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摘 要:壮锦,是壮族妇女的传统手工艺织品,扎根于壮族的文化土壤中,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精美的壮锦曾是壮族妇女展示心灵手巧的标识,是壮族人们居家、婚嫁、生育、走亲的必备之物。有趣的是,这些状态并不以其载体为转移,长久以往,这些符号化的东西始终保存着难得的稳态,且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引用和借鉴,成为现代产品诞生的几个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针对壮族织锦图案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表现问题便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不同材料和表现逻辑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从而在艺术层面上得到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文山壮锦图案;文山壮锦工艺;产品转化;文创产品
第一章 文山壮锦图案的特点和分类
1.1壮锦图案与考古发现
从文山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圆形陶纺轮来看,说明当时人们已懂得利用植物纤维来纺线结网或织布制衣了。壮锦就是在壮族传统纺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提花织物,以棉、麻、丝混织为壮锦特色。从道光《广南府志》载:壮族“男女勤耕织,贯挑棉锦”来看,说明“棉锦”有别于江南的丝织锦。壮锦的实物难以保存,我们以现有的壮锦实物跟远古的陶器、崖画及青铜器等上的纹饰比较,发现它们在大多数纹饰的使用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这些相似度极高的纹饰说明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头,都是壮族先民所使用過的文化表象。壮锦图案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有传承,有借鉴,有融合,也有发展,这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是相一致的。
1.2壮锦图案与原始宗教
壮锦的组成图案十分生动,各种纹样的组织复杂多样,同时还具有鲜明的色彩,题材绚丽多彩。纹样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什物、几何以及文字、自然和复合等类别。纹样的内容比较丰富,各种对比手法的运用非常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及吉祥吉利等内容。自然崇拜的纹样有云雷纹、涡流纹等,表示通过对自然神力的敬畏与祭祀,以祈福求安保护族类;图腾崇拜的纹样有鱼纹、鸟纹、蛇纹等,把它们当作祖先一样尊重崇拜;生殖崇拜的纹样有孕娃纹、交媾纹等,表示阴阳相交后可获得宗族的繁衍和人丁兴旺;神灵崇拜的纹样有龙纹、凤纹、蛙纹等,主要祈求生产丰收和人事平安;吉祥类纹样有繁花似锦纹、龙凤呈祥纹、如花似玉纹、鸳鸯戏水纹、蝴蝶恋花纹、凤蝶通宝纹和花开富贵纹、连年有鱼纹等,表示吉祥美好的事物和称心如意心想事成的愿望。
第二章 壮族织锦的工艺及特点
文山壮锦分为织锦和绣锦两种工艺。织锦是以细纱为经,彩色丝线或毛线、棉线作纬的重纬组织,并在其间挑织或挖织金银丝条,使织锦光鲜亮丽独具地方特色。文山壮族织锦主要分为方格锦和挑花锦等。绣锦是在各种不同织物上用针刺添加各种彩色丝线或布料、金属等,构成各种花纹图案的装饰织物。文山壮族绣锦的主要手法有点绣、打籽绣、枪绣、辫子绣、盘丝绣、缠丝绣、包筋绣、锁扣绣、平针绣、纳纱绣、十字绣、剪贴绣、包物绣以及钉物绣、镶嵌绣、百褶绣、拼缝绣等。工艺流程主要以绘样绣和剪样绣两种途径来完成。传统壮族织锦是用土丝、土棉线精心编织而成。从纺线绞线到采用自己种植、调制的染料把线染成各种颜色都是自行制作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由壮族妇女的汗水和心血凝聚而成,都融入了壮族人民炽热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是正在的手工艺品。自从工业染料进入市场,直接购买染过色且含棉量较低的涤棉线,传统织锦的原材料发生了变化,色彩过于艳丽,失去了传统织锦的品质。传统图案费工费时,制作成本高,没有市场竞争力。还有就是年轻一代织锦艺人大多不会织传统图案了,传统图案只留在少数老织锦艺人的记忆里和博物馆收藏。传统织锦主要是满足壮族人民自身生活的需求,而现代化条件下,主要是满足美化人们的生活需求,主要用于欣赏和装饰。壮族传统织锦用途的改变是必然的,将会发展为民族工艺品。
第三章 壮锦图案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考
由于现代文化的融入,织锦作为生活用品逐渐缩小,许多人摒弃祖辈留下 的织锦用品,用上了现代品牌的床上用品、家居用品。文山壮锦可在生活中作最必需最广泛的生活实用品使用,这也壮锦活态传承的最赖以存在的群众基础。其次,壮锦可作为旅游产品中的纪念品、工艺品、装饰品等,供游客欣赏选购。再次,壮锦可在教学机构、研究机构、博物馆、文化馆、传习馆、特色酒店、旅游饭庄等场所中使用。
通过对文山壮族织锦图案的提取,结合现代设计构成法则,与当地特色工艺锡工艺设计相结合。壮锦图案经过提取、重复、对称、重构、色彩重搭、相互遮挡、剪切等不同构成形式以首饰为主要文化表现载体,再通过其他材质的结合运用,使之前只存在于服饰上的图案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过渡,体现出传统内涵和现代表现的结合。这样的设计实践,使多彩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更吸人眼球,同时壮锦为壮族民间所特有,因此具有手工技艺及其文化载体的独特性。此次设计实践即是对少数民族文化运用现代设计手段进行传承和推广发展的探索,壮锦是古代壮族人们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俗民间技艺及载体,具有文化的原创性特征。壮锦伴随着民间习俗历史的演变发展而演变发展,因而对民间习俗具有依存性。壮锦上可列为朝廷贡品,下可为百姓日常所用,雅俗共赏,因而具有审美的趣味性。并对壮锦的风格元素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壮锦的图案构成和色彩搭配习惯,并对民族文化语义等方面的元素进行了提取,探索了这些元素在产品设计中应用更多的可能性。文化创意产品就是以提炼文化元素为基础,结合不同的学科知识,运用到不同的载体之中,并融入情感,创造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就是将文化内涵与物质形态相结合,普通的东西就会具有深层次的意义。
第四章 总结
壮锦图案的与其他工艺相结合现在许多领域都有尝试。尤其在黔东南的苗刺绣转化,云南境内的彝族、白族刺绣的转化,甚至大理地区扎染的产品转化等等。
这种对于图案切割后附着于新载体上的做法,成为当今民族文化产品开发的基本途径之一,只不过载体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着改变罢了。但换个角度来看,这种手段具备一定的难度,一是由于环境的根本改变导致在材质选择上、特别是载体选择上无法与原有材料保持高度一致;二是由于原本产品的存在动因在今天的生产结构中已经脱离或者被新的生产力所取代,功能性上大打折扣,即便我们将图案附着上了新的载体,这种在图案与新载体之间的“断裂感”,也会对产品原有的体系和文化自身造成相当的损害。其次才是在艺术层面上关于立面和图案的解构问题。这也是进行民族类型产品转化的基本逻辑。然而,民族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融合与发展会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变化和深入,民族风格与现代产品的融合与发展也必然是一个长久的命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加深入的探索,才能更好的将民族文化融合在文创产品设计中,使民族文化得到与时俱进的深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昆声著.云南艺术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2]壮族自然崇拜文化 [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3]李靖寰著.云南民族美术简史[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
[4]戴光禄、何正廷编.勐僚西尼故——壮族文化概览[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5]龙纪峰著.壮族美术史[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
[6]潘红著.《学科建设与文化创意》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