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臣及《流民图》

2018-07-23 05:44郝美娜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5期

郝美娜

摘要:明代中期画家周臣创作的《流民图》,是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少有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该作采用写实手法反映民间疾苦,是一件有着独特意义,值得深入研究的作品。本文概论周臣生平、艺术风格的同时,重点介绍剖析《流民图》,通过分析作品本身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特点,论述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及其流传过程。

关键词:周臣;职业画家;《流民图》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035-01

一、关于周臣

周臣,字舜卿,号东村,鹅场散人,中国明代中期(成化嘉靖)画家。今江苏苏州人。出生于1460年,逝于明世宗嘉靖14年(即1535年)

自元代以来,苏州就是绘画中心,这坐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文人云集之地,许多著名画家汇集苏州,绘画的传统势力很强,所谓“吴门画派”中的“吴门”即为苏州。

明代中期,由于明都迁往北京,加之苏州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各种工商业发展,直接推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兴旺发达,随之绘画作品交易也繁荣起来,艺术市场相对稳定且活跃。

那么,绘画市场兴旺的背后一定有一大批进行绘画创作的画家来作为支撑,其中有文人士大夫之类的业余画家,也有像周臣一样的职业画家。

二、周臣绘画的总体风格及作品

周臣是位多产的画家,目前其著录作品共54幅,存世作品也很多,《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所载国内各博物馆收藏周臣作品共44幅,仅上海博物馆收藏《春山游踪图》等大幅作品7幅,小扇页14幅,共21幅;故宫博物院收藏《春山游骑图》、《春泉小隐图》等,共11幅;济南博物馆收有《访友图》,另外在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国外大博物馆内也收藏一些作品。周臣这些留存至今的作品件件结构精细工整,幅幅见其功力。

周臣主要取法于李唐派系,山水画法度严谨,山石坚凝,用笔纯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大都沿袭南宋院体绘画的传统风格,以李唐、刘松年为根基,又深入研习马远和夏圭,同时在情感的表达和笔墨情趣方面兼有文人画的品味,可见周臣深受当时文人意识的影响。

周臣的绘画面貌很多,这与其职业画家身份不无关系,很多时候职业画家要根据不同求画者的要求和口味来作画,他的作品主题和意境很多体现纪游、晏居、送别、访客、雅集等文人悠闲的生活方式。周臣在承袭南宋院体各家传统山水的基础上有所融合增减,并在笔法上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三、周臣的《流民图》

《明画录》中记载周臣“兼工人物,占貌奇姿,绵密萧散,各级意态”。虽然周臣的绘画以山水为主,正如画论中描绘的那样,那些贯穿于周臣作品中生动形象的人物为周臣绘画艺术增添了更加精彩的笔墨。

周臣画人皆以线勾勒,赋着淡彩,色调清雅,姿态生动。线条融合南宋院体画的爽利、流畅,无论画面尺幅大小,所画人物均得其真。整体到人物动态,具体到面部表情、衣着交代到位,把握准确,韵味十足,并且每个人物的特点都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在处理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上,主次分明,真实即使是在用极简的笔墨概括人物状态的情况上,不雷同,亦整体,能够准确表达人物的心里活动。

四、《流民图》的布局、技法及笔墨特点

画中人物都是以独立个体而存在的,不加任何背景,在作为册页的全状态下去看此作品时,其人物皆为两两相对。且在相对的两人之间,无论在人物的动态、类型、携带物件及衣服搭配上都互有对比和相似之处,似乎在读画时可以感觉到相对的两人之间用眼神,以肢体或是话语相互交流着,倾诉着,哀叹着……,这也是周臣在艺术处理上的高妙之处,即使是在装裱成手卷之后,视觉上也并物冲突与不适之感,可见作者在作画时是有一定安排的,并非随意的见到一个画一个,而是有所考虑和安排的,也印证了这件《流民图》非“墨戏”的态度。虽然画面没有背景作映衬,画面依然可以使人感受的有空间关系,这一点是从人物之间的大小,高低错落,动作安排的处理上体现出来的。周臣还尽可能将同一身份、年龄、职业、状态下的人放在同一组相对而画。在刻画的处理上,同样是张弛有度,收放结合,看似逸笔草草,也绝非粗制滥造,亦不是面面俱到。周臣在对人物面部五官、表情、神态的刻画尤为精彩,所绘人物,全部用线勾勒,并敷淡彩,以形写神,特点突出。

“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是东晋顾恺之提出的重要绘画思想,他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深思,即以形写神。

周臣所描绘的这些人物正体现了这个绘画美学原则,在对人物眼睛的描绘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眼睛的处理上,周臣非常注意眼珠所点处位置的高低和大小,来体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如腰间缠着烂腰布,手拿破碗的老叟,佝偻的身体,骨瘦如柴,艰难的支撑着背后的薪柴,眼睛突出,拱起的嘴紧闭,与前面提到的那个人物形象都是上身赤膊,通过画面可以依稀见到他们清晰的肋骨,只是这里周臣的处理手法同样极为夸张。用很多条线去勾勒肋骨,将人物表现的十分干瘪,包括手臂和腿部的肌肉骨骼都是多用线条勾画,多强调是人体的棱角,使所绘人物更加瘦弱,使人们看到画面中的人物更能产生悲悯之情。

指导老师:刘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