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朗杰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西藏阿吉拉姆戏剧是深受广大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戏剧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它不仅流传于广袤的青藏高原藏族民众中,同时传播于西藏其它少数族群文化当中。阿吉拉姆戏剧艺术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进程,形成了多个不同的风格流派,并组建了众多表演团体。当前,活跃于西藏城镇、农村的阿吉拉姆戏剧表演团体(戏班)约有145个,其中国营剧团1个,民营剧团7个,其余137个是民间阿吉拉姆戏班。①文章相关数据参考了由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编写的《2017年西藏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报告》。从社会结构的不同文化视角观测,阿吉拉姆戏剧文化在当代语境中,从农村到城市、从传统到革新、从民间(业余)到职业,各剧团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组织架构,呈现出多层交错的文化面向。本文以三个团体(戏班)为例,探论西藏当代语境下阿吉拉姆戏剧表演的文化面向。
历史上,不管是参加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雪顿节官方性支差演出,还是地方政府、寺院或达官贵人的府邸演出,以及民间的募捐性演出,民间戏班一直是西藏阿吉拉姆戏剧表演团体的中坚力量。这些戏班的绝大多数成员,均为来自广大基层的普通农民。虽然这些戏班处于最底层的民间,但是从它形成的早期历史阶段到后来的发展,其意识形态从未脱离传统文化的大格局。
1959年,对于西藏来说,是一个跨时代的重大历史拐点。西藏民主改革,标志着原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结束。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由此,与宗教意识形态相关的传统文化有了相应的转变,阿吉拉姆戏剧艺术顺应时代步伐,进入了全新的“当代”语境。
西藏民间的阿吉拉姆戏班,散落于广大农村的村镇之中,这些戏班的组织形式大多数是以村为单位,自愿组成。演员基本上都来自本村,平时以务农为主,个别有出去做生意、打工等现象。这些戏班成员参加戏班的原因有多种,不尽相同。有的是家族传承,有的受亲友、邻里的影响,有的耳濡目染、个人喜好而加入戏班。戏班演出的时间一般集中于藏历新年和望果节等民俗节庆之际,演出范围基本限于本村,或附近的村镇。一年中难得有几次演出,平时没有固定的排练时间和排演地点。逢年过节一旦有演出,戏班就临时召集演员,进行几天突击性排练,然后演出几场,收入微薄。由于民间戏班的传承方式依然延续着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演员都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戏班的演出仍保持着传统的表演形式。演员以清唱为主,众演员帮腔伴唱;伴奏乐器使用柄鼓和大钹,演出的舞台一般是村中某个空旷的广场、打麦场或附近的草坪。尽管如此,从始至今,民间戏班是西藏阿吉拉姆戏剧艺术最基层的传承单位,也是阿吉拉姆戏剧艺术发展的坚实根基。民间戏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自身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同时也肩负着记忆和延续传统文化的使命。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先后对民间戏班提供了部分资助,但不足以解决艺人的全部生活开销,不少年轻人为了生计,离开戏班的情况较普遍。因而,戏班整体表演水平难以提高,多数戏班的存在只是基于民俗的延续,维持民间的文娱生活为主。但在民间戏班中,也有不少戏班的组织者,以肩负民族文化传承为己任,进行有效的管理,积极提高表演水平,赢得了观众喜爱和广大戏迷的好评,因而获得了较好的生存条件。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玛乡措麦村的戏班为例,该戏班早在19世纪就参加雪顿节戏剧展演,西藏档案馆馆藏原西藏地方政府文件中,仍保存着措麦戏班早期相关演出信息记录。措麦戏班早期属于白面具流派风格,主要承担“谐普”仪式献演,不演正剧,隶属哲蚌寺拉基措麦谿卡(庄园)。20世纪60年代,跟随白面具尼木塔荣恰果瓦戏班学习蓝面具江嘎尔派系风格,开始兼演白面具和蓝面具两种表演风格。“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停演。1982年冬季,现任团长尼玛邀请益西达瓦担任戏师,组织村民20余人重组戏班,并恢复了该村藏历新年和望果节演出的习俗。
自1989年开始,措麦戏班在尼玛团长的带领下,跟随拉萨雪巴拉姆戏班著名戏师玛依啦阿旺洛追等艺人,改学觉木隆派系表演风格。先后学习并掌握了《卓瓦桑姆》《囊萨维蚌》等剧目,为日后戏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措麦戏班正式改宗卫地觉木隆派,并于当年夏天受邀在拉萨嘎玛贡桑康布林卡上演《卓瓦桑姆》,演出获得成功,并初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0年以后,措麦戏班在拉萨市文化局、堆龙德庆县文化局等相关文化部门的部署安排下,多次参加雪顿节期间拉萨周边地区的演出活动,表演水平越发进步,逐步得到了广大戏迷的认可和喜爱。这个完全由农民组成的业余戏班,从农村节庆的村落小舞台,一步步走到了拉萨罗布林卡大舞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村中飞出的金凤凰。戏班现在作为一个成熟的农民演出团体,可以出演《苏吉尼玛》《赤美更登》《卓瓦桑姆》《诺桑法王》《囊萨维蚌》《白玛文巴》等六部正剧。由于其戏班声名在外,近年来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自2008年开始,每年参加哲蚌寺雪顿节演出,至今已有10年时间,是西藏目前唯一一个仍在哲蚌寺雪顿节展佛仪式上,按照传统惯例表演阿吉拉姆“谐普”献演仪式的民间戏班。
措麦戏班作为一个纯民间的业余戏班,每年望果节期间进入演出最繁忙的季节,相当于一个演出季。演出一般从藏历六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延续到藏历七月下旬(公立七月到八月),约有一个半月时间,演出场次多达四五十场左右。演出地点,除了在堆龙德庆区辖各乡、村之外,还被邀请远赴林周、尼木等县演出,最远还曾受邀赴山南地区洛扎县境内的卡曲寺表演。近两年,堆龙德庆县境内的楚布寺和乃囊寺在亚吉安居期间,也邀请措麦戏班前往演出。此外,戏班现在还接受当地政府的安排,每年参加送戏下乡等各类演出活动,年均演出场次多达50余场。在新的历史时期,戏班全体成员本着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村。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戏班的表演艺术造诣,提高了戏班在广大观众中的声誉,为民族戏剧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如上所述,遍布于卫藏地区的大量民间业余戏班,活跃于广大的农村和基层乡村。西藏城镇、农村是阿吉拉姆戏剧艺术生生不息的孕育土壤,广大人民群众对阿吉拉姆戏剧表演艺术满怀着深厚的感情。阿吉拉姆戏剧艺术在西藏城镇、农村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民间戏班作为“草根戏班”,服务于作为下里巴人的人民大众。在新时期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语境下,它们以民族文化传承为面向的基本单位,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繁荣西藏基层文化事业,建设和谐社会与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西藏藏剧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西藏自治区唯一一个全额拨款的国营民族戏剧艺术团体。1959年8月,原西藏蓝面具派系觉木隆戏师扎西顿珠携戏班请求人民政府管理。经拉萨市人民政府同意,召集流散各地的觉木隆艺人,成立了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第一个国家管理的阿吉拉姆戏剧表演组织,并于当年10月参加在拉萨举行的庆祝建国10周年专业文艺汇演。1960年初,西藏歌舞剧团成立,下设西藏歌舞团、西藏话剧团、西藏藏剧团三个演出机构。由拉萨市政府管理的觉木隆戏班划归为自治区一级歌舞团下设的藏剧团,扎西顿珠任第一任团长。1962年,撤消西藏歌舞剧团建制,分别成立了西藏歌舞团、西藏话剧团、西藏藏剧团三个自治区级文艺团体。
西藏藏剧团成立早期,作为专业团体,承担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的职责。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剧团从内容和形式着手,对传统剧目做了大量的调查收集、发掘整理、改编排演等工作。先后整理、改编上演《文成公主》《卓瓦桑姆》《诺桑法王》《囊萨维蚌》等四个完整传统剧目,以及《白玛文巴》《苏吉尼玛》两部传统剧目的片段戏。其中传统剧目《诺桑法王》在原有剧本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并以《诺桑和云卓》之名改编为上、下两场大型剧目。该剧在保留阿吉拉姆戏剧特殊的三部性结构和广场演出的特点上,向舞台剧的演出形式发展;剧团从初期的半职业性转为职业剧团;演出场合从广场平地转为剧场舞台。部分人物的面具也由化妆替代,并增加了舞台布景、灯光效果。音乐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在原有的鼓钹伴奏基础上增加部分色彩乐器,丰富了音乐表现力。同时,在表演上吸收其它姊妹艺术的特色。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享誉拉萨。这一时期,编创《解放军的恩情》《幸福证》《渔夫班登》《血肉情谊》《农牧交换》《英雄占堆》《炉火重生》《阿爸走错了路》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中小型现代剧目,剧团向专业表演团体方向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西藏的文艺团体也受到了破坏,演出服装、面具、道具以及剧本等均被焚毁,戏师、演员、剧团领导受到批判,有的艺人甚至受到了批斗。1967年起,剧团停止了一切艺术活动。[1]1975年,全国大搞样板戏,此时在自治区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剧团组织了边多等本团创研人员,结合阿吉拉姆戏剧艺术特点,移植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并应邀赴京参加国庆演出,获得了好评。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下达了对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政策得以恢复。藏剧团组织编导人员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加工,先后上演了《囊萨维蚌》《文成公主》等传统大型剧目的改编版,同时还实验性地编演了《喜搬家》《英雄占堆》《怀念》等中小型现代剧目。
改革开放后,剧团在不断摸索和大胆改革中,又对《苏吉尼玛》等部分传统剧目进行了革新。其后,在刘志群、边多、张鹰、次仁平措等众多编创人员的参与下,新编大型历史剧《唐东杰布》,并于1986年首次恢复雪顿节活动之际上演。该剧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唐东杰布这一传奇历史人物搬上了舞台,拓宽了阿吉拉姆剧目和创作题材。1994年,西藏藏剧团与西藏电视台联合摄制了由传统剧目改编的《囊萨维蚌》电视剧,第一次尝试传统艺术与现代影视技术手段的结合,阿吉拉姆实现了从广场到舞台,再到荧屏上的跳跃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2]这一时期,由贡布编剧、巴桑次仁导演的《萨达》和群培编剧、小次旦多吉导演的《错字》等一批阿吉拉姆(藏戏)小品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深受观众喜爱。之后,连续几年成为西藏电视台春节藏历新年电视联欢晚会观众期盼的固定节目。从此,开启了西藏藏剧团的新型艺术品类——阿吉拉姆(藏戏)小品的创作热潮,这也成为后来剧团发展创新节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剧团着手对剧目进行再次革新,制定了传统八大剧目改编计划,2015年,已完成《白玛文巴》《诺桑法王》等的再次编排。创作推出了《多雄的春天》和《金色家园》等反应现实题材的新剧目,从编剧、编导、作曲、乐队伴奏、舞美、灯光等方面再次进行了大胆创新。2015年修订排演《多雄的春天》,获得了国家艺术扶持基金资助,每年完成约150场次的演出任务。与京剧联袂的新编剧目《文成公主》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庆的大型献礼剧,用京剧与藏戏(阿吉拉姆)相结合的形式,再现并诠释这一史诗,具有重大的政治、历史、文化意义。京剧与藏戏借这次合作机会,进行双向交流、借鉴,实现了一种新的审美价值[3]。该剧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同时又被文化部列入全国十大戏剧精品行列。2016年,西藏藏剧团联合青海藏剧团(黄南州民族艺术团),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7年,先后在拉萨、黄南,培训青海、甘肃以及西藏各地的藏戏艺术业务骨干人才、管理员200多人次,为推动和发展藏区戏剧艺术交流,人才培养走出了探索性重要一步。
西藏藏剧团作为国营剧团,在党中央、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领导下,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和使命,承担者传承民族文化和革新民族文化的重任。多年来,在服务西藏广大农牧民的同时,多次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等国内各类大型活动和重要演出任务。同时,通过全团齐心协力,打造《卓娃桑姆》《朗萨维蹦》《六弦情缘》等一大批新老剧目,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接班人和传承者。凭借集体和个人的努力,先后获得了“梅花奖”“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和“文华奖”等14项国家级奖项和“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基金奖”“才旦卓玛艺术基金奖”等54项省部级奖项。[4]
自建团以来,西藏藏剧团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送戏下乡为基层居民服务为己任,改编传统剧目,创作新剧目,演出质量和表演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1986年首次出访演出开始,先后多次出访欧美、日本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向世界展现社会主义新西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本着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传统为根基,弘扬主旋律,将阿吉拉姆戏剧艺术带出乡村、走出西藏、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突显了西藏藏剧团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的表演面向。[5-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的步伐,民营经济逐步形成体系和规模。拉萨市部分民间阿吉拉姆戏班在不断摸索中,先后发展成为公司化、商业化的民营经济实体,成为现代商业经济浪潮中的实体文化产业。这些民营戏班,为当代西藏的文化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目前,此类剧团(戏班)共有7个,即拉萨市雪民间藏戏艺术团、拉萨市城关区娘热民间艺术有限公司、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乃琼镇觉木隆藏戏发展有限公司、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东嘎民间藏戏表演合作社、墨竹工卡县直孔宗雪民间艺术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拉萨达孜雪乡嘎吉林热堆民间艺术队以及新近成立的西藏古韵藏戏艺术演出有限公司。在此以拉萨市城关区娘热民间艺术团的活动为例,介绍当代城市语境下文化产业面向的民营剧团。
拉萨市城关区娘热民间艺术团,起初是1979年人民公社时期娘热乡下辖的一个乡民自行组织的藏戏队,属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较早恢复的一批民间自娱性文艺组织。剧团每年排练时间不足一个月,且每年只有在望果节期间演出两至三天。1982年时,由于老戏师塔青病重,无暇顾及戏班排演和培养年轻的演员,加之缺乏服装、道具以及用来正常开销的经费等原因,剧团曾一度濒临解散。当时在西藏地质二队工作的格隆也是戏班的成员之一,看到戏班每况愈下的情形后,深感解散戏班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于是他毅然决定接管戏班,担任戏师,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补贴支撑戏班的开销。在他的有效管理下,戏班排演《卓瓦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等传统剧目,并有了一定的起色,得以继续在娘热乡的每年望果节之际进行表演。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拉萨旅游市场的不断升温,民族传统艺术格外受到游客的青睐,极具商业头脑的格龙看到了商机,便与市内的宾馆、饭店、旅行社等签订了演出合同。通过不断的沟通协商,打开了为游客演出的新局面。到后来,每当旅游旺季到来之际,竟然达到了演出演不完,各单位争相邀请的良好运营局面。在他的精心经营下,戏班的表演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逐渐成为一个拉萨远近闻名的表演团体,也从民间自娱性戏班走向了民营戏班的道路。[8]
1994年,他出资十几万元,购置演出服装、道具、鼓钹等,并盖了一所平房,自此戏班有了固定的排练场所。此后,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团体发展,戏班不仅表演阿吉拉姆戏剧,同时增加不同形式的藏族传统歌舞节目,拓宽艺术表演领域,占领了有利商机。1999年,戏班正式更名为“拉萨市城关区娘热民间艺术团”(以下简称“娘热艺术团”)。2000年,格隆进一步加大对艺术团的投资,在原有的地方扩建了一幢两层楼房,建起排练场、商品房、招待所等,开始了艺术团“以企养团”的新经营模式。[9]艺术团不仅在西藏演出,还曾多次受邀前往北京等地演出。2008年8月,艺术团随西藏代表团,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吉祥奥运》的大型展演活动。
格龙去世后,在新任团长米玛的领导和全体演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之际,艺术团经过激烈角逐,获得了“拉萨囊玛”传承基地资质,这一机遇不但进一步拓宽了艺术团的表演领域,同时扩大了艺术团演出经营的内容。但是,米玛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为提高艺术团的艺术水准,从西藏藏剧团聘请国家级觉木隆代表性传承人次旦多吉先生,重新排演原有剧目,增加新的剧目,成为西藏有史以来第一个能上演全部八大阿吉拉姆传统经典剧目的团体。2012年5月1日至8日,娘热艺术团在拉萨罗布林卡进行了首次汇演,成为由一个戏班在一个演出周期内连续上演八大传统阿吉拉姆藏戏剧目的艺术团。娘热艺术团还与四川峨眉电影集团合作,历时半年的时间,在四川成都锦江剧院,用当代先进的舞美、灯光、LED等技术录制八大传统剧目,这是民营戏班第一次将阿吉拉姆戏剧艺术从传统的广场表演方式转入现代舞台表演的历史性事件。
娘热艺术团经过30多年的不断努力,其组织性质从早期的自娱性民间戏班逐步发展成为民营企业。表演空间从原来的望果节每年一次的演出活动,发展到了现在的常态化演出。由于表演节目内容与形式的扩展,剧团从早期的阿吉拉姆戏班转变成为以表演阿吉拉姆为主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团体。近年来,艺术团受邀参加各级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演出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6年至2016年,多次荣获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以及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等颁发的集体和个人奖项。
在新时期经济建设和民营企业大发展的浪潮中,艺术团凭借其城市化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年还参加拉萨市内的婚庆、店庆等各种庆典性演出,既补充了经济收入,同时为城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艺术团每年大小演出近200场次,演职人员人均年收入约为4万元,成为较为成功的民营戏班之一。
城市语境下的阿吉拉姆商业模式,是伴随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政策下应运而生的新产物。改革开放初期,城市文化经历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一个过渡商业模式期。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计划后,文化的商业模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从幕后转而进入“文化唱戏”的舞台中央。文化成为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发展方向。立足于城市的阿吉拉姆剧团,从演出活动、剧目、表演形式等方面来看,虽存有较多“草根艺术”特点,但在城市商业文化和国家文化产业双重语境下,其表演面向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1)。
表1 当代西藏阿吉拉姆戏剧表演的文化面向
针对当代西藏阿吉拉姆戏剧团体(戏班)的现状,以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当前西藏三个不同层面的团体表演面向,可窥见阿吉拉姆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一种是以城市文化为背景,在精英文化视野下进行文化革新的国营剧团;一种是依附于城市商业语境下的文化产业;一种则是以乡村文化为背景,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基调的民间草根戏班。从本位职能来讲,以文化革新为使命的国营剧团在国家全额拨款的资金支持下,作为国家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单位,一方面从艺术水平、剧本内容、表演技巧、舞台美术、音乐创作等方面对传统剧目进行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以开拓创新为己任,肩负着为新世纪文艺的发展与繁荣,创作新剧目的使命。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民间戏班,是民族文化传统记忆和民俗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是基于文化自觉前提下,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间习俗、服务农村群众的基层团体。以文化产业为依托,民营剧团在当代城市中除了传承民族文化,还发挥着促进文化产业、促进就业、繁荣城市文化的综合功能,为新时期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上述三个不同层面,呈现出了阿吉拉姆戏剧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不同表演面向。然而,从文化分层、社会结构、文化体制、表演空间、经济基础、表演剧目、演员培养、团体数量等来方面看,它们的表演场域处于交错、并存的状态。总体来讲,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主旨的国营剧团,每年除了参加政府的主题性文艺晚会、电视晚会外,还要完成每年100场次的其他演出任务,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虽然国营剧团所处的表演场域主要位于城市、剧场,但在藏历新年、望果节等传统节庆之际,同样也有送戏下乡、走基层等活动。城市民营剧团,通常在市内从事经营性演出,同时传统的雪顿节、望果节是他们每年最繁忙的演出季节。作为民营剧团也时常有机会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文艺晚会、电视晚会等。民间戏班的活动场域,主要立足于乡村和城镇,每年演出的时间在传统的藏历新年和望果节期间。同时,个别团体有时也有机会参加雪顿节大赛和各级政府组织的大型文化展演。三种不同文化面向,在总体上的表演空间、场域既具差异,又具一致性,各自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和任务。
国营剧团是国家在场的民族文化政策的专业艺术团体,在国家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下,主题性、专业性强,一手抓继承、一手抓创新。对内宣传国策,对外交流文化。商业化运营而自给自足的城市民营艺术团体,在开拓市场的同时,为繁荣城市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民间戏班,以民族文化传承、服务基层群众为使命,在社会最底层推动着阿吉拉姆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种不同文化面向的阿吉拉姆戏剧艺术团体,在共同的文化空间里,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继承优良传统,共同服务于广大民众,为西藏阿吉拉姆戏剧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