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苏秦》“周氏”的人物个性

2018-07-23 07:46郑亚婷
艺术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梨园戏苏秦

郑亚婷

摘 要:《苏秦》是一个在闽南语系地区常演不衰、家喻户晓的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剧中的女主角、苏秦的糟糠之妻“周氏”,是梨园戏青衣大旦行当的典型代表人物角色之一。她有着中国古代妇女贤惠勤劳的共性,同时也有着妩媚、倔强、执着、刚烈等生动鲜明的个性。戏虽以“苏秦”命名,但是大量的戏份却是由她担当,是贯穿全剧始终的重要人物。下文笔者将以多年来对“周氏”这一人物的舞台实践的艺术体会,稍稍阐述她的几个较为鲜明的个性特点。

关键词:梨园戏;《苏秦》;人物个性

1 置身于贤惠糟糠的艰苦两难境地

苏秦未功成名就之前,一直都被父母兄嫂讥讽为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变卖家产,连同妻子周氏陪嫁的“一副珠冠头串”也拿去当了。然后,拿着百两黄金,去秦邦游说三年,希望获得功名利禄。周氏对丈夫的所作所为一直都是默默支持、无怨无悔。戏开场时,大幕一拉开,便是周氏一边织布一边暗自怨叹:“自入苏家,勤苦有拙时。我君去秦邦有三年,伊在那处专心意,我在此处暝日落人嘴舌,此时头髻无心整理。我指望,梭你要变成龙,愿君身成器……”这几句唱词非常形象地道出周氏身为糟糠贤惠之妻,所处的两难境地。既对丈夫的功名事业充满信心,又要苦苦支撑丈夫撇下的贫困家业,还须不时忍受亲邻的风言风语、指指点点。刚被婆婆和嫂嫂欺骗嘲笑,眼泪都还没流干,就见丈夫苏秦一身褴褛落魄回家,那种瞬间巨大的心理落差与冲击,为演员此时的表演提供了创造空间。坐在织机上,想抬脚下地,怕被嘲笑,又羞怯地缩了回去。双手做螃蟹手姿,两边观望,满怀思念地远望着三年不见的丈夫。看到他不第落魄归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失望地掩面哭泣。看到丈夫被家人数落凌辱,心中替他难受,却又爱莫能助,只能眼巴巴地擦泪。心疼丈夫挨冻受饿,只能等家人都退下了,才赶紧去烧炉熬粥,好给丈夫取暖止饥。

苏秦负气离家出走,寄居在三叔家苦读兵书。周氏担心丈夫安危,不怕深夜天冷路险,苦苦提灯找寻,就如她与三叔的对白“为人妻小,也都该然”,贤惠之情,溢于言表。夫妻分别三年,盼望能一叙衷肠,结果却遭到苏秦的无情拒绝。凄苦之余,她仍然恪守贤惠本分,毫无怨言。翌年,听说苏秦要出门游说六国,她又前去拦路送别,终于换来夫妻的冰释和解。苏秦去后,周氏在家的生计更加艰苦,三日断炊,辛苦织就一匹绢布,要典当换米,好供奉公婆,却被嫂嫂蛮横地抵债没收。被婆婆一顿毒打之后,想去投水自尽,却又挂念丈夫的安危,悲叹“官人呀,你日后若做官回来,就找不到周氏了”。出门投水前的那一支曲子,“人厝姿娘嫁儿婿,终身望要相依赖。谁人亲像我,捱苦都无奈。无处可分诉,只有天地知”,字字肺腑,声声血泪地唱出了周氏这一贤惠糟糠之妻所处的艰苦两难境地。

2 端庄之余的闺情妩媚

梨园戏《苏秦》的“周氏”角色,相较于其他剧种的同题材剧目而言,一个很大的独特巧妙之处,是运用两个不同的行当,演绎不同情境之下的同一人物。在大部分场口中,周氏是用端庄朴实的青衣大旦行当演绎,以表现她贤惠悲苦的个性形象。而在《提灯》这个表现苏秦与周氏夫妻闺情的场口中,则是采用轻巧妩媚的“二架旦”(小花旦)行当来演绎,以表现夫妻闺情的缠绵悱恻。周氏深夜提灯找寻苏秦,三叔苏德开门让她入内与苏秦相见,随着一句娇柔含嗔的“我不免入内看我伊人是怎样”,周氏瞬间由一个端庄朴实的大青衣转化为轻巧妩媚的二架旦。伴着传统谱【大都会】柔婉缠绵的曲调,精致细腻地做着一套提手、转角、按心行、提灯磨脚的程式动作,慢慢地轻移莲步,含情脉脉地靠近苏秦。一声声问他在读什么书,拾领罩、拱手稽首向他赔礼道歉。甚至用手指挑逗苏秦的下巴,苏秦一拍压书的戒尺,她又羞答答地跳脚做含羞遮脸的动作。苏秦一直不肯开口搭理她,她就聪明地用言语激将他。等到苏秦窘迫回答她了,她就像个妙龄女孩一般地跳起来,双手鼓掌,娇滴滴地说“你再不开口应我,那我真的服死你了”。苏秦被她将了一局,生气地搬了椅子到一边坐着,她也搬了椅子紧挨地坐着,问他要钱买米买柴养家。苏秦书呆子气地说“书里有黄金”,她就娇憨地把苏秦手中的竹简抢过来,放在椅子上拍打,仿佛里面真的能抠出黄金来一般。惹得苏秦很是难堪,台下的观众看了也觉得可爱又好笑。如此把一对久别重逢的夫妻,演得像年轻恋人一样打情骂俏、温馨款款的,就是得益于“二架旦”行当的轻巧妩媚的风格擅长。演员演到这里,要从大青衣的端庄稳重的本行当风格中勇敢地跳脱出来,如此才能更好地借助“二架旦”的优势去生动地塑造人物个性。但是又要注意把握分寸,如果过度地去渲染“二架旦”的轻巧妩媚的氛围,又会显得有些轻佻浮浪,与苏氏这一人物的形象主线就相去甚远了。

3 倔强执着的刚烈女子

面对丈夫的落第狼狈、负气误解,面对婆婆嫂嫂的欺压虐待,周氏总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但是在面对原则性立场时,又非常坚定地显现出她倔强执着、不轻易妥协的刚烈个性。苏秦不辞而别,要出门游说六国。周氏拦路,揪住丈夫的雨伞不放,就是要问个究竟。苏秦说她有“三可弃”,周氏不肯妥协,把“不敬翁姑”和“做人不顺情”两个强加的罪名都给顶了回去。苏秦理屈词穷,狠心叫她“趁早离去”。周氏一时愤恨难当,她不愿再与丈夫争辩,也不愿再低声下气地哀求他,刚烈地表示说“爹妈不公平,哥嫂太相欺,官人又要将我离。人说一岁不死,百岁也要死,我不免去投水身死”,决然断然地要去投水自尽。逼得苏秦假装要下跪认罪求情,她才缓和过来。

最后一场《落祠堂》,衣锦还乡的苏秦在祠堂与家人相认团圆,颁赐诰封。身为糟糠之妻的周氏功劳最大,她满心欢喜地來到祠堂与丈夫相见,接受诰封。谁知苏秦的一句“昔日机上蔑夫郎,结发恩情一旦空。丞相夫人福分大,今朝焉敢受诰封”,犹如腊月寒冰刺骨,使周氏的自尊受到极大的震撼。尽管苏秦是假意为之,但是周氏还是通过一曲《当初贫》对他进行刚烈地反击。“你今身荣显,将我旧人弃。恰亲像百里奚,伊人辜负了扊扅妻”,将郁积在心中多年的委屈与怨苦,如火山喷薄般倾吐出来。周氏这个人物个性的可赞可敬,在于她的敢爱敢恨,既能无怨无悔地付出,也能毅然决断。她在苦难面前的坚守忍耐,以及在富贵诰封面前的不甘屈膝的刚烈执着,使这个古代女性在舞台上的总体形象,在最后一刻显得光辉而耀眼。

猜你喜欢
梨园戏苏秦
闽南文化的现代化传承
——以梨园戏为例
“梨园戏现象”探微
苏秦刺股
弦管古乐是泉腔戏曲的曲库——从梨园戏三元老论南音与梨园戏关系说起
试论戏曲手舞的视知觉形构——以梨园戏、莆仙戏科介谱式为例
为什么用二百五骂人?
梨园戏开发的可行性与旅游利用研究
引锥刺股
寻访梨园戏之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