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西藏践行之思考

2018-07-24 01:45史本林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自治区西藏攻坚

史本林

(西藏民族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 陕西咸阳 712082)

2013年,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多次就此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相关部署,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含多种体制机制: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管理和精准扶贫等,这一体系是对我国扶贫理论的丰富和补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核心问题的阐述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内涵。

(一)解决“扶持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1]2013年底,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意见》提出,由国家统一制定识别办法,以县为单位,对规模进行科学控制,各级负责各自的工作,多去现场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的信息,做到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识别真正的贫困人口,并对贫困人群建档立卡,同时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等工作,[2]较好地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

(二)解决“谁来扶”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2]近年来,我国建立起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中央出台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要求普遍建立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大力实施“百县万村”“万企帮万村”等社会扶贫行动,形成了推动扶贫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解决“怎么扶”问题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功与失败均在于是否精准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0月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政策,这一措施为脱贫“最后一千米”开出了破题的药方。为了达到有效率的扶贫目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了解每一个贫困地方,每一户贫困人家,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建立经济产业,建立多种经济实体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解决“怎么扶”问题的重点,就是实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专项扶贫措施与精准识别结果和贫困人口发展需求相衔接。

(四)解决“如何退”问题

习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开发会议上指出,扶贫的目的就是为了脱贫,在合理的时机退出,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无期拖延,同时也要留出准确的缓冲期,在一定的时间内减少贫困人口,同时保留相应的政策,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时间表。在验收阶段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严格严谨的评估,按照标准摘除贫困的帽子。对每一户贫困人群都要关注到,一户一户地消除贫困,跟群众共同结算,让群众们认账。[3]2016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贫困退出的意见》,对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的标准、程序和相关要求做出细致规定。尤其是严格实施考核评估制度,引进第三方评估,注重考核结果运用,为贫困人口退出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扶贫工作的现状与探索

(一)西藏扶贫工作的整体情况

“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西藏自治区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农牧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万元,相比2015年增长了13%。(见图1)自治区农牧民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的收入大大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西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各项指标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图1 2012-2016年西藏人均GDP(元)

西藏自治区拥有全国最复杂的地理和人口环境,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尤其多,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在实地调研考察后确立重点帮扶区域,不同的地方和环境使用不同的策略方案。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对全区的贫困群众进行全面了解,对导致贫困的原因深入分析,精准识别,并将贫困原因进行分类,不同的种类施行不同的策略,做到了精准确立扶贫对象、措施精准实施到户、扶贫资金精准调度、精准确立脱贫成效。

(二)西藏扶贫工作取得的重大成绩

2013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西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些成就表明了党的治边稳藏方略的正确性,体现了对新时代新形势的科学把握和认识,为雪域高原的繁荣提供了完备的理论指导。

1.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藏交通不便,每年大批内地旅客进藏可选方式非常单一,川藏铁路提前上马,使西藏交通的便利程度上了一个台阶,同时西藏自治区实现了全部县区通公路;西藏环境特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西藏的水、牦牛肉、青稞制品等产品品牌已经陆续建立起来。西藏民生领域发展迅速,自治区每年将70%以上的财政收入投向民生领域,真正为人民办好实事;2016年以来,广东、福建等17个内地省市的各个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师组团援藏,每年超过850名内地教师进藏援助,每年超过450名教师奔赴内地学习,在政府的帮助扶持下建成了一批示范性中小学,并将此项工作常态化;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自治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7万,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560万,区内劳动力向区外转移人数逐年增加。

2.社会综合治理更加稳定。由于处于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西藏的社会环境极其复杂,保持社会持续稳定非常重要。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实地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维稳措施,从不同层面做好维稳工作,确保西藏社会局势持续稳定和长治久安。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2016年西藏自治区的综治考评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进入优秀行列,在安全感调查中,西藏群众的安全感处于全国前列;几次调查中,拉萨群众的幸福感处于全国第一。在寺庙僧尼的管理服务中,自治区引入社会治理方式,选派优秀干部进驻全区的寺庙和其他宗教活动场所,将教育、管理、服务的职能融入宗教活动中,推进寺庙“九有”,实施“一工程”“六个一”,开展“一服务”。这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传达了党和政府对僧尼的关心,使僧尼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实现了宗教和谐。

(三)西藏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总体上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的脱贫攻坚战进展顺利。但是,众所周知,在最困难、条件最差的地区,做最精准的事,困难可想而知。从目前各地实践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硬骨头”还没有完全精准瞄准。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居住着60%的贫困人口,大部分贫困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无人管事;人才严重流失,无人干事;村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基础设施滞后,陈规陋习严重,发展基础不牢。

2.工作中仍存在不严不实不精准问题。有的地方违背客观实际,层层加码提前脱贫时间,患了“急躁症”;有的地方认为脱贫任务不重,完全能够按时完成,犯了“拖延病”;有的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操作性,没有有效落实;有的把脱贫工作“文件化”“会议化”“表格化”;有的把大量资金用在垒大户、堆盆景、制作精美挂图展板上;有的驻村干部的帮扶措施不到位;有的在考核评估中弄虚作假,乔装打扮。在贫困识别上,有的地方“搞摆平”,人为割裂低保与扶贫,导致一定数量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未纳入建档立卡。在精准帮扶上,有的表面看帮扶到户到人,实质上还搞一刀切,是缩小版的“大水漫灌”。贫困人群在摆脱贫困后退出问题上,有的根据账目脱贫,有的突击脱贫,脱贫质量不高。

3.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存在不精准问题。对于资金的使用上,仍然存在着贪污挪占的问题,在乡村两级尤为突出。西藏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资金闲置滞留等新问题逐步显现。随着扶贫投入增多,权限下放到县,一些地方能力未及时跟上,项目规划不科学不合理,接不住、整不动、用不好。

4.精准扶贫主体(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以往的工作中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有些地区在开展帮扶工作时为了图省事,不考虑实际问题,对帮扶对象全部包揽,送钱送物,造成养懒汉现象。从贫困群众来看,有的穷怕了不敢想,严重依靠外界的帮助,缺乏动力;有的穷惯了“等靠要”,依靠政府的补贴和帮扶人员的帮助,不愿主动脱贫。如果不能充分发动贫困群众,只重外因、不重内因,扶贫就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帮扶效果就很难可持续。

三、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西藏践行的辄谈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西藏把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任务是党和政府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贫困问题,为了帮助全国接近1亿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要求,这些新理论、新论断为西藏的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4]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将脱贫攻坚的理论和西藏实际相结合,创新机制,综合治理,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到2015年,自治区共脱贫57万人,贫困率由2011年的34.42%减少到2015年的25.2%,2016年全国范围内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全力帮助贫困人群脱贫,截止目前,全区共有16万贫困人口、1200个贫困村、10个县区达到脱帽条件,摆脱贫困。

1.加强顶层设计。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针对这种情况,自治区编制了科学的扶贫攻坚规划,明确提出扶贫攻坚的具体规划路线和时间,针对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责任不明确、对象不清楚、道路不清晰、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将中央的要求和自治区的实际紧密结合,建立了范围广泛、类型全面、直达地方的扶贫攻坚规划体系,为市县乡开展工作提供了遵循和指导。[5]

2.注重政策体系建设。自治区根据中央的部署,制定出台了系列扶贫政策文件,这为自治区扶贫攻坚行动提供指导和支持,使工作在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们有“法”可依,有效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资金使用、考核评审、推出依据等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扶贫工作的进展。

3.强化督导检查。扶贫的目的是脱贫,为了更好地保证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各级脱贫攻坚指挥部根据自治区出台的《西藏自治区市地党委、政府(行署)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办法》等文件要求,深入一线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项目建设情况、脱贫成效情况等方面进行严格、科学考核,确保扶贫到户,真正帮助贫困人群摆脱贫困。

(二)贯彻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西藏应把握的原则思考

贯彻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应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把握原则,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1.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科学的方法论,需要我们在脱贫攻坚中准确加以运用。确定扶贫对象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找准致贫原因也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切忌不切实际、暗箱操作、背离群众意见,导致群众对政府失去信心,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在采集信息时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每一道程序都要做扎实、经得起检验,从农户申请、群众评议到扶贫干部进入每家每户调查,再到最后的公告公示以及最终审核,都要严格依据程序执行。[6]

2.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西藏地域广阔,所处环境复杂,贫困的原因也多元化。这就需要各级党员干部俯下身子查清致贫原因,根据识别的不同类型,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要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类别进行帮扶,然后根据调查所得的资料科学确定帮扶措施,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做到一户一策。[7]

3.加强队伍、激发活力。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关键在于要用好用活专业的扶贫开发人才队伍。[8]为此,应坚持以用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好“两委”班子、第一书记、扶贫办和驻村工作队的积极作用,为他们干事创业、实现价值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激发他们创新创造活力。

4.把握政策、精准发力。把握好国家关于扶贫的重要导向,紧抓国家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等,提高对口支援实效。

5.“志智”双扶、提高能力。扶贫既要扶志又要扶智,两者不可偏废。西藏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比较落后的思想,他们认为贫富乃上天注定,随遇而安。为此,在扶贫过程中应注重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困难群众改变思维,主动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注重培树先进典型,让先脱贫致富的发挥“带头人”作用,示范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围绕贫困户产业发展的需要,从技能培训、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帮助贫困群众掌握农业生产等相关技术,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达到扶志和扶智双重效果。[9]

(三)贯彻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西藏应处理的几对关系

贯彻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应正确处理好几种辩证关系,确保扶出动力、扶出初心、扶出效果。

1.政策把握与实际应用关系的“准”与“偏”。贯彻落实政策要精准,对中央出台的各项扶贫政策,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找准政策执行的切入点、政策落实的发力点,避免落实政策跑偏、走样。扶持要精准,坚持分类施策,严格按照有贫必扶的原则,这要求政府除了要对贫困县的贫困村加大扶贫力度,对非贫困县的贫困村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重视,同时对贫困村之外的贫困人口也要给予足够重视并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扶持。脱贫要精准,脱贫标准要量力而行,脱贫销号要严格程序,脱贫之后要巩固提高,既要做到上接天线,又要做到下接地气。

2.重视程度的“重”与“轻”。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在对贫困地区加大物质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要重视对贫困地区人员的精神投入,加大精神扶贫力度,使干部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做到标本兼治。[10]

3.扶贫目的的“好”与“坏”。部分群众甚至一线的扶贫干部对扶贫的目的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这会使扶贫工作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扶贫不仅仅是简单的救济,传授给贫困人群发家致富的一技之长,远远比送钱送物效果好。

4.依靠力量的“多”与“少”。只有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一方面需要靠扶贫干部的精准摸底、靠扶贫政策的精准制定,另一方面要靠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从被动的要我脱贫走向主动的我要脱贫,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干群合力,突出贫困的重围。[11]

5.贫困群众的“脱”与“返”。由于绝大多数贫困人群的经济实力都很薄弱,所以脱贫攻坚行动必须要有精准科学的配套帮扶措施,否则就会出现脱贫质量不高或者脱贫质量不稳定情况,疾病、求学、自然灾害、残疾等贫困的阴影会再次来袭,[12]想要贫困群众真正摆脱贫困,就要设法让他们自给自足,产业扶贫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之策。

6.履职践行的“真”与“假”。在践行中央和自治区扶贫政策过程中,很多地方存在着群众对政策不了解、政策的享受不通畅不充分等问题,有的农牧民由于对扶贫政策了解不充分,想脱贫却又缺少支持,缺少方法;有的群众尽管对政策有所了解,但是由于缺少为之解答疑惑的人员,很难在群众手上充分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自治区西藏攻坚
都是西藏的“错”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神奇瑰丽的西藏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一个人的西藏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