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心雨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不断尝试与探索,从思维转换的过程中寻找属于自己情感表达的方式,希望能通过这个过程找到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
关键词:综合材料;表现手法;观念转变;直面内心
0 前言
笔者很欣赏著名画家闫平的创作意旨:“生活中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瞬间,我都想用绘画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我尽量避开那些令人紧张和压抑的题材,我更愿意我的作品对人的心灵能够起到抚慰的作用。”她的代表作《母与子》系列就是源于身为母亲的切身感受,代表作系列《小戏班子》,也是来自对过去农村生活的印象。这些客观的题材让笔者与闫平的主旨如出一辙,本次创作笔者所选的关于童年的题材就从中得到了启发。在某一方面,笔者和她产生了一种共鸣,笔者希望选择能体现自己最怀念的生活状态和记忆的片段作为题材,也更易于表达真实的自我。
1 从艺术家中吸收养分,渗透到创作中来
进行创作之前,笔者着重参考和学习了自己最喜欢的艺术家——埃贡·席勒的作品,尤其钟爱他的自画像系列,抛开其中最触动人的情感表达不说,作品的形式感与构图就令笔者非常着迷。分析他的作品可以发现:画面大都是以大块的单色为背景突出人物,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一种超乎外表直面内心世界的真实感,这种形式更加注重人物的刻画,而笔者的创作也希望能将更多的出彩点放在所要表现的人物上。因此,席勒的作品,不论是在形式感、构图、情感表达、想象上,还是他所传递给笔者的那种创造的激情,都给笔者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同时,有幸亲眼看到当代艺术家陈子君的作品,其作品冲击力于笔者也是巨大的。她用令人意想不到的综合材料和变幻莫测的表现手法在画布上肆意又毫无保留地挥洒自己的情感,这种天马行空又细腻动人的意境深深打动了笔者。她的作品让笔者确定了要从哪个方面来表达创作。从陈子君的画面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她非常娴熟地将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的笔触、线条以及个人的特点、想法有机地融合了起来。
通过对这两位艺术家表现手法的学习,笔者在创作思想的转变中逐渐也丰富着自己的表现手法,二者是一种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镜像转化提升过程。
2 材料的初步探索
笔者像席勒那样,用水彩和彩铅画了几组小稿,随后便开始在画布上动笔了。由于材料性质的不同,笔者在这个阶段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丰富了绘画媒介和材料的运用,如直接在坯布和棉布上绘画,充分地利用坯布和棉布的吸水效果强的特性,使颜料和画布更好地融合;利用水和油的稀释,在画面中留下流动的痕迹……画面中好像忽然之间充满了偶然性和灵动性,而且相比之前固定且缺乏变化的画面来看,要丰富许多。
后来笔者又不断拓宽材料及媒介的运用,在一个画面中同时利用了多种媒介:水彩、木炭条、丙烯、油画、宣纸……在更加丰富的材质的碰撞下形成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
笔者还在画布上随意泼洒颜料,制造出丰富的偶然性效果,在泼洒的过程中,也一步步寻找对象间表象视觉中的某种联系。例如,左图这幅《水战》中就利用了蓝色的水斑和贴上去的纸之间表象的联系从而形成了泼水的效果,在右图这幅《拔河》中也同样利用了颜料在运动状态下自然形成的形状。
从陈子君的绘画中就可以观察到,她是一个利用媒介的高手,她非常注重偶然的因素,也很注重材质表现中时间推移的过程,所以她的画面就像梦境一般迷人,这也是她遵从内心写照的体现。以上的绘画皆是对这种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的一点心得体会。
3 创作的意义就是要回归内心
创作应该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幅作品;应该以自己最舒服,最能掌控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表面效果,也不应该是为了刻意去迎合市场或者是某一次展览而进行的。它本应该是自由随意的。在既有事物之间找出他们的联系,重新出发。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将自己推至现阶段能够推至的深度,也许这才是创作的本质。
艺术终究是要面对自己的。就像席勒那样,他的每一幅画都深刻表现了其独一无二的内心和无可替代的艺术风格。而对于笔者和每个人来说,最无可替代的东西当然要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并且学会与自己的艺术经验相结合,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真正的东西。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面对自己、了解自己。绘画创作也是如此,最终要摆脱外在的影响从而面对自己、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也是笔者即将向另一种境界出发的动力。
4 结语
在一幅创作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应贯穿整个绘画过程,最終呈现出来的是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对一定事物的思考。现当代世界油画艺术呈现多种绘画形式,但无论怎样艺术始终是面对自己,无论题材是什么,我们都应该直面内心,感悟生命,注重油画艺术语言的提炼和升华,返璞归真,创作出能真正表现思想内涵、情感、审美、自己特色的高水准作品,这才是我们作为年轻一代从事艺术的人员应该努力的。
参考文献:
[1] 陈子君|艺术创作不过是日常生活的另一种见证[DB/OL].禾田书房——传送门,http://chuansong.me/,2015.
[2] 徐福厚.创作基础[M].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