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广东改革开放中的文化自觉

2018-07-24 01:07张宇航
岭南文史 2018年2期
关键词:广东文明建设

张宇航

40年间广东在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发展,努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率先发育成熟,更多地集中体现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珠三角城市。

这种文化自觉,源自对岭南文化和珠江流域文明的自信和责任担当。

一、广东文化自觉的基础

广东地处南岭山脉以南,面向南海,拥有广袤的山野和漫长的海岸线;珠江流经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入粤,从8个主要出海口(门)注入南海。

千百后来,居住在这里的南越百族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与文明;秦末任嚣、赵佗受命带兵平定岭南,同时也带来中原文化、黄河流域文明与农耕文明;以后历代因战争、躲避战乱、经商等南迁而来的中原和北方民众,与岭南本地先民融合,形成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珠三角作为珠江冲积平原,沉淀了珠江源头、上游及中下游的文化与文明,又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更多地接纳了海洋文化,形成特有的广府文化与珠江流域文明。近代岭南沿海民众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学习和引进西方文明,还形成了著名的华侨文化。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著名学者杨义先生说过,珠江流域文明积淀深厚并且包容,可用祖

二、广东改革开放中的文化发展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广东不仅是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建设热土,也是文化建设与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沃土。广东改革开放中的文化发展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学艺术精品叠出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广东的文学艺术热潮应运而生,各类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特征的文学艺术代表作纷纷涌现,五彩斑斓。小说《我该怎么办》轰动文坛,《雅马哈鱼档》、《花街皇后》等展现了岭南都市电影的风采;《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开创了流行音乐新境界,《南越王》、《风雨红棉》、《沙湾往事》歌舞剧享誉中外。广州友谊剧院率先为“传歌者”王洛宾连续举办三场“王洛宾优秀作品音乐会”,大获成功;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60岁个人独唱音乐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使台湾作家席慕容作词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唱响大江南北。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艺术之花,纷纷在广州这座开放包容的花城里盛放,引领着改革开放文化发展壮大。

广东还是散文创作大省,继老一辈文学大家秦牧、欧阳山、黄秋耘、陈残云后,又有一大批散文作家茁壮成长。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评出28部(篇)获奖作品,广东作家创作的7部(篇)获奖,占四分之一。籍广东曲江的唐代名相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比喻。

值得一提的是,岭南历史上作为中原王朝流放、谪贬官员主要地方之一,接纳过许多因各种缘由被放逐的优秀人物,如韩愈、刘禹锡、苏轼、寇准等。他们把中原先进文化与文明带到岭南,兴办学堂、亲授知识文章,为岭南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而在朝廷或外地做官的岭南人士,如张九龄、余靖、崔与之、颜希深等告老还乡时,也注重推进南北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丰富了岭南文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的康有为、梁启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等仁人志士,自觉将中华文化以及岭南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提出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民主共和、天下为公、慈善博爱等新思想新观念,努力探索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至今,这些新思想新观念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指引。

综上所述,岭南文化实际上不只是岭南地域文化,更是本土文化与广府文化、客家文化、 潮汕文化、中原文化、漠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的大文化融汇。同样,珠江流域文明也包含了辽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的基因。其包容、开放、实在、多样等特性,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座“富矿”。广东人和“新客家人”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及“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气魄和勇气,均源于此。

(二)新闻媒体屡创佳绩

广东的南方、羊城、广州三大报业集团和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在20世纪90年代及世纪之交,曾创造过新闻媒体发行量、收视率和品牌价值的辉煌;每逢全国“两会”和奥运会、抗洪抗震等关键时刻,广东媒体派出的新闻采访队伍都是地方规模最大、力量最强的。广东的媒体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20世纪90年代,《广州日报》开创成立报业集团、报和自办发行先例。进入21世纪头十年,面对网络信息传输方式的挑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先行先试,抢占先机,开发出“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指挥中心,整合纸媒、网络媒体优势,兼具先进实用、全媒体信息集成、即时高效指挥、三级监控把关等丰富功能,为强大的新闻采编力量提供了更快更新的发布传播阵地和途径,成为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融合转型成功样板。

《家庭》、《黄金时代》等杂志同样成绩斐然。

(三)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

经过40年建设,广东已建成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供给量位于全国前列。近年更注重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数字化问题,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四)网络发展突飞猛进

互联网建设是广东改革开放中文化发展的强项。数字媒体、大数据中心、 网络支付、电商等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非常发达,是全国三个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省(直辖市)之一。广东网民数量全国第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2016年底,中国网民已达7.3亿人,其中广东网民8024万人,占11%。“互联网+”风靡各领域各行业,网络与科技文化相融合催生的新文化业态飞速发展,物联网、可穿戴智能设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断加深。全国APP总榜安装量前三名(微信、QQ、酷狗音乐)均为广东企业。

(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硕果累累

广东目前共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粤剧、岭南古琴、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国家级147项、省级608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4人,省级729人。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在全国排名靠前。拥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项、省级8项,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开平雕楼与村落、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深入推进,传承人培养认定及传承人群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广州大学按照国家安排,成功为新疆哈密地区培训刺绣从业人员。

(六)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经济发展新支柱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6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4256亿元(国家统计局核准数),约占全国总量的七分之一,连续十多年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2.1万家、从业人员346.15万人。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中的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处于全国领先态势,动漫总产值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网络音乐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游戏业收入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七、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以先进文化科技为引领的演艺设备、游戏游艺设备等文化科技装备业领跑全国,分别占全国生产总值的85%、98%,占全国出口总值的90%。网络游戏营收规模为1515.9亿元,占全国网络游戏营收325亿美元的73.9%,占全球网络游戏营收1160亿美元的20.4%,形成全球游戏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网络音乐2016年市场规模占全国网络音乐市场规模的60.4%,是领跑全国的“火车头”。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企业数量、规模和产值、效益均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六大文化产业集聚区之一。羊城创意产业园荣获首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新锐榜“最具经济活力园区”奖。

(七)绿道与美丽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广东已建成的绿道超过1万公里,且省立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互联互通,沿线连着青山、绿水、城乡、田园、湖海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绿道集文化、旅游、休闲、生态环境等优点于一体,满足了民众健身、宜居和生活的需求,荣获联合国人居署“2012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球百佳范例称号。近年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东还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古村落、古驿道的修缮、活化开发工作,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之成为美丽广东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体现。

(八)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公民法治素质和文化涵养

广东是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首倡省(市、自治区)之一。2009年,广东、云南两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召开法治文化建设研讨会,并向兄弟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出倡议,将普及法律宣传工作提升为法治文化建设。至今,广东已培植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两批共154个,分布于机关、企业、学校、城乡。法治文化建设大大促进了公民法律观念和守法意识的形成,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与文明程度。

广东这片面积仅为1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改革开放中每年承载着占全国生产总值约十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国约七分之一的经济发展负荷,经济建设压力可想而知。与此同时,广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稳步推进文化建设,努力使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同步。事实证明,广东不是“文化沙漠”,而是“文化绿洲”。

三、广东文化发展展望

诚然,由于各种原因,广东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离“五位一体”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但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指引下,广东必定能够在原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建设基础上,大踏步前进,协调解决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城市与农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落到实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了对经济收入、物质条件、文化娱乐、社会文明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需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除体现在地域、城乡差别和物质条件不均等外,也体现在“五位一体”中的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不同步上。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无疑应牢牢铭刻心中、自觉实践。改革开放也有阶段性,前阶段集中精力财力投入经济建设和抓好社会建设,是为后阶段“五位一体”同步建设打下基础。进入新时代,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树立更高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提升总体发展的质量。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体布局发展中既不能少也不能落后。广东文化建设能否继续位于全国前列,关乎广东发展形象。这也是广东“当好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所不可或缺的内容。无论是领导或是群众,都需要有这种很明确的认知。

(二)结合贯彻十九大精神,提升《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要求和奋斗目标。2010年出台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如今大部分已实现。余下三年的工作,更须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升水平。 这种提升,不只是站在广东的方位上考虑文化建设,而应根据广东在全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担当去加强。广东不应只是《纲要》上的文化强省,而应是如同经济建设一样领先全国的文化强省。只有实现这种发展目标和考量,才与第一经济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相适应;也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广东的“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殷切期望。

(三)重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力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40间年,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城镇有了长足发展,但广大乡村特别是粤东西北农村的规划与发展仍然滞后,“只有新屋缺少新村”的状况令人摇头;村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和文明诚信程度也须大力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文化必须兴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广东需要准确把握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机遇,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不长的时间内规划治理好乡村建设乱象,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坚决整治农村民间的封建迷信、赌博等不良风气,推进移风易俗。通过组织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实农民的精神境界和精神生活,提升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广东乡村的精神面貌大改变之日,也就是广东形象进一步完美之时。

(四)大力发掘岭南文化和珠江流域文明的优秀历史传统,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融合,继续引领改革开放新潮流。岭南文化的包容、开放、实在、多样等特性,与广东在全国改革开放中所处的地位和担当,决定了其在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中要发挥不断创新的引领作用。尤其在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广东具备扎实的基础和条件。珠江流域文明发展中,广东处于流域下游与出海口,可以更全面、更厚重地积淀与弘扬全流域的文化,形成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理念、新载体、新途径,从而为国家和民族文化大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猜你喜欢
广东文明建设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