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鲍丙峰
摘 要:高校美育已成为现下教育重点关注问题,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实施各类美育课程和活动。在众多的教育方法中高校学生是否已经获得了真正的美育,大学生对于提高自身审美的方向是否正确,调查显示盲目跟风、不分层次成为现状,大学生对审美类型的分类并不明确,对审美判断更是处在感性阶段,在艺术审美上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中小学已经开展国学文化和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课程,但现今的大学生却成为了断层,他们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只处在很浅的层面。多样化显性与隐性审美教育应该成为地区性美育的主要方式,“四位一体”的连锁教育是具有前瞻性的。
关键词:锁链式;显性与隐性教育;四位一体
1793年,德国哲学家席勒最早提出“美育”,20世纪王国维将“美育”这个外文术语带给国民,1999年、2006年、2010年、2015年国家相继提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教育方针。社会需要一个“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拥有综合素质的现当代大学生,美育成为现下教育重点关注问题,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实施各类美育课程和活动。当今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能力等问题都一一显露出弊端,美育在不同的地域应该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浓郁的地区就应该学习少数民族文化;边疆地区民族文化较强就应该在审美教学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以此达到整体审美的提高,而不是让两种文化成为彼此发展的阻碍,多元化发展能够推动文化融合。要想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首先应该做好美育工作。
1 “锁链式”教育框架的建设
在人们发现高校美育力量薄弱与不足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美育的过程不能只关注高校阶段的培养,应该关注整个教育过程。大量的数据显示,中小学美育课题滞后,师资队伍匮乏,部分高中基本脱离美育,部分开设也只针对艺考生。2017年许炜玮和刘霞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模式、国际经验及启示》一文中提到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进一步结合逐步完成。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融合逐渐演化出三种模式,具体为整体嵌入式、部分融合型以及整合型。“锁链式”美育就是不让美育在整个教育中出现断层,幼儿园需要专项的美育引导老师团队(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等);小学艺术课程需增设基础审美与国学教育课程;中学需加强美育技能学习与训练(如艺术技能社团等);高中需在前期基础上对文化进行鉴赏与分析;大学是幼小中高的再升华阶段,不能因为高考而将高中的美育类课程或活动摒弃或忽视,形成整合中的再提升,最终达到综合审美教育。可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的美育是一个升华的阶段,而不是新的开始。
在“锁链式”教育框架中,教师职前美育同样是关键。要组建美育教师团队,对教师进行职前美育培训异常重要。在此锁链教学中,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同,可变换多种教学形式,以凸显各阶段的特点,但皆应保留重点方向。此框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家庭教育,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不光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家庭的审美教育方向可以参考学校审美教育,在生活中拓宽孩子的视野,多进行审美实践,真正实现与学校审美教育挂钩,形成“锁链”。
2 美育教育中的显性与隐性教育
2014年卓雅在《全国高校艺术美育通识课研究现状综述》中提到艺术美育的途径多样,但主要划分两大类:一类是课堂外的艺术教育,如高校的艺术比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类是属于课堂内的艺术教育,比如学校中为本校艺术生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为全校学生开设的有关艺术的公选课。现高校美育基本都是这种模式,美育课程仅对部分相关专业开设,公选课的内容基本都是理论且教授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的兴趣不是很高,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这一现象叫作显性教育,因为摆脱不了固态的教学模式,可开创性较弱,但可协调的是由单一群体教学改变为团队协作教学,分化各个主题内容,由各学科美育类教师合作,进行综合性、多位一体式教学。根据现在各高校开展的美育课程,美育所涉及的内容有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曲、影视等。在如何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方面,专业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凭借学生个人的能力,无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所以联合校内资源,组建团队,分化内容,整合教学才能更好地达到美育的真正目的,在综合学习中提升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卓雅的第一类课堂外教育成为其他研究美育教育者的隐性教育,隐性课程的概念是杰克逊于1968年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潜在性、非强制性、持久性、广泛性和双重性”。从隐性教育的各类性质,不难发现隐性教育的开创与改革可以成为现今美育的突破点,校园文化建设、各类民族传承文化的发扬、独特地域文化的凸显、各类文化活动的互动、各类社会活动的礼仪等等。在前期显性教育的基础上,结合静态文化宣传和滚动式校园文化传播,在整体渲染和内在提升中,达到显性和隐性的完美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双向结合,促使学生整体综合素养的提升。各学校可以从自身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资源入手,合理利用资源,完善美育基础建设。美育将会是德育、智力开发、能力表现、心身健康等内容的隐性教育。
3 “四位一体”的结合运用
在“锁链式”教育框架和显性与隐性教学中,还应该看到美育在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当然,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改变整体现状。比如在一些家族里,生活中的点滴都是一种隐性教育;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就是一面镜子,不断变革的社会将是验证美育最有力的验金石。作者在此提出“四位一体锁链模式”教育,“四位”即家庭、学校、社会、个人。我国最早提出家庭美育的是蔡元培先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凸显“人教”,家庭关系与家庭素养成為家庭美育的基础。家庭美育是培养孩子早期审美能力,懂得表达美、创造美的关键,是孩子健康心理的引导,同时家庭美育是学校美育的基础。社会是验证和磨炼双向教育的中间介质,个人是美育的主体。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正面影响,个人审美判断就是综合素养的反映。
“锁链模式”运用并结合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显性与隐性教育,三位一体促进个人发展,达到四位一体。在审美教育中需要主动性,高校中主动参与审美学习和审美活动的学生有多少?被动参加的有多少?排斥艺术类美育活动的又有多少?大量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告诉我们,审美教育要从孩子开始,而不是只针对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教育方式,不同地域中,各民族对于审美教育的着眼点不同,也就引发了区域间的排斥与矛盾,这种“锁链式”就需要视情况扩展领域。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时间定为2010年至2020年,在紧迫的时间中,需要人们去关注审美教育的“断点或断层”在哪里,提出有利的解决方法并实施,在保护地域文化的同时扩展教育领域,提升审美教育内涵。
4 结语
高校美育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大学生整体审美教育的主导因素,大学只是学生审美的升华阶段。如何转变现代人对于审美教育的观点:首先,要把审美教育作为幼小中高的重要教学目标和任务,实施“锁链式”美育,不要出现“断点和断层”,这样高校美育才能更好地开展;其次,正确认识审美教育在综合素养中的作用与价值,并能够与地域文化结合,不断创新与扩展;最后,将《美学》《应用美学》《美学原理》等美育课程纳入必修课或选修课,课程尽量覆盖音乐、美术、舞蹈、戏曲、影视、文学等门类,兼顾理论、实践、赏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显性与隐性方式,综合教学。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2] 许炜玮,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模式、国际经验及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0.
[3] 卓雅.全国高校艺术美育通识课程研究现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35(5):104.
[4] 李柯茜.高校美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1):99.
作者简介:刘芳(198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鲍丙峰(198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