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慧
摘 要:本文旨在以明代画家文徵明的山水画为切入点,通过仁智之乐、格物致知、万物平等与依仁游艺等部分对文徵明作品中的儒家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文徵明绘画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儒家思想。
关键词:文徵明;山水画;儒家
在中国古代,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主要也是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士大夫等,而这些知識分子所作的艺术作品,自然会与儒家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儒家的艺术是建立在仁义道德上的,是以人的教化为主要前提的。中国画中重视人品的传统,本质上就是以修身为本的儒家核心思想的体现,可以说,儒家的修身养性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代表,也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之处。
1 文徵明的儒者本色
文徵明(1470—1559年),名壁,字徵,出生在长洲德庆桥曹家巷。年轻时,他向吴宽学习写文章,向李应祯学习书法和研究诗词。后来,他又在沈周的指导下学习绘画,精通诗文书画,与同时代的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他在思想上是一位真诚的儒者,可以从其一生的所作所为得知。如同在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文人一样,终其一生他都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自己能为国家效力。绘画是文徵明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客观描绘,以绘画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性格,将自然之美与人格之美联系起来,这不仅是对其自我精神的一种修养,也对那些欣赏其绘画作品的人起着陶冶道德情操的作用,这也就实现了儒家修己立人的旨意。而由这种修身树立的仁智之乐、格物致知、万物平等、依仁游艺等观念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不少山水画作品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2 文徵明山水画中的儒家思想——仁智之乐与格物致知
儒家把“仁”的美与“天地之大德曰生”联系起来,从天地万物生命的源头来看“仁”“美”。文徵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吴中度过,因此他的绘画题材大部分都是江浙一带的山川园林、太湖、洞庭山等。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伴随着一种美好乐观的明朗格调,从不同程度反映出拥抱自然、热爱家乡的生意之美。歌颂了其朝夕相处、反复游览的吴中山水,以巧妙的艺术手法,对吴中山水作了细腻生动、诗情画意的描绘,将灵秀的吴中山水呈现于绘画中,如《石湖清胜图册》、《洞庭诗画》卷、《写景山水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等。
“格物致知”之说,“格物”不仅是认真细致的观察研究,也是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最重要的是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即孔子所谓的圣人之境。这种格物致知的思想不单体现在画论上,也在中国的绘画中得到了很好的显现。尤其在文徵明的“细文”风格的绘画作品中也能传达出格物致知的精神,他对物体的细致观察、理解与提炼,才能精微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情感。《惠山茶会图》描绘了文徵明与好友在江苏无锡的惠山泉文会品茶的情景,画面以截景的方式构图,以茅亭茶会为焦点,在深山密林中,两人在亭内井旁静候观泉,几个侍童在一旁忙着沏茶,整幅画山石的轮廓结构以细长线和短粗线勾勒,再用干笔施以短而细的皱法,对树木、茅亭进行工谨精致的刻画,使其形态显得十分具象写实。松柏的造型严谨,树干以储石色烘染,通过深浅的变化来表现树的结构,树叶的点叶、针叶画得工致而有层次。作品既展现了茶会环境的客观形态,又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使观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文人茶会的艺术情趣。
3 文徵明山水画中的儒家思想——万物平等与依仁游艺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儒家思想文化中最基本的内涵。人与万物都是平等的,体现了一种博爱精神。《松壑飞泉》是1527年至1531年文徵明从京师归家后所画,花了4年时间完成。整幅画面堆叠了紧密的山体与飞泉,留白极少。上半部分的高山流水暗示高风节操;下半部分众人或立或坐于松林水旁,画意可能与雅集唱酬有关。画中的点景人物,将人的生活与自然山川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相融合、相统一,可居、可游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无论是格物致知的精神还是万物平等的情怀,归根结底都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具体体现。“仁”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左右,为好友华夏所创作的《真赏斋图》中,文徵明重点并不在于表现斋室的建筑如何雅致独特,而是有意根据斋室、别号之名的寓意来突显主人的品格。通过室内景物,如画中的室内陈设、古玩、书籍等。同时,也渲染建筑的外部环境,如景观、树木、蕉竹等,从而构建出一幅经典的园林山水画。形式简而秀雅,没有复杂的图像结构及多层次空间的表达。作品由背山临水的草堂书斋为主题展开构图,周围环绕湖石假山和松柏翠竹,营造文人理想中雅逸的生活“净土”,鲜明地传达出主人的志向操守、人品德性。画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人的精神气质,用笔墨去展现生命的本质之真,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自然万物,再通过笔墨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升华、表达出来。
4 结语
无论是从时代文化背景,还是文徵明的交往对象以及绘画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儒学对文徵明的深刻影响。在他的绘画艺术中,儒家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没有缥缈的虚幻之气,也没有清高绝俗的玄奥,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注。在笔法上,大多以中锋用笔,体现了儒家的正直与正气,平淡清雅的画风也与儒家贵本尚质的思想是一致的。从大山大水到一草一木均可入其画,哪怕是平凡之物,也可从中窥见画者心中的朗朗乾坤、浩浩之气,所谓致广大于幽微之中,这种对世间万物发自内心的欣赏,通过笔墨呈现于画上,正所谓“以我手写我心”,把对平凡生活的感受上升为对生命的一种体验,体现了儒者的仁学关怀。儒者的“仁”不仅是内心的修养,也表现在对人、对物的关爱上。通过对文徵明的研究来审视中国画,不仅是山水画,在人物画、花鸟画、书法等中国艺术中,修身的特质都是贯穿其中的,这也是中国画注重意境、品格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