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艺术创作的陶艺技法和人文精神借鉴

2018-07-23 05:44周林锋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借鉴人文精神

周林锋

摘要:艺术品的诞生需要以劳动实践为基础,更需要让其具备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根雕的创作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从木头到艺术品,凝聚了艺术家的心血。根雕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创作技法才能够保证作品的美感,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够具有人文精神。这是一个“博采众长”的过程,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提高。本文以根雕艺术创作为切入点,对陶瓷的制作技法和人文精神借鉴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旨在对相关工作的落实有所帮助。

关键词:根雕艺术创作;陶艺技法;人文精神;借鉴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037-01

一、前言

无论文化历史如何发展,审美其实都是人们的终极精神追求。劳动人民依靠着自己的审美创作出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作为传统艺术的代表,“根雕”在国内已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技法以及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陶艺与根雕是两种相互独立的艺术种类,但深入研究之后就會发现,两者在创作技法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在根雕作品之上赋予陶艺的人文精神,能够增添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根雕艺术与陶艺之间的联系

根雕艺术与陶艺同属于雕刻艺术的门类,两者“同宗同源”。具体来说,作为空间艺术,“雕”与“刻”是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均同属于美术创作中的艺术形态。根雕创作中借鉴陶艺的技法有助于提升作品的艺术美感,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陶艺的造型与色泽正是根雕作品欠缺的,日常创作中,我们不应该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之上,真正从技法上向陶艺的创作理念靠近,才是根雕艺术“焕发新生”的关键。

眼下根雕艺术的整体层次得到了显著的上升,已经融合了环境装饰艺术、养生健康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喜欢根雕,艺术家创作根雕,不仅是为了单纯的摆设,这是一种追求内心愉悦感的行为。对根雕创作者来说,适当的抛弃传统的理念,通过吸收其他艺术的创作技法来丰富创作理念,更新创作技法,才能够实现审美形式与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探究根雕艺术和陶艺的创作,我们便能够发现将作品的内外本质与审美逐渐融合的必要性,这同样是探究根雕艺术的人文精神得到的成果。

三、根雕艺术创作中对陶艺技法的借鉴

现阶段,艺术创作者在探求艺术审美的过程中,已经打破了单一的艺术门类。他们提高了对艺术灵感表现的关注度,将艺术作品视为了自身工艺审美的集中体现并力求以此来达到更加优质的市场效益。该类表现已经成为了艺术家在创作中“有意”与“无意”组合的意识倾向。

木材是根雕艺术的创作载体,利用木材的形态和走势进行加工,能够形成新的艺术品。而陶艺则是以泥土为创作素材的艺术,经物质混合、雕刻成型、干燥以及煅烧等工序,原有的泥土就能够成为新的艺术品。两者相似的创作过程便是雕刻,根雕艺术创作的雕刻需要借助木材的形态与走势,是一种“二次创作”,陶艺创作中的雕刻则需要利用好泥土的光泽、粘稠度等特性。

四、根雕的陶艺人文精神借鉴

(一)从欣赏到实用的过程。

我们的祖先发明瓷器最早是用作生活器皿,因此瓷器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实用性,这一功能一直被沿用至今。就拿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花瓶、碗碟等物件,均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根雕艺术的发现过程中,其开始由审美向实用的方向过渡。特别是在现代根雕艺术的当中,不管是简单的家庭装饰还是复杂的建筑装饰,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生活品质与身体健康。虽然艺术性和实用性存在本质区别,但是从精神文化来讲两者是融会贯通的,其创作的目的既是为了满足创作者的艺术追求,又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依靠自然来表达情感,

艺术是用来表现人所能具有的一切情感的手段。以根雕艺术为例,其创作的过程便是艺术家以物质为载体表达内心情感的过程,无论是“笑佛”、“达摩”,亦或是开怀大笑的“弥勒”,他们都代表着一个具有独特艺术追求、崇高艺术理想的艺术家。当我们欣赏他们创作的作品时,便是与他们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无论是枯木亦或是泥土,在艺术家的手中他们都能够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但他们必须是朴实、自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传递出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

每个艺术品其实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无论对根雕亦或是陶艺来说均是如此。从泥土走向木头,笔者所见到的均是让这类无生命的物质表达内心情感的场景。这是一种自我剖析,更是一种永不停息的精神追求。对根雕艺术创作者而言,今天在木材上投入的情感昨天也曾出现在泥土之上,它赋予了木材新的灵魂。

五、结语

艺术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没有止境的。根雕与陶艺本是艺术体系中相互独立的两部分内容,将其联系在一起,对各自的艺术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根雕而言,无论是情感的表达亦或是技法的使用,都需要建立在雕刻的基础之上。所以尝试回归本源,更有助于探寻其人文精神特质。

猜你喜欢
借鉴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浅析原创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