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贵新,陈鹤扬,邵 钦,赵中辛,刘中民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由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承建,是我国第一支经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认证的,由专业医疗人员和后勤工作人员组成的国际应急医疗队。2010-03,上海市卫计委(原上海市卫生局)授命上海市东方医院组建“上海市卫生应急救援队”;2012年上海市东方医院应急救援队通过国家卫计委(原国家卫生部)审核,成为全国首批16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之一。2016-05,该队伍通过WHO专家组认证评估,正式成为全球首批通过WHO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1],并于2016-05-24,在第69届WHO大会上,由WHO陈冯富珍总干事和中国国家卫计委李斌主任共同颁发认证证书(图1)和授旗。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主要负责承担各类灾难造成的紧急医学救援任务,重要国际性会议和重大赛事的医疗保障任务。
1.1 人员组成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队员主要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内科、外科、麻醉科医师及护士、担架员等相对固定人员组成,并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灵活调整医疗队的人员结构。
1.2 主要职责 队伍主要负责各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规突发性意外事故,以及市内重大以上自然灾害和重大、特大事故等突发事件应急现场的伤员急救与处置任务,统一听从上级部门和医院领导指挥,确保应急救治工作及时、高效。
1.3 指导原则 队伍坚持“平战结合,应急优先”的原则,实行常态长效管理,并随时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常规突发性意外事故应急医疗救援的准备工作,加强有关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应急模拟演练,不断提高队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
图1 世卫组织陈冯富珍总干事(左2)、中国国家卫计委李斌主任(左3)向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队长刘中民(左4)颁发证书
1.4 队员管理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在缺编时,需及时提出、调整和补充队员[2-4],每年调整人员为队伍总人数的20%。该医疗队负责协调、组织、实施相关人员参加国家或国际救援资格认证组织的考核和评定。
1.5 救援装备、设备管理 队伍为队员配备人员防护、生活装备,施救、现场照明、通信、急救医疗器械、药品、运输等装备、设备及其他辅助器材等,并保持这些装备、设备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加强装备、设备、器材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它们完好能用,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各种装备、设备、器材必须每个月至少检查或运行一次,发现问题及时修复,确保功能正常。
1.6 开展救援训练 每年开训前制订年度专项训练计划,并根据年度训练计划,制订半年和阶段训练计划。救援专业训练分阶段进行。医疗队结合年度训练计划,对队员进行地震知识、抢险救援技术和方法、医疗急救技能、最新急救动态等业务培训,组织拉练和演习,对各急救预案进行反复演练,要求他们对装备(设备)性能熟悉掌握,做到操作准确、动作规范、快速高效,提高紧急救援能力。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根据WHO关于国际应急医疗队标准设定的管理人员进行严格遴选与建制。目前,全队包括正式队员80名,以30岁左右的医护人员为主,40岁以下57人,占全队总人数的71%;党员21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全队业务水平精湛,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4名;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28名,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总人数的44%;具有博士学历10人、硕士学历20人,本科学历28人。
2.1 队伍的组织构成 (1)建立组织框架,主要框架包括:总指挥、总督导、总队长、副总队长、总联络员、执行队长。(2)医疗队由医疗组、护理组及后勤组构成。医疗组包括内、外、妇、儿、急救、麻醉、感染、医技及心理医师等医学专业人员;护理组为专业护士(手术室、急诊重症科、内外妇儿科)[5,6];医疗、护理组职责是急救和生命支持、稳定和转诊、伤势处理、骨折管理、麻醉及外科手术。后勤组包括司机、环境勘测、担架搬运、电工、高压锅操作员、破拆及炊事员,职责为通讯发电、转运、高压消毒、医疗废弃物处理等。
2.2 医疗队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政治立场坚定,组织纪律观念强;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经指定医院体检合格,身心健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医技和护理人员应提供详尽的临床资质资料,具有本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所从事专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具备独立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仪表及素养。
2.3 医疗队员的合理编队 为满足不同救援模块及不同救灾任务,编排医疗队员形成不同救治小组。主要模块包括:帐篷移动医院、车载移动医院、现场救治组、应急医疗队(emergency medical team,EMT)一类队伍、EMT二类队伍、EMT三类队伍、不同灾害(地震、海啸、水灾等)救治组的人员安排。人员配置比例(24 h/d)为外科与麻醉1∶1,每个手术台护理/技术 5∶1,护理与病房床位1∶8 。
2.4 医疗队员出队现状
2.4.1 出队安排 (1)接收到区域任务,一类队伍立即集结出发,根据任务情况安排出队人数。15 min内首批出发人员包括医师2名,护士1名,手术车1辆;30 min内二批出发人员包括医师4名,护士4名,后勤1名,监护车1辆。(2)接收到区域重大任务,队员在20 min内集结出发。(3)接收到国内重大任务,队员在2 h内集结出发。(4)接收到国际重大任务,队员在6 h内集结到达机场。
2.4.2 出队形式及人员替换 区域任务采用车辆运输,国内任务采用车辆及航空结合运输,国际任务采用航空运输。人员执行任务最长周期为2周,2周后需派遣后备人员对前批人员进行替换。
2.5 后备人员登记制度和队员的更新 核心医疗队员因不可抗拒原因不能参加救援任务时,由其相对应的后备人员接替救援工作。核心医疗队员与后备医疗队员的人数比例要求为1∶5。此外,每2年根据自愿原则、结合队员考核及日常训练表现,招募及更替医疗队员,更新比例20%[7]。
2.6 医疗队员的安全保障 国际应急医疗队为每位队员购买医疗保险,保障其外出及训练安全。每年组织医疗队员进行健康体检,以了解医疗队员当前疫苗注射状态,并根据外援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疫苗注射。另外,还制定了外援紧急情况撤离计划。
3.1 移动医院
3.1.1 医疗保障 (1)具有急救、创伤、外科和基础医疗护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包括儿科、产科和地方性疾病管理。(2)可在野外连续运营14 d,每天可满足连续12 h的100次门诊咨询,可提供20张住院床位并能满足7场大手术或15场小手术的需求。(3)具有详细的设备清单和充足的所需用品、耗材。
移动医院布局(图2)包括伤病员鉴别分类/等候区、门诊临床医疗护理区、外科手术、住院病房医疗护理区、消毒杀菌、放射科、药房、物资及设备存储区、生活区、废弃物处置区。(1)可在1 h内迅速展开具备40张以上床位的移动医院。(2)26顶移动医院帐篷展开后可提供手术室1间,以及手术储备室、门诊诊室、医技检查诊疗室、专科病房等空间。(3)手术室可实施大型手术7台、中型手术15台、小手术100台。
图2 移动医院外景布局
3.1.2 后勤保障 移动医院具有住院区所需的其他非食品物品及消耗品,包括:床位/担架、患者罩衣/衣服、给每位患者配备单独的卧具、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援助。装备包括:(1)独立的水、电、油供应系统,保障队员的野外生存需求;(2)后勤物资配备可提供60名队员、30名患者在野外生活环境生活14 d的能源补给及餐饮储备(含清真与非清真两类)[8]。
3.2 车载移动医院 车载移动医院拥有根据救援需求精确改装的专业救援车辆11部,包括手术车、轻重伤员转运车、通讯指挥车、大型物资转运及存储车、医技平台车、能源补给车、物资储备车、综合保障车等。配置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供氧设备、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轻便X光机等急救医疗设备,配备生命探测仪、雷达探测仪、破拆设备、大型照明设备、发电机等先进救援设备,上述设备均已实现具备“三防(防水、防尘、防震)”的制式化装载,可进行远程空投和运输。
所有队员均携带一套个人装备,包括外套、裤子、手套、鞋子、马甲、背包、眼镜、表、保温杯、头灯、电筒、对讲机、自救药物、防化面具、急救包、野外生存帐篷及睡袋等[9];后勤保障物资齐全,可储存、制作大量食品,净水储备为7.5 L/(人·d),配备150 kW功率柴油发电机,净水设备。
3.3 卫星互联网通讯系统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配备完善的互联网通讯系统,在上海市东方医院救援总部设置功能全面的远程应急指挥中心,可实时与上级指挥中心保持联络,与应急医疗队保持联系并下达各种任务指示,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时常规配备特种通讯指挥车,用于整个救援行动的通讯与指挥及远程诊疗指导,实现远程网络诊疗、远程应急救援指挥的便捷功能。通讯指挥车常规配备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UPS)、液晶电视机、会议视频设备及海事卫星控制设备,可在不受信号干扰的条件下进行远程的通讯、救援及指挥工作。同时,通信指挥车内置独立大功率超静音发电机和42寸液晶显示器多功能会议桌。队员人均配备互联网通讯设备1套,可实时向上级汇报最新救援情况,并接收来自总部发出的最新救援指令。
此外,该队伍移动医院内医疗服务逐渐融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凭借上海市东方医院在无线移动查房系统方面的建设和应用经验,该队伍可在移动医疗帐篷内实现查房、伤病员监护、伤病员档案分类管理和实时查阅等信息化管理功能。这进一步提高了应急医疗队医师的查房效率,优化医疗救援工作流程,为救援工作提供便利;同时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应急医疗队的移动救援提供了有效的信息管理保障[10]。
在队伍培训方面制定了合规的标准团队构成及比例,达到按专业领域区分的最低技能标准需求;明确了各团队职责、培训大纲及其连续性,拥有确定的目标、成果和评估方法。具体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外语 以英语为主,要求医疗队员能流畅地进行英语交流,后勤人员可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同时根据可能援助救援地区的语种、队员个人能力拓展学习其他语种(如法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培训选用集中封闭式培训和定期定时培训两种方式。
4.2 技能 (1)医疗方面:进行美国心脏协会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儿科急症评估、识别、稳定课程培训;美国国家灾难生命支持基金会国家灾害生命支持课、高级灾难生命支持培训;国际创伤生命支持、国际野外医学协会野外高级生命支持培训;中国水上医疗救援认证培训。(2)生存技能方面:通讯装备及方法、交通工具的认识与使用、野外生存、自救与互救、个人防护等技能培训。
4.3 体能 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每位队员每周需完成定量的体能训练,每周体能培训内容重点包括核心力量的训练,旨在提高救援队员的体能耐力,以便应对各类救援。每3个月进行一次封闭式拉练,运用科学合理的体能锻炼装置进行训练[11],以强化体能。
4.4 团队合作 (1)医疗方面:引入医疗团队合作(team strategies & tools to enhance performance & patient safety,Team STEPPS)课程,对全部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团队合作要素。(2)医疗与后勤:定期进行移动医院、现场救治的实景演练,建立合理的评价量表,明确训练目标和改进措施。(3)医疗队与其他政府部门:定期举行与地震局救援队、武警、民间救援组织等的实景演练、桌面推演[12],促进各部门间的分工、协作。
除了上述培训内容外,还要进行国内外涉及灾难救援的法律、法规培训。培训前通过制定培训活动时间表和制度,明确人员流动性。此外,还需结合培训内容制定演习计划,根据不同受灾情况制订演习预案,确保每年至少开展2次救援演习。
应急医疗队的建设依赖于对各类紧急医学救援装备、人员构成和后勤物资使用的丰富经验,以及装备的优化与配置。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的建设现状基于多次救援实战与演练经验,可适应应急医学救援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对应急医疗队伍的医学救援装备、人力资源架构、队伍运行保障等建设体系进行总结与规范,以不同种类灾难的性质为基础,按照医疗任务、出队规模、现场情况、运行方式等影响因素,制订一整套可应用于国际应急医疗队医学救援的建设标准,并对具体物资进行系统化、模块化、集成化配置,对改善当前各类应急医疗队伍能力参差不齐、装备水平差别较大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