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巴次仁
摘 要:课堂管理的问题,历来是教师们关心的问题,新课改下的程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管理者,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积累深厚的知识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加强自我管理;坚持课堂目标管理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教学机智;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人性化的开放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自我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开放课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随着教师教学职能的淡化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课堂管理问题日益成为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教师从事的一切任务中,没有比管理技巧更为重要的了”。那么,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才算成功的呢?就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积累知识经验,加强教师自我管理
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培育者,承担着来自社会实践的知识经验进行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学生能理解接受、便于掌握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促进学生发展知识的职责,所以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行为至关重要,只有首先管好自己,才能进而管好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容易因课堂纪律出现问题而愤怒,有的还会大发雷霆。当自己在课堂里处于怒火熊熊的状态时,很可能使自己失去理智,出现过激的管理行为,甚至导致体罚或变相体罚。所以,作为教师要具备四方面的素养:第一﹑要有“教德”即忠诚、爱生、自重、向善。第二﹑教态要沉稳、老练、亲切、自然。第三﹑语言要清晰、准确、连贯、幽默。第四﹑教学技巧要全面、多样、灵活、巧妙。因此要心平气和的对待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问题,即使在自己尊严受到严重威胁时,也要冷静的思考问题的性质,沉着而机智地去应对,避免以自己的粗鲁去压制学生的粗鲁。应该看到青少年学生毕竟是受教育的对象,他们身上的问题一般都是发展中问题,尽量不要将学生的问题视为对教师的有意污辱。
二、坚持课堂目标管理原则
新课程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长。正确的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作为课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课程标准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无达成和学生是否成长作为衡量依据。有的教师就是忽视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课堂管理的制约作用,在课堂管理上往往就无所适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导致课堂管理流于形式主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
三、注重过程管理
过去的课堂管理是一种结果管理,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只管教不管学。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这无疑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选择过程管理。过程管理应从这几方面展开:
1.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这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时学生分组了,但讨论的却很冷清,发言也不热烈,或者讨论远离主题,这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讨论必须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做好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去实践操作。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具、图画、图表、演示要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情境。二是学生讨论、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进行必要的辅导。
2.要把学生的课堂讨论引向深入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已全面地走进我们的课堂,它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将学生的课堂讨论引向深入:首先,在备课时就要多考虑学生,备好学案,并在课堂讨论前形成知识的梯度,注意讨论的时机性,适度性及全体性,避免在课堂上形成学生讨论不起来的现象;其次是当课堂上学生讨论不起来的情况出现时,教师一定要沉住气,理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穿针引线、架桥铺路,从有关此问题的学生兴趣点出发,积极切入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情感、思想再次处于积极预试状态,然后通过分解问题,化解难度,给学生营造讨论回答问题的氛围,这样学生既能回答问题,又能回答好问题。
3.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反思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大家一方面共同分享彼此的智慧,一方面又在他人的思想啟迪下发掘着自己的智慧,使思想认识不断提高,使思维纵深发展。有些同学根据他人的发言,再反思自己的理解,又及时做了调整,有些同学则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又有了更深刻、更独到的理解。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不断的反思中得以拓展,思维认识也逐步深刻。这些皆得益于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火花的碰撞,他人的观点犹如火星激活了自己的思维。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讲,“讨论”这一学习方式既有独立思考的成分,又有合作研究的成分,它有利于促进每一类学生的学习。同时,由“讨论”的特点所决定,它在自然状态下引发学生自主的进行反思、修正自己的观点,使自己在不断的“交流——反思——修正——交流”中成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是参与者的角色,也可以是点播者的角色,不管是那一个角色,目的只有一个——组织学生有效的讨论与反思。
4、做到“形乱”而“神不乱”
当然,“讨论”并不是万能钥匙,不能随意滥用,难以解决的问题、发散性强的问题等可以组织适当的讨论;简单明了的问题、结论唯一的问题等则不适宜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课堂秩序很“乱”的情况;再听别的教师的课的时候,也会看到课堂秩序“乱”的现象。学生们发言随心所欲,地点也可能由教室里“乱”到了教室外去,显得很不像一节“正规”课,但只要全体学生积极性很高,情绪很投入,思维很活跃,学生始终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活动,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象这种明确学习任务的“乱”即使“乱成一锅粥”也不要紧,这时候的“乱”恰恰是教学的“高潮”所在,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人性化的开放课堂
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健康个性的发展放在首位。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创造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
“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我们用叶澜教授的一句话来结束全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吧。
参考文献
[1]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 辽宁大学出版社
[2]续梅主编《新课程教学方法指要》 山西人民出版社
[3][美]M·A·班尼等《教育社会心理学》云南教育出版社
[4]冯建军主编《生命与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5]施良方主编《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市尼木县帕古乡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