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政治教学中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2018-07-24 09:54刘涛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认同责任政治

刘涛

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既是思想政治的需要,也是每个高中生自身应该具备的思想认知。身为中华儿女,却对自己的文化一知半解,或着是漠然不理,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无法理解的现象。

关键词:政治;责任;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1-0040-01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那就是让高中生跳出高考的窠臼,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审视作为一个华夏儿女自身的文化归属感,培养培养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认同感。如果被淹没在思想政治教科书中的各种理论中,而没有这种高瞻远瞩的认识,那作为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师就欠缺一种教学的高度。因此,我就在教学中,专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为此作了如下的努力:

1.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既是思想政治的需要,也是每个高中生自身应该具备的思想认知。身为中华儿女,却对自己的文化一知半解,或着是漠然不理,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无法理解的现象。作为教师,有责任依托课本,结合我们的优秀文化精神,来增强每一位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要深入调查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入手。在调查中,我发现学生面对我们的文化很茫然。因为他们受各种娱乐节目和时下的风气的影响,更热衷于西方的文化,因此,对本土文化置之不理,甚至不屑一顾。而且,时下学生家庭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好了,导致一些学生们有吃苦耐劳精神,认为做事情根本用不着自己去怎么努力,结果都不会错。其实,这里面就隐藏着很大的隐患,一方面排斥或冷漠对待本国文化,一方面有热衷于接受西方文化,这本身就是对我们自身文化不认同的表现,真很不利于我们的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热衷于外国文化,长此下去,势必会文化上不伦不类的尴尬局面。很不利于我们的文化的传播。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利用思想政治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们的文化的伟大魅力。我从我们儒文化的广泛传播说起,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内省而不张扬的文化,茹养了很多国家和民族。例如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我们文化的茹养。其中日本的茶文化就是中国的茶文化的延伸。日本的和服就是在我们汉服的基础上改进的。可见我们的文化对世界影响有多深远。我还结合优秀的纪录片,让那个学生有更深的了解,并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针对没有吃苦精神的缺失,我结合我们国家近年来的重大事件和典型精神,来感受民族精神的自豪。其中纪录片《大国重器》

《厉害了,我的国》就讲述了我们在科技上以及在各个领域做出了哪些突出的成就,尤其是高铁技术和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一代又一代好儿女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打攻坚战,用血和汗创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没有谁会随随便便成功,于一个国家是一样的,于一个民族是一样的,小到于一个人,也是一样的。都离不开奋斗和拼搏。

2.设置开放性问题,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文化認同感,应该建立在对本国文化和对外来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培养文化认同感,不是盲目的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在深爱本国文化的同时,对外国文化做到兼收并蓄。不盲目崇洋媚外。为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对比教学,设置开放性问题:谈谈中西方情人节各自的文化底蕴。引领并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们查阅相关资料,大多数认为情人节,青少年非常热衷于过这一节日,认为这个外国节日既浪漫又有情调,是表达爱情的绝好机会。有的学生则认为不能否定情人节是真挚情感的表达,但也不能因为过洋节而淡漠我们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纪念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牛郎织女是一对相爱的夫妻,但却被蛮横不讲理的王母娘娘给硬生生拆散,喜鹊同情这一对苦命的夫妻,就在七月七这一天,给他们搭桥,让人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织女相会。因为织女是天上的仙女,能织得七彩锦霞,因此,人间的女子们都在七月七这一天祈祷自己也如织女一样心灵手巧。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元宵佳节,又被称为上元节。这一天晚上,花灯高挂,灯谜连连,青年男女流连于花灯中,传递甜蜜的情谊,这是又一个中国的情人节。我们这两个情人节都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温馨而美好。学生们经过探讨,认为不能盲目的过洋节,比如什么万圣节,愚人节,狂欢节等。要关注节日本身的文化内,不能盲从。

3.利用时政热点,提高学生时代责任感

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最具价值的文化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将教学内容与时政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做贡献。

在“对待传统文化”及“直面外来文化”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的“中俄文化年”、法国“中华文化年”等重大对外文化传播活动。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对方的平等思想,共享全球化的文化资源,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中国开放、进步、包容、富有活力的新形象。同时让学生认识到“90后”的个人主义、因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出国热”等现象,不同程度削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不利于中国文化的继承。文化问题的讨论会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在共享世界文化的同时,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尤为重要,从而增强责任感。

总之,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民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因此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不仅仅是文化教育的迫切要求,更是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师生同做先进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 柳成林.关于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 徐彩霞.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04).

猜你喜欢
认同责任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