大学生;就业;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对象已经完成由小群体向大众化发展转变,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影响广大民众对高等教育价值的正确评价,影响大学毕业生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也关系到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成功高效就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现状
传统观念无形中导致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在就业选择上宁缺毋滥思想严重。据2017年《延安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本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的单位种类较多。民营企业就业分布占总就业的比重仅仅为38.59%。就业单位性质反映了学生的就业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在离职率方面,截止2017年10月31日,2017届已就业毕业生的离职率为10.43%,离职多集中在临时性就业学生中。[1]离职的原因主要有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够、工作环境条件不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部分学生虽然已经就业,但在思想上还没有很好的得到转变,没有全身心投入到现有的工作中,而是企图通过不断地更换工作来改变现状。
1、面对就业去向,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90后”从小生长的环境较为优越,在主观意识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走出校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勢,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在就业选择上不愿到艰苦边远、环境较差的基层去工作。通过数据显示,延安大学2017届毕业生选择基层项目就业仅有43人,仅占就业总比重的0.93%,这也就说明了实际前往基层就业的学生人数较少。
2、在职业选择上,个人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过高
所谓职业期望,是指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和向往。[2]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当毕业生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择业目标之后,如何把握你的择业期望值,就成为关系到你的择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多数大学毕业生都对工作单位所在地域、发展前景等有着较高的期望,国有企业、非基层党政机关、中初等教育单位、事业单位是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的首选,很显然,这种职业期望是脱离实际情况的。
3、在价值取向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不能和谐统一
就业对大学生来讲不仅是简单的职业选择,更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自我的价值实现,忽视集体利益,把自身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追求和努力都只是为了个人利益的获得。
二、新时期延安精神对大学生就业思想的积极作用
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3]红色教育,服务于公民道德体系建设、未成年人教育,特别着力于鼓励大学毕业生树立远大的抱负为建设革命老区求学、成才、创业。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1、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价值观取向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大学生心智处在正在成熟的阶段,缺乏一定的辨别经验,在就业选择时出现向钱看、向权看的倾向。在类似情况下,就需要延安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在大学校园内开展延安精神的宣传与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走出求职就业中的价值取向误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时代和现实都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突出延安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2、有利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增强适应能力
在就业过程中,当出现预期目标与现实情况不符的时候,求职者便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加之面对各种大、小型招聘会,大学生在心理上容易造成困扰,出现心理恐慌、应聘综合症等问题。延安精神的内涵要求我们在干事创业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职就业路漫长,面对纷繁复杂的大环境,要紧密结合自身现实情况,在就业过程中,不断适应新形势,及时调整心态,正确看待各种矛盾,积累知识与经验,厚积薄发。
3、有利于大学生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培养
延安精神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大学生们担负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由于对一些事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政治认同上容易产生偏差,因此需要延安精神来支持帮助他们摆正自身位置,坚定政治方向,并鼓舞他们树立起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
三、借力延安精神,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
1、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的就业观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河北师范大学视察时指出:只有“下得去”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才能“拿得起”。[4]他进一步强调,下基层,到基层工作,才能使人更快的成长起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西部基层是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这就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要用延安精神这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教育大学生脚踏实地但要志存高远,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主动转变就业观念,牢固树立扎根基层、敢于投身到艰苦边远的地方去开创新事业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把人生关键处的路一步一个脚印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2、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大学生作为一支高素质群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对于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延安精神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老区、乐于奉献”延大精神的学习来培养大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端正个人的就业观念,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岗位时,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只有把青春年华融入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奉献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实现人生的华丽转变。
3、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开拓创新实现多渠道就业
知识能在实践中彰显力量,而实践更能丰富和增长知识。目前大学生就业固守传统的“铁饭碗”思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突出对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社交、管理等能力,不断适应非公企业发展速度快、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新需求。同时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东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在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撑下,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创业孵化基地,用创新创业引领就业。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思想现状、当下延安精神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进行深刻阐述,并就如何借延安精神助大学生成功就业提出了相关解决办法。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此类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在当前国家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系统性、复杂性较强的问题任重而道远,仅仅依靠大学生个人思想上的转变是不够的,更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注 释】
[1] 2017年延安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參考文献】
[1] 董鲁皖龙.聚焦高校就业创业[N].中国教育报,2016-07-08.
[2] 朱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问题及对策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0.27.
[3] 李世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丛书——延安精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10.
[4] 中国新闻网.李克强了解大学生就业情况,对到基层工作予以鼓励[EB].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 06-08/4913705.shtml,2013-06-08.
[5] 过夏玲.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引领作用[J].北京:传承,2011(5)10-13.
【作者简介】
王永飞(1992-)男,陕西定边人,本科学历,任职于定边县道路运输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