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在4~6岁时,音乐能力达到一个发展的小高潮阶段,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给幼儿上一节好的音乐课,及时的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结合幼儿实际情况,浅略讲述了抓住幼儿的兴趣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前提、运用得当的教学手段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核心和教学内容的拓展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关键三点内容,并提出了有效上好一堂音乐课的相关注意点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师;弹与唱
幼儿在4~6岁时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已经有所发展,此时很需要有人能够从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启发,因此,幼儿教师上好一堂音乐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抓住幼儿的兴趣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前提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4~6岁的幼儿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对一个事物的兴趣也不会持续的太久,因此,要抓住幼儿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的开始先对幼儿进行引导,具体表现为,向幼儿提出与歌词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是给幼儿讲与歌词有关的故事,当然也可以直接先用钢琴将今天要学习的歌曲彈奏出来。然后,教师可以轻声的,带感情的将歌曲示唱一遍,让幼儿静静聆听,初步的去感受歌曲。此时,可能有些幼儿的注意力已经开始不集中了,那么接着,教师就要开始慢慢带领幼儿,去理解,去感悟,尝试着去明白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用内容来吸引小朋友的兴趣。等大部分幼儿可以大致理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始带着幼儿开始尝试把这首歌唱出来。在用钢琴伴奏的时候,左手的伴奏部分可以弹的适当重一些,以增强节奏感和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这样反复几遍,慢慢地,基本上大部分的幼儿就能够掌握了。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一个接着一个唱,或者找一个小朋友起来领唱,又或者让所有的小朋友一齐唱等形式分别演唱这首歌曲的方法来保持幼儿的兴趣,同时这样一轮下来,基本上每个小朋友都学会了这首歌曲,也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2 教学手段运用得当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核心
2.1 弹与唱的结合
弹与唱,这两者既相互分离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歌曲的弹唱,是将声乐技巧,钢琴技能,键盘和声和作曲理论的综合运用。弹唱的最大特点就是二者的同步协作。根据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儿童在2岁时就能把握好节奏,3~4岁就能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及时正确的对幼儿进行音乐方面的教育,不能错过幼儿音乐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在用钢琴伴奏的时候,弹奏的力度,快慢,方式,教师在示范的时候,演唱的声音大小,形式等因素都影响着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进而影响着幼儿对歌曲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的弹与唱,对于4~6岁幼儿的学习都十分重要。不仅因为教师的弹与唱都是幼儿模仿的榜样,还因为,如果幼儿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首或这类歌曲,那么幼儿所有的理解都将来自教师示范时的弹唱所表现出来的东西。
2.2 歌曲学唱重难点的把握
教师教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整体教唱法,即教师完整地教唱新歌,幼儿完整地学唱新歌;二是分句教唱法,即教师唱一句,幼儿唱一句。一般在上课时,教师采用的多为整体+分句的结合运用。如结构短小,音乐表现手法单一的,多采用整体教唱法;如结构稍微复杂些,音乐表现手法多变的,则多采用灵活教唱法。但不管是用哪一种方法,教唱的次数都不宜过多,要留给幼儿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关于歌词的内容,首先要是适合幼儿的,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符合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其次要是具有艺术教育价值的,在正确把握整体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突出艺术素和艺术能力的发展,能促进幼儿艺术情感和良好休养的养成,对幼儿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并且是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教育性的。
就像说话一样,歌唱是幼儿的一种自然活动,也是幼儿最常见最喜爱的音乐形式。歌唱好像幼儿们每个人身上拥有的一件乐器,所以对于4-6岁的幼儿而言,进行歌曲弹唱活动可以是任何时候,不一定非得要局限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可以是在吃饭前,想让幼儿感到放松的时候;可以是在做游戏时,需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的时候;也可以是在睡觉前,想让幼儿的心慢慢静下来的时候等等。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歌曲去进行弹唱,只要让幼儿投入到歌曲的情景中去,目的自然就会达到。
关于歌曲的音域,为防止幼儿因叫喊而损伤声带,4~6岁幼儿的音域一般在b~b1之间,有部分幼儿可以唱到a和c2。另外,幼儿一般不宜唱结构过于长、大的歌曲,4~6岁的幼儿唱的歌曲,以6~8个小节为宜,总长度可增加到16~20小节。且对于这个阶段的幼儿来说,下行音程比上行音程容易掌握;对于音程的范围来说,比较容易把握的是三度音程,其次是纯四度,纯五度。而小二度和六度以上的广音程比较难以唱准。
3 教学内容的拓展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关键
在幼儿歌曲的教学时,教会幼儿能够会唱这首歌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可以讲发生方法的讲解和练习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毕竟教师的发声方法对于幼儿的音乐能力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幼儿期正处于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所以对幼儿进行发声方法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教师只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才能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训练。如熟练地掌握咬字,吐字规律,演唱时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熟练的弹唱技能,音量的控制等。如此,将“弹”与“唱”相结合并进行一定拓展,教学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以引导为主,这确实是需要的,但是讲的过多,就会干扰幼儿自己的理解,可能会导致幼儿只是跟着教师的步子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无法真正知道自己内心的感受,也不利于幼儿能力的拓展。美国音乐教育学家雷默曾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及其情感原理的教育,促进学生发展音乐审美的感悟和领悟。”由此可见,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点不是如何训练幼儿形成音乐表演的技能,而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及内容的拓展,增强幼儿对音乐作品全方位的感受和理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有些过分依赖教案,基本上上课的程序都是按照教案来的,没有加入根据自己班的情况而做的调整,这样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没有任何教学内容的拓展,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照搬教案,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比如,在教师要教给幼儿一首新歌前,就可以通过讲故事,唱儿歌,让幼儿猜谜语,与幼儿进行谈话设问,像幼儿展示实物或者图片等相关的拓展来介绍新歌。然后通过歌词导入,节奏导入,动作导入,旋律导入或是情境表演导入的方法來导入这首新歌。此外,教师们还可以借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来看待幼儿的学习过程。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必须关注幼儿的学习经验,并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做好新旧经验的有效嫁接,从而促使幼儿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并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做出灵活机动的调整、追问和拓展。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寻找幼儿的多种学习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进行有机整合、重建和拓展,从而帮助幼儿产生学习的新经验。最后,教师应运用多种途径为幼儿运用和迁移新经验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拓展,获得最有效的学习经验,达到预期甚至超出预期的效果。
此外,在复习歌曲时,教师也可以讲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比如,可以让幼儿边唱边表演,可以让幼儿边用教具边唱歌,可以让幼儿在玩游戏时歌唱,可以让幼儿一个一个的接唱,还可以让幼儿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绘画的创作。为加深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复习过之后,还可以进行歌词的创编,或者根据歌词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也可以改编曲调,还可以变换演唱的形式。以此来加深幼儿对这首歌曲的印象和学习。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音乐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应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决定。在用钢琴进行弹唱教学时,要运用好钢琴的特点做好示范工作,同时教师的表情、声音、眼神等都要考虑到,并且,教师能够对幼儿的各种反应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以保证教学能够顺利地继续进行下去。另外,教师在教学时要兼顾到幼儿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身心发展特点,划定出大概的拓展范围,指定出正确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让幼儿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丹,闻艺.关于幼儿节奏感训练的教学实践[J].学前教育(幼教版),总第430期,2010(04).
[2] 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曹琰琰.幼儿园音乐有效教学的预设策略与实施策略[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4] 杨亚丽.民族音乐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运用与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徐敏(1986—),女,山东人,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