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的发展,国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革。微课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我国中低等教育改革仍有一定困难。为了适应国家的发展和提高中低等教育教学效率,本文结合现阶段小学教育特点,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引入微课教学进行分析,显示其积极意义,希望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入微课教学起到有利影响。
关键词:微课;语文教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一、 引言
微课是一种耗时少、内容精、教学方式新颖、教学效率较高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教学进行课前知识的预习和课后知识点的巩固,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有积极意义。
二、 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大多沿袭传统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水平也有待发展。导致学习效率较低,不能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大部分小学教师对微课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不能合理地运用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
三、 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微课教学的优势
1. 微课内容丰富完善,形式多样,使用灵活,实用性强,效果突出。对小学生学习打好基础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2. 学生课前进行微课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提前了解课堂内容的重点情况,并适当地重点学习,有利于学生课堂效率的提高。同时,微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有积极作用。例如:在学习《寓言两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时,学生在课前进行微课学习,掌握课文的读音,了解到其中蕴含的现实意义并为之进行思考。
3. 教师课堂穿插微课教学。主要应用于重难点问题的重述和进一步解决上,以微课的形式,形象具体地解释重点内容。运用先进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今后的学习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如上例,学生在进一步学习中熟练的阅读课文,并掌握生字生词,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寓意。
4. 课后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微课学习。一方面查缺补漏,对自己课堂未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学习,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是对教育方式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和适应教师教育习惯是必要的。如上例,学生课后进行微课学习,对自己课堂学习的不足之处进行巩固,达到熟练朗读、识字写字都做到、文章内容和寓意都掌握的效果。
5. 课外学生根据自我爱好进行学习是微课教学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个有效手段。学生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学习和阅读,并与传统的教与学模式进行比较学习,取长补短。学生在兴趣的鼓舞下进行学习,充分激发学习动力,从而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四、 如何在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微课教学
1. 明确教学对象,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小学生探索能力强,思维活跃,好奇心重,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但同时有抽象思维能力差,基础知识不足,学习受个人喜好支配等缺点。教师在制定和选取微课内容素材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微课教学视频。能够吸引学习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教学活动。小学教育阶段,能识字,会写字,能够阅读小短文和初步理解其含义。小学生语文阅读教育不仅是语文阅读技能和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到教与学行为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
3. 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教师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教学任务,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条理清晰的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4. 进行微课设计。前面的分析都是为微课设计做准备,微课视频的制作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视频制作能力,抓住教学重点,着力解决难点问题。同时要求教师能够保证课程内容的新颖和形式的独特,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时将活跃的思维集中到当前知识上来;要求教师确切了解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5.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够使课堂教学氛围融洽,教与学行为更条理,教师发挥得更好,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理解内容、掌握知识,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五、 小结
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变革,人们追求更专业、更便捷、更舒适的教学模式。微课的发展和普及成为大势所趋,它以时间短,知识量大,传播迅速,易于理解和接收等特点越来越受各大教育机构的欢迎。未来,微课将进入家家户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庞光辉,秦锡纯.识读结合,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黑龙江教育,2000(9).
[2]黄甫全,曹文婕.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陈素轻,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南安市美林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