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视角下的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研究

2018-07-23 08:54曹鑫
艺术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

曹鑫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不同的,有很多制约因素。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规模最大、发展潜力最大的经济部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本文在分析长三角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评价了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再分析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政策内容、案例经验,给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计划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学;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社区营造

1 背景描述

从历史背景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诞生。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工业化时期,具备了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村城市转型的能力和条件。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来看,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从“三农”问题的现状来看,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必由之路;从国际经验的角度来看,要使现代化进程顺利进行,必须重视并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当前,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果: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农民增产的尴尬局面有所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逐步提高,民主法制逐步完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的医疗保健意识逐步增强。但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和资源,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及其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国家对农村金融资金的投入,资金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进程。面对日益增长的农村经济,当局需要适应当地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促进新农村稳定高效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生产、生活、乡村风格、村庄容量和管理的建设已超过全国大部分城市。研究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领域,可为解决本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瓶颈问题提供重要建议。在其他地区建设新农村地区时,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制定政策。

2 长三角地区乡村现状分析

2.1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状况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流入大海的地方。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濒临东海,北部紧挨山东,西部接壤安徽省和江西省,南部与福建省毗邻。近二三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均有明显增加,冬、春季气温上升幅度较大,夏季最小。在长江三角洲,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的地方不断沉积,经过千万年形成了宽阔的三角形陆地。

2.2 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土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土地总面积的2.2%,人口却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但当地贡献了全国1/5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近30%的工业生产总产值和1/3的对外贸易出口总量,因此它在国民总体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来看,上海、江苏、浙江各地的第一产业占总比重都呈下降的趋势,兴起的服务业比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非农产业的发展速度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与主导力量。

2.3 长三角地区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迅速,农村土地利用结构高碳化趋势明显。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中小型城市,并逐步将城市化推进农村,非农人口不断增加。浙江省比我国其他地区更发达,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更加迅速。尤其是在2005年新农村建设开展之后,浙江省各个中小型城市的人口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城市已经超过了浙江省的平均水平。城市高碳功能向农村渗透,非农产业的比例增大,能耗增大,低效率的土地利用模式在乡村地区的城市化过程中不断被复制,从而导致农村居民点结构的变化。

(2)农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一致,农村的高碳消费行为正在蔓延。农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看齐,农村的高碳消费行为继续蔓延,农村经营、建设和升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乡村工业社区、乡村市场社区、乡村旅游社区等类型作为标志性发展模式,在长三角地区量大面广。但针对非农化乡村社区,长期缺乏针对性的交通、设施与服务体系。

(3)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住宅以及周边配套的舒适度很低。目前,很多农居建设和整治大多把中心放在解决基本生活需求,例如解决安全、卫生、空间等,很少关注居住的舒适度。因此,大多数农村房屋及周边配套的环境质量不高,光环境和声环境质量也非常差。

(4)乡村住宅绝大多数为高耗能建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农村住宅供暖、空调、通风、照明等建筑物的能耗也将显著增加。在农村新住宅建筑中,很少再去考虑建筑地节能减排和节能环保的因素。

(5)盲目地復制城市的发展模式,呈现出无根的状态。目前,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充满了迫切的功利主义,盲目地将“无根”的城市空间模式植入农村空间,使原本丰富、自然、尺度宜人的乡村空间成了均一的模式,呈现出无根的状态。

(6)传统村落的活力面临消失。大量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留守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村庄人口结构失衡以及经济与文化的加速衰退。20世纪的最后十年是台湾变动很快的十年,很多新的观念和行动都在这个十年发生,社区营造就是其中之一。除了政府部门提出“社区总体营造”的政策外,民间的自发力量更是惊人,他们之中有许多是在此之前就已投入,而在这个阶段逐渐展现成果,于是在1996年邀集社会各方力量成立了“社区营造学会”,从而更有力地支持台湾各地的社区营造行动。

当前,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关注。社区政策已经提升到国家重点项目的水平,越来越多的台湾人采用不同的方式创建自己的社区。

3 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策略

3.1 地方政府的策略与执行力

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扶植对于农村社区来讲无疑是最直接的推动,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开发规划,调动资金、技术和人才,实行倾斜政策以及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要加大财政投入,形成相对应的激励机制,调动各单位的创建积极性。地方政府应当积极地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和私人资金参与美丽村庄的共同建设和公共服务当中来。通过采取积极的政策,鼓励年轻有活力的高等教育人才回国建设家乡,并通过建立群众性自治型组织,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美丽村庄建设中去。美丽的乡村社区建设需要与管理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和评估“好村”建设的措施,完善评估指标,使各项工作目标具体化,负责任。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鼓励村民监督,加强社区日常管理,鼓励居民参与。

3.2 设计师扮演的角色

农村是一个植根于历史、源于自然的“殖民地”,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经济格局。在规划和设计社区时,农村规划者应该摆脱刻板的思维,尊重土壤和水的独特性,顺应自然。投入乡村中去,营造出具有归属感的社区,让更多的居民享有健康、舒适、和谐的社会生活。地方文化往往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力量,设计师在营造社区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使其得以传承、延续,以免社区陷入预设模式中。

3.3 因地适宜的振兴策略

在分析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各自不同的类型的基础上,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农村自有独特发展的重建策略方案。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根据实地特有的变化进行持续性的跟踪和调整。因此,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计划很可能因时间等因素变动而作出修改。

参考文献:

[1] 曾旭正.台湾的社区营造[M].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1-176.

[2] 钱青青.长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及成效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1-33.

[3] 范理扬.基于长三角地区的低碳乡村空间设计策略与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7:3-11.

[4] 陳榕.中国大陆新农村建设计划研究之一——以仁墩村“美丽乡村”社区营造为例[D].国立东华大学,2017:1-71.

[5] 吴可人.长三角地区乡村空间变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4):666-673.

[6] 王竹.共识、困境与策略——长三角地区低碳乡村营建探索[J].小城镇建设,2016(08):33-39.

猜你喜欢
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