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熊
摘要:近现代中国造园界虽然整体上过于激进浮华,却依旧有少量设计师守卫着重意境的造园传统,重修或新造的园林,文脉也绵绵若存地延续着。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造园;文脉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173-01
晚清以后,中国造园整体呈衰颓趋势,其状况足以用唐代刘长卿描写古琴境遇的诗来形容:“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由于文人对传统文脉的坚守,还是有部分重意境的园林绵绵若存。“晚清至民国,苏州重修了留园、环秀山庄等历史名园,还新建了大量宅园,如怡园、耦园、拥翠山庄、听枫园、曲园、半园、畅园、鹤园、余庄朴园、紫罗兰小筑等大小一百多处园林,仅苏州同里一镇就有退思园等大小宅园30余处,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1处。
直到民国,发展势头不减。这些传统式私家园林的主人,大多为文学家、书画家、学者、作家、律师等文化人。”对此时的园林,周维权先生曾说过:“然而园林只不过维持着传统的外在形式,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在生命力愈来愈微弱了”。此时还诞生了《营造法原》这样的传统建筑理论著作,大概作者姚成祖是想借此来保留住传统建筑的一脉香火,初发心与文震亨撰写《长物志》类似。其依据家藏秘笈和图册,将“苏派建筑”营造技艺的用料、做法、工限、样式等归纳总结,编写成《营造法原》。全书共十六章,约三万二千余言,其中第十五章“园林建筑总论”,将江南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叠山理水、花街铺地、墙洞桥梁等进行详细而精当的分析。
建国以后,同济大学成了维护中国造园文脉的主力。
1991年冬,云南安宁楠园竣工。陈从周自评说:“纽约的明轩,是有所新意的模仿;豫园东部是有所寓新的续笔,而安宁的楠园,则是平地起家,独自设计的,是我国园林理论的具体体现”。
1986年冯纪忠先生设计了上海松江方塔园,何陋轩作为茶室位于其中,曾在南斯拉夫召开的世界五十名知名建筑帅作品展览会上展出,并作重点介绍。何陋轩话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造型仿上海市郊农舍,四坡顶弯屋脊,毛竹梁架,茅草覆顶,举重若轻。方砖铺地,竹椅藤几。四面环水,绿竹猗猗;三围弧墙,青山隐隐。浑然天成而别有风致。其中流动着作者共鸣的宋代精神,以“意”引领所有的空间,即作者说的“意动空间”。对此冯先生还说:“墙段各自起着挡土、屏蔽、导向、透光、视域限定、空间推张等等作用,所以各有自己的轴心、半径和高度……总之,这坐,不论台基、墙段、小至坡道、大至厨房等等,各个元件都是独立、完整、各具性格,似乎歉意自若,互不隶属,逸散偶然;其实有条不紊,紧密扣结,相得益彰的。这个意思转换成空间的语言,正是何陋轩平面上的那些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曲线墙。”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葛如亮先生设计的习习山庄,位于浙江省建德,其将中国乡土建筑特色结合现代建筑思想,通过地沟巧借清风洞内的自然风,打开房间里预留风口即可“清风习习”,山庄也因此得名。建筑与山体原石互利共生,茂密的植被掩映下,宛自天開。同时,山庄布局顺应地形,以廊联系建筑,长廊、平台和阶梯都跨石而过,架空在山体上,因此建筑显得轻盈灵动。其中不但包容了西方建筑中几何学,而且具有现代乡土气息,故而被西方人录入建筑史册。
当代中国造园文脉依旧延续着,“蕴藏着的自然美景像构成的原则和技巧,则仍然是新园林创作的重要借鉴”。如贝聿铭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位于原始山林深谷中,通过隧道与吊桥联通,路旁樱花夹道,落英缤纷,正好与《桃花源记》暗合。美术馆藏于地下,露出的传统坡屋顶掩映在千峰翠色中,与蜿蜒的山势浑然天成。苏州博物馆则是与周围的府邸园林、街巷民宅及小桥流水融为一体。就这样,贝聿铭用新的形式和材料延续了传统造园文脉。就建筑而言,各地丰富的民居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多被无情地拆毁。王澍设计的宁波历史博物馆,以混凝土集合结构,巧妙利用旧砖瓦,既赋予了建筑传统神韵,又存储了当地人群的记忆,还营造出了宋代李唐《万壑松风图》的画境。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虽然是现代几何结构,却依然运用“近依池塘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的园林营造法式。王澍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园发起的“树石论坛”,就理论贡献而言,他归结为三点:“重估和重述了山水画的观画之法,并把它引申为园林的观法,同时也是新建筑的构建之法;对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的讨论,不冉把园林只看作一种形式系统;从自然材料和自然建造的角度重塑这种建筑学的基础观念和感觉。”
对于中国造园文脉的延续,可借鉴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精辟论述:“我以为中国将来的文化决不是把欧美文化搬来了就成功。中国旧文化中实有伟大优美的,万不可消灭……我实在极尊崇西洋的学术艺术,不过不复感藐视中国的文化罢了。并且主张中国以后的文化发展,还是极力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在中国文化里,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浑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