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华
本文系2017年度山东省委党校系统科研课题
【摘 要】 文章阐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文明的意义与困境,认为乡村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乡村文明面临消亡的威胁,古老的乡村文明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文明重建的过程。分析当前乡村文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整治基础差,落后观念制约发展,提出要坚持城乡一体化,深化乡村文明行动,需要加强领导,明晰思路;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乡村道德建设水平;提升文化惠民水平;强化舆论引导。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乡村文明行动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文明的意义
我国是农耕文明发展成熟程度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乡村文明发展时间最长的国家。党的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1、乡村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第一,中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体和体现者,中国乡村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自我保护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乡村。第二,乡村文明是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包括方言、风俗习惯、价值观、信仰、衣着喜好等,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投影,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生态价值。第三,乡村文明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
2、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乡村文明面临消亡的威胁
第一,在城镇化巨大的发展潜力带动下,大批的“农民工”割舍了乡村,融入到城市化的进程中。但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村人,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中,离开农村的群居生活,脱离地缘与血缘的维系,割舍乡里乡亲的亲情、乡情和友情,仿佛瞬间没有了依靠。第二,代表着农村的明天与希望的农村新生代,最活跃也是最具有改变能力的,已经脱离乡村,失去了对农村的感情,已经习惯了在城市的打拼,有的已在城市拥有工作、房子、车子等基本的生活资料,融入到当地的城市生活,没有想到过再回去农村。古老的乡村文明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3、古老的乡村文明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文明重建的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不管是国家政策还是农村自身因素,都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伴随着土地流转政策和掌握高科技技术人员的返乡创业,农村产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阶段,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乡村发展。二是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和形式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游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基层党支部和大学生村官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像“新鲜血液”的流通,使整个农村机体充满活力。
二、当前乡村文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体制,造成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受现代思潮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大多数年轻人对古老的村落文明持无所谓甚至不屑的态度,认为乡村是落后的表现,农村生活代表着贫困,对新农村的治理,乡村文明的继承没有落实到思想上和行动上,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对农村没有了相互依赖的感情,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乡村文明后继乏力。
2、环境整治基础差
农村环境卫生差、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备、生活不方便,是农民群众反映较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环境整治起点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条件改善、美化硬化村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人力、资金和观念上的困难。
3、落后觀念制约发展
一是部分乡村封建迷信、赌博活动屡禁不止,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人情往来”名目繁多,生子、当兵、入学、乔迁、祝寿等等,都要操办一番,铺张浪费反而成了一种“面子”。群众承受不起,但是迫于传统习俗、宗族势力和人情世故,只得硬着头皮撑下去。
三、坚持城乡一体化,深化乡村文明行动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发展乡村文明是一件涉及面广、难度大的任务,需要树立长期的工作思想,硬实的工作作风,及时化解矛盾。
1、加强领导,明晰思路,打牢“乡村文明行动”的坚实基础
一是规范制度,明确任务。政府要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文明行动”工作方案,把“乡村文明行动”开展情况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年度考核,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从制度上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明确思路,科学部署。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同时,立足实际,对农村社区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三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在政府网站、电视台、广电网等新闻媒体、网站开设专栏,形成新闻宣传声势。同时,通过农村广播、召开村委会、群众大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发动,全面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以倡导文明风尚为重点,在农村街道两侧、主要道路口等显著位置粉刷以乡村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永久性标语,营造浓厚的乡村文明行动氛围。
2、做好新农村改造,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建设新型社区。把“两区同建”作为改善村容村貌的重要载体,按照“中心带动城镇,城镇带动社区”的发展规划,膨胀扩充现有社区规模,并加快建设一批新社区。让社区发展上水平、上档次。二是完善城镇基础配套设施。实施以村庄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五化”工程。建设村村通、村内通公路,新建、改建桥梁,强化农村沼气开发,推行清洁能源使用。三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联合教育、财政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加快乡村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充实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留住乡村文明的“根”。同时,针对农村青年大多在外打工的实际,切实照顾好留守儿童,比如做好“四点半学校”、少年宫建设等设施,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学生们的特长。四是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标准,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改变农村垃圾随手扔的顽习,真正做到乡村美化。
3、落实“四德”工程,提升乡村道德建设水平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四德(爱德、诚德、孝德、仁德)”工程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典型评选宣传活动。开展“平凡好人”、“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发现身边的模范,弘扬道德文化。
4、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提升文化惠民水平
一是加快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在乡镇驻地建设文化大院,在农村建设农家书屋,缓解农村群众“看书难、买书难”的问题。积极推广公益电影放映任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实现城区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通乡、通村,多渠道拓展老百姓与外界的联系。二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体活动。根据农闲的实际,以及农民的传统喜好,举办了民间艺术展演,组织群众参与,自编自演舞龙、舞狮、高跷、秧歌等民俗表演节目,不仅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也增加了凝聚力;举办农村文化艺术节,精心创作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结合农民强身健体的需求,举办全民健身节和全民健身自行车赛,弘扬体育精神,提升人民体质。三是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启动了特色民居调查工作,将特色的民居和民间名村列入传统民居和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追溯乡村文明的根源。结合特色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精品镇、精品村,保持历史风貌、体现地域特色、保存文化记忆,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文化创建模式。
5、强化舆论引导
一是抽调新闻媒体骨干力量,采取专题专栏专访等形式,日常报道与突击暗访相结合,对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县乡村进行宣传推广,对工作被动、措施不力的予以曝光,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二是注重运用新媒体推进工作。设立“乡村文明在行动”微信群,对巡查暗访中发现的问题,即时进行曝光,推动相关部门立即组织整改,有力促进了工作开展。三是强化工作考核,将移风易俗工作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政府重点工作计划,定期进行调度。并作为定量考核指标,纳入年度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力促各级干部紧盯目标、深入谋划、真抓实干,从根本上建立改变农村环境面貌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中元.乡村文明的传承、保护与转型[J].行政管理改革,2013.7.21-25.
[2] 许宏.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德州市“两区同建”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应对[J].德州学院学报,2013.10.104-106.
【作者简介】
于麗华(1976-)女,山东夏津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