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族民歌旋律与蒙古舞的形体语言融合之美

2018-07-23 08:39李爱梅
艺术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形体语言

摘 要:蒙古族民歌与舞蹈是蒙古族劳动人民生活的集中写照,更是他们勤劳智慧的结晶。蒙古族民歌旋律与蒙古舞的形体语言能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蒙古舞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点愈发彰显,成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因此,对蒙古族民歌旋律与蒙古舞的形体语言融合之美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蒙古族音乐和舞蹈艺术的魅力,使蒙古族民歌与蒙古舞的形体语言能够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民歌旋律;蒙古舞;形体语言

居住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人民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既有粗犷豪放的豁达性格,更擅于用歌声和舞蹈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蒙古民歌与蒙古舞的起源古老,自从有了游牧民族,民歌和舞蹈就伴随着这个民族一起成长,蒙古族民歌曲调高亢悠扬,蒙古舞热情奔放,蒙古族民歌旋律与蒙古舞的形体语言融合成为载歌载舞的民族音乐艺术画卷,抒写着草原传奇。

1 蒙古族民歌旋律特征

蒙古民歌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游牧民族音乐文化的集中体现,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赞美草原、山川等,也有赞颂人物的、叙事的。这些蒙古族民歌多以长调为主,如人们熟知的《草原牧歌》《草原之夜》等等,其旋律悠长,极富装饰性,声音宏大,高亢而悠远,仿佛从深邃的历史中演绎而来,向人们叙述着一个亘古不变的故事,如《嘎达梅林》。相对于蒙古长调的自然就是短调,短调一般节奏欢快、曲调紧凑,如在《草原之夜》中表现牧民归来的马蹄声,人们围住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等,这种短调民歌由蒙古族牧民即兴而发,曲调灵活多样,如《锡巴喇嘛》。

蒙古族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其旋律既有悠长而舒缓的叙事长调,也有即兴而发的抒情短调,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质朴民族纯正的、天然的雄浑之美和壮阔之美,更体现了蒙古族人民丰富的思想情感,尤其是蒙古族民歌旋律,可以说是节奏有张有弛,曲调长短结合,不仅让人们在欣赏蒙古族民歌时能够感受到茫茫草原的宽广,而且还能够体会到蒙古族人民战天斗地的乐观思想。

2 蒙古舞形體语言特征

在元朝时就已经有了蒙古舞,当时主要是在佛教法事中去灾镇邪,迎祥纳福的活动中跳的舞蹈,这时的蒙古舞称为萨满舞,萨满舞逐渐成为元代的宫廷舞蹈,舞蹈结合了蒙古族的习俗和特点。蒙古舞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艺术,并且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蒙古舞,如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这些蒙古舞节拍活泼、舞步轻盈,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热情的安康气质。例如,蒙古舞《欢乐草原》,描绘了一望无际的美丽草原上放牧牛羊的情景,蒙古民族热情豪放的性格通过《欢乐草原》开场动感十足的音乐旋律仿佛使观众亲临草原,驰骋飞奔,展示出草原牧民的憨厚性格和豁达的感情流露。

蒙古舞的形体语言极其丰富且变化多样,从展现万马奔腾腿部动作到驰骋草原挥舞马鞭的手部动作,再到左右旋转、腾空蜷身、凌空踢腿的全身动作,都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可以说蒙古舞是最具形体语言表达的舞蹈之一。因此,在人们欣赏蒙古舞时,就会被舞蹈的形体语言吸引,能够理解和洞悉舞蹈所表达的丰富内容与艺术风格。

3 蒙古族民歌旋律与蒙古舞的形体语言融合之美

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又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只有将舞蹈与音乐巧妙地融为一体,才能够使舞蹈所体现的艺术内涵得以彰显,使舞蹈更具感染力。正因为蒙古舞借助形体语言来与蒙古族民歌旋律相融合,才使得蒙古舞成为深受人们喜欢的民族舞蹈。因此,舞蹈表演者如何将蒙古族民歌旋律与蒙古舞的形体语言融合一体,对于展示蒙古舞与蒙古族民歌的艺术之美极为重要。在蒙古舞《欢乐草原》中,舞蹈的形体语言与民歌旋律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民歌与舞蹈的艺术之美得以体现出来,为观赏者奉上了歌与舞的饕餮盛宴。

《欢乐草原》属于蒙古族的筷子舞,其最早的发源地已无法得到确切的认定,主要以鄂尔多斯的高原地区为主,因舞蹈采用筷子作为道具而被称为“筷子舞”。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和乌审旗等地区比较流行,历史上的筷子舞主要是用来在节日庆典、祭祀等活动中作为庆祝所跳的一种舞蹈,正如《欢乐草原》舞蹈所体现的一样。它的主要动律一肩的部位和韵律,这门艺术来源于古朴的牧民生活,牧民们放牧很少集聚在一起,因而一旦能够在放牧中相逢就会跳起欢快的舞蹈,人们在篝火旁边欢聚边用手中吃饭用的筷子敲击节奏,翩翩起舞,伴随着人们哼唱的曲调性强的蒙古族民歌,运用肢体动作表达舞蹈寓意。例如,在《欢乐草原》中有伴随民歌旋律变化的抖肩;有节奏欢快展示马蹄得得的碎步;有表现欢快和激动心情时的舞蹈道具筷子的敲击,动作飘洒矫健、节奏感明显。而表示思念、抒情时采用慢舞,舞步沉稳、深沉,民歌音乐的节奏放缓,《欢乐草原》舞蹈中部的音乐和舞蹈编排正是慢舞的展示。

《欢乐草原》的蒙古族民歌旋律与蒙古舞的形体语言融合之美来源于舞蹈表演者的形体语言、民歌旋律和筷子的打击节奏的完美结合,突出了舞蹈与音乐的韵律之美。在舞蹈中,姑娘们借助形体语言欲前先后、欲左先右、动静结合、上下左右,配合着民歌旋律的高低长短,融民歌旋律与舞蹈形体的多韵味主次集中、协调的连贯统一将蒙古牧民欢庆的草原之夜表现得栩栩如风、淋漓尽致,把草原自然之美与草原姑娘之美通过舞蹈的形体语言融于蒙古族民歌旋律之美中,这种巧做天和的韵味之美使蒙古族舞蹈形象更富有内在的韵味和情感。

4 结语

通过熟悉和掌握蒙古族民歌旋律,并在蒙古舞中运用形体语言来表现,使蒙古族民歌旋律与蒙古舞的形体语言融合之美得以凸显,如此蒙古舞这一舞蹈艺术瑰宝才能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 李梅.乐魂·舞韵——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J].北方音乐,2018(01).

作者简介:李爱梅(1970—),女,甘肃山丹人,中级群文馆员,山丹县文化馆馆员,从事声乐舞蹈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形体语言
高校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