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旅游开发下的新羌居室内空间环境现状调研

2018-07-23 08:39刘芝兰
艺术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

摘 要:本文选取震后曲山—擂鼓—永安—安昌—黄土一带上几个典型的改建和新建的羌族风貌特色的居民点为样本进行调研,从室内空间环境的角度总结这几处居民点建设的现状,并通过对这几处新居民点的室内空间环境建设、建筑景观建设、旅游项目体验等几方面的关系的梳理,找出目前羌族新居民点休闲旅游业开发和发展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根本所在,旨在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事实依据。

关键词:室内空间环境;羌族新居民点;旅游开发

1 震后新羌居室内空间环境调研范围

“5·12”地震后,羌族聚居地区受到全国上下甚至全世界的关注,相关行业、部门、专家探讨和研究羌族地域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这些聚居地区中,北川县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是“5·12”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县,也是在“5·12”地震中唯一一个易址重建的城镇,因此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作出了把北川建设成“现代化的羌族文化城”“川西旅游服务基地”的规划,重建和修复工作的政策放在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建设有羌族特色文化的城镇上,通过近十年的建设与开发,已初具规模,成效显著。

“5·12”地震后,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因此县城由原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迁址至原安县黄土镇顺义村,并将新县城所在地命名为永昌镇。由于县城的迁址,北川羌族自治县行政区划也随之调整,行政县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安县管辖的安昌镇、永安镇和黄土镇的6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

震前,北川青片河上游地区是北川“羌文化核心地区”,保留了原生态的羌族村寨风貌;禹里—墩上—坝底—马槽—白什一带,以及禹里—开坪—小坝—片口一带,汉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而北川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除去以旅游开发为目的建设的村寨外,已基本汉化。震后,因为行政县域的变化,原本属于汉族地区的永安—安昌—黄土一带已纳入北川县域范围,大面积新建和改建了有羌族风貌的居民点和散居区。本文调研就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范围,曲山—擂鼓—永安一带和永安—安昌—黄土一带,特别是后者,原本属于汉族地区新建和改建的羌族居民点,在特色文化传承及思想意识形态的继承上都受到严峻考验。

本文选取曲山—擂鼓—永安—安昌—黄土一带几个典型的改建和新建的羌族风貌特色的居民点为样本进行调研。这几处居民点都是这一区域具有代表性的以旅游开发为主的村寨重建或改建模式,村寨内建筑基本为近年来所建,并无历史参考价值,目的是以发展休闲旅游业为主,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地区建设,从而加快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石椅羌寨。该村寨距离北川老县城不足5公里,处在海拔2000余米的玉皇山半山腰。震前就是北川县林业局做的试点,以水果产业为依托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但建设方面并未突出民族特色,建筑形式非常混乱。震后北川县规划了石椅村村民房屋的布局,统一为羌族风格,并拨出专款为全村所有房屋的外立面做了具有羌族元素特点的细节装饰,以及新修建補充了部分羌族特色建筑,旨在为搞活旅游产业奠定基础。但改建后的石椅羌寨特色仍不突出,多数只是象征性地在以前的建筑形式非常混乱的房体墙面、门头等处装饰羊头,或在房屋檐顶砌上白石,以展示民族特色,其民族文化表达非常肤浅。

二是卓卓羌寨。该村寨位于曲山镇任家坪,地处凉风垭通往北川老县城公路旁。该村寨是震后北川新建的一处居民点,是将所有农房按照羌族传统民居建筑风貌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重建,以精心打造的休闲旅游村寨。卓卓羌寨在住宅建设类型上更丰富多样,除有石砌屋这一典型类型外,还有板屋、板屋与石砌屋相结合的类型。但是,细节元素显得杂乱,门的形制、窗的形制、梁祝、柱、檐等细部及装饰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归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卓卓羌寨传统的风貌。

三是吉娜羌寨。该村寨位于从安昌镇出发前往北川老县城,原安县与原北川县交界处的清漪江河谷畔。该村寨原是北川县擂鼓镇猫儿石村,是原址新建居民点,并取名“吉娜羌寨”。该村寨住房建设与羌族特色民居和发展旅游结合起来,旨在规划并打造出西南羌寨第一村,把这里建成一个全新的旅游地,开发羌寨旅游,让吉娜羌寨成为震后新村寨的标志。吉娜羌寨在羌族特色建设上,全部以羌族传统石砌屋的形式表现,特色鲜明。但仍不足的是,吉娜羌寨在规划设计中缺乏传统羌寨的聚落特点精髓,传统羌寨聚落的一体化特征和四通八达的空中交通网络系统没有表现出来,这样的建设与打造“西南第一羌寨”的口号和目标的理念显得名不副实。

2 震后新羌居室内空间环境建设现状

2.1 室内户型结构情况

原有的羌族传统民居的户型布局逐渐衰退,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满足村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要,新民居室内空间基本放弃了羌族传统民居室内的布局形式。新民居多以2~3层独栋结构为主,为了满足村民现代化生活的需要,民居内部的户型设计和现代农户住宅或城市现代住宅的步调保持一致,大多数户型为一个客厅、一个厨房、两个卫生间、多个卧室的户型。一层为门厅或客厅、厨房、卫生间、多个卧室的布局,二层为卧室、卫生间、多个卧室的布局。有的户型按照现代农户住宅的模式以走廊式外阳台的方式连接各个房间,有的户型按照城市现代洋房的模式以内走廊的方式连接各个房间。若是三层结构的民居,三层空间基本全为卧室的布局。

2.2 室内功能空间使用情况

无论是相关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户型,或是农户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建设的户型,或是农户自己规划,自己找工匠施工的自建房,这些民居都在农户搬迁入住后显现出一个弊端,就是室内功能空间与农户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格格不入。在这些村寨中,农户利用自己的民居从事与休闲旅游产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如有些农户经营农家乐、有些农户开商铺等,这些活动都对民居的室内户型布局和空间功能性质上产生了不同的使用需求,原基本模式一致的室内功能空间造成很多农户实际使用上的混乱。例如,有的需要从事农家乐经营活动的农户,因原空间没有餐饮接待场所,只能将其他空间改成餐饮接待室;或者缺少接待旅游的会客空间,或者缺乏游客的公共活动空间,就将二层部分卧室改为会客接待或活动空间等。有的农户需要从事商品销售的经营活动,就把临主要道路的一层卧室改成商铺。有的农户需要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经营活动,但缺乏生产工具存放或工作的空间,大型杂物、设施、农副产品、农具等在一层的各个空间乱堆放,破坏了村寨旅游观光开发的整洁性。

2.3 室内装饰装修情况

新民居为灾后的农户打造了干净、宽敞、明亮、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但室内装饰装修都非常简朴甚至简陋,地面大多铺的是洁白、明亮的地砖,有的铺的是花砖,以求达到装修丰富的效果,墙面刷的都是洁白的涂料,稍微复杂一点的装修就是在顶部增加了木质阴角线,或者在门厅区域做了木质吊顶。厨房装修是不加柜门的砖砌柜,满足基本的操作功能,烧柴火的炉灶换成了燃气灶,安装了抽油烟机。卫生间是集成吊顶,安装了浴霸、淋浴、立柱式洗面台、抽水蹲厕或马桶。除此之外,再没有过多的装饰装修。隐蔽装修工程方面,室内电源的布置满足了基本用电需要,但总体电源布置较少,而且多处位置不恰当,位置过高或过低,或布置在了需要摆放家具的地方,容易被家具遮挡,或在用电密集的区域电源不够,而在不需要的地方又有布置。另外,室内基本无任何收纳空间的装修,使生活资料没有好的收纳,堆放混乱,造成积灰难以清理。

2.4 室内家具及陈设情况

由于上述简陋的装饰装修,再加上后期农户搬迁新居后缺乏对羌族传统文化继承的意识,在家具及装饰陈设的布置上,使羌族传统文化表现消失殆尽。大多数新居中并无任何装饰性陈设,少数民居中的装饰性陈设仅限于在墙面挂上所谓的“流行装饰画”等,只有个别民居的墙上挂上了羌绣等羌族手工艺品。在家具布置上,有些民居中安装水晶吊灯、七彩壁灯,布置欧式风格沙发、餐桌椅等,以期把自己的家打造得“豪华”“有档次”;或者把羌族传统文化表现理解成等同于仿古,购置一些传统中式家具布置在其中;或者因为向往现代化的生活状态和模式,购置休闲、具有现代气息的家具陈设品;当然更多的民居中家具陈设布置则非常混乱,各种形式和风格混杂在一起。

2.5 室内空间细部构建情况

室内空间细部构建在不同的村寨因规划的程度不同和后期管理的方式不同,在不同的村寨中情况各不同。首先是门窗形制。在吉娜羌寨中,户门仍统一规划为传统的单扇或双扇木制平开门;窗户采用羌族民居中最常用的花窗这一窗户类型。但在另两处村寨中,有的户门改成了金属防盗门,有的因做商铺使用,安装成了卷闸门。为了达到现代生活室内最大的采光效果和明亮的要求,多数民居的窗户均采用铝合金或塑钢推拉窗,窗户俨然都是现代形制。然后是室内梁柱结构。因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运用,传统的梁柱结构已失去其功能上的作用,而新建村寨的室内空间环境中无一例外都摒弃了这一传统特色细部构建表现形式。诸如此类的细节都有失传统室内空间环境特色的再现和传达。

3 震后新羌居室内空间环境建设问题分析

室内空间环境是建筑景观空间的一部分,是体现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更是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具有羌族传统文化特征的室内空间环境,是对羌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游客旅游满意度、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利因素。

根据上述走访调研情况,通过对羌族新居民点的室内空间环境建设、建筑景观建设、旅游开发等几方面的关系的梳理,发现了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注重建筑景观的打造,忽视室内空间环境的营造

这一问题也是最显著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新建和改建居民点,在规划上都只是片面地表现羌族建筑景观特色,很少在室内空间环境中融入当地民俗特色或文化特色。人们来羌族村寨旅游,主要就是为了放松身心,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感悟大千世界,得到情感上的升华,那么这一精神和情感上的要求,首先需要室外空间环境的吸引,继而过渡到室内空间环境的享受。这样才能加深游客对羌族村寨的良好印象,这是促进羌族村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如果只片面注重室外空间环境的建设,而室内空间环境与之完全不协调,就会影响到羌族村寨的整体美。在新建和改建羌族居民点的过程中,应同时加强室内空间环境的打造。一是将室内空间环境纳入整个规划中去建设。二是重视专业室内设计师的参与,重视专业意见的指导。这两点可以有效地保证在前期规划中代表羌族历史文化的特色元素或空间细部特色在室内空间各界面上的运用。三是加强农户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意识的建立和培养,从而保证后期家具陈设的布置有自我意识的特色展示。

3.2 注重建筑的外形,忽视使用者实际使用的需求

几乎所有的新建和改建居民点,无论什么形式的民居,户型结构都基本相同,导致后期农户搬迁入住后,部分民居的功能空间呈现出破坏性使用的情况。如前文提到的原规划功能空间使用混乱,或者部分农户为了从事旅游接待活动,不按照政府要求私自违规扩大房屋面积等问题层出不穷。人的各种需求影响着室内空间的布局、功能、规模等,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也是对使用者的行为的设计。室内空间环境要尽可能地适应人的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也要为人的行为的合理化发展创造条件。室内空间的规划要从人的物质需要、情感需要出发,创造出尺度合理的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对于新建和改建羌族居民点来说,在规划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建筑整体性的表现效果,更应注重使用者对室内空间环境的需求。这种需求涉及两方面的使用者,一是农户的生活、生产等活动需求,二是游客对特色文化体验的需求,在充分调研和了解民意使用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建设出温馨舒适、方便快捷、功能齐全,并具有地域风貌的室内空间环境。

3.3 注重民俗风情体验,忽视室内空间文化体验

多数新建和改建的羌族村寨,积极开发民俗风情体验,跳羌族锅庄歌舞、喝纯正羌族咂酒、品尝羌家风味菜肴、参与羌历年的庆祝、参观杀年猪迎新年的仪式、品尝刨猪宴等活动,带给了游客新奇无比的民俗文化体验,丰富了羌族村寨的旅游形式,为羌族村寨旅游业的开发起着积极的推广作用。但这些活动都只是展示了羌族特色文化的一个方面,在新民居中,羌族人民的室内空间特色已没了踪影,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由神龛(角角神位)、火塘和中心柱构成的羌族主屋,是羌族人民住居文化的精华之一。神龛(角角神位)是全家的灵魂中心,也是精神寄托的重要所在,也是整个主室中重点装饰的部位;火塘凝聚了羌族人民中心聚居的家庭观念,也是羌族民居室内空间文化的直接影响源;中心柱是羌族人民民族信仰之一,奉之为神,是顶天立地的象征,在羌族人民心中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是他们坚持敬天敬地的精神实质表现之一。在室内重塑这一特色文化体验,让游客参与进去,有利于提升和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

3.4 注重村寨观光满意度,忽视室内空间环境满意度

无论是建筑景观的打造,还是多样的民俗风情体验项目的开展,都是为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达到促使游客反复来此地的目的,树立良好的口碑,以加快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的收益。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与大量各年龄阶段的游客访谈后,了解到一部分游客表示“不错,还可以”“很有特色”“挺好玩的”等感受,还有一部分游客却表示“一般”“没什么特别好玩的”“都那样,到处都一样”等感受。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多数游客表示不会重復前往此地,用一名游客的话表示“就是到处参观看看、吃吃喝喝、热闹热闹”。究其深层原因,就是没有让游客静下心来感悟的空间和环境,而室内空间正是这一场所。作为以“羌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旅游业来说,休息、餐饮甚至住宿是重要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室内发生,室内也是游客停顿时间较长的空间,因此缺乏羌族地域特色的室内空间,就会造成游客对室内空间环境毫无记忆,令游客丧失再次体验的向往,使游客的满意度不高。

4 结语

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羌族新居民点的建设,室外空间环境和室内空间环境的建设和开发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缺一不可。室内空间环境是室外空间环境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羌族文化特色的室内空间环境是提高旅游品质的条件之一,也是提高休闲旅游业竞争力的保证之一。因此重视专业室内设计师的参与,提高规划水平,加深农户对自身文化的理解,打造羌族特色室内空间环境是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科.北川羌族村寨的灾后重建与发展[D].西南交通大学,2011.

[2] 陈依婷.羌族民居室内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6.

[3] 徐全利.异地安置下的羌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2.

作者简介:刘芝兰(1979—),女,四川江油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与空间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
白沙古镇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