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分析及其与胃肠疾病相关性探讨

2018-07-23 12:02王安喜赵中娟
健康大视野 2018年7期
关键词:消化内科幽门螺杆菌感染

王安喜 赵中娟

【摘要】目的:分析消化内科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其与胃肠疾病间的相关性,以期控制感染率。降低胃肠疾病发生率。加强消化内科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筛查,分析其与胃肠疾病的相关性,是预防幽门螺杆菌发生的有效途径,对降低感染率、防止胃肠疾病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属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然人群检出率为40%~90%,平均为59%,差别很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密切相关,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陽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以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获益。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很多与胃肠疾病关系的研究,然而结果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胃肠疾病的关系。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消化内科;感染;现状;胃肠疾病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32-01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189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人体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P)此后世界范围内对HP的研究愈来愈多。近来认为HP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恶性肿瘤、胃萎缩、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lyraphoidtissue,MALT)淋巴瘤的发生。随着对HP研宄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认识也越来越多。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通过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而具有自我保护功能,避免了中性粒细胞的杀灭,且尿素酶能够水解尿素生成氨形成“氨云”保护层,抵御胃酸干预,所以增加了治疗难度、复发率较高。同时幽门螺杆菌借助菌体自身鞭毛透过黏液层至上皮表面,依靠黏附素与上皮细胞产生连接作用,其所含的尿毒酶、空泡毒素和磷脂等对上皮细胞造成损伤、引起炎性细胞浸润等,造成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严重影响了居民身体健康。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数量与炎性细胞的聚集数量具有正相关性,其组织病理学变化与幽门螺杆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正相关的特征,所以幽门螺杆菌感染越严重,其炎性反应以及消化道上皮组织等部位受损也愈发严重,所以加强幽门螺杆菌的防控尤为重要。

幽门螺杆菌作为临床感染率最高的病原菌之一,不同地区发病率不尽相同,部分资料显示全国省市自治区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华中地区为主,其次为华东。华西,再者为华南和华北地区。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能侵入胃黏膜组织且可在少量氧气的环境中生长,引起机体非典型炎性反应,其菌株数量与炎性细胞的聚集数量具有正相关性。同时,幽门螺杆菌能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特异性的抗体分子,通过免疫形式对其他菌群产生杀灭作用而起到自我保护功能,所以幽门螺杆菌感染越重,其炎性反应和上皮组织受损也越重,因此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且治疗后复发率高。所以积极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掌握本地区流行病学资料,探讨其与胃肠疾病的相关性,有助于防控幽门螺杆菌传播,做好重点人群监控,降低感染率等。

随着年龄增长,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呈升高态势,与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但70岁以后,阳性率反而下降,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规律生活、注重养生保健或其他疾病时口服抗菌药物次数增多有关。而文化程度越高,收入相对增加,经济条件较好,所以对卫生知识的知晓率高且注意个人卫生,所以文化程度高低、经济收入高低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呈负相关性。另外,吸烟和饮酒均能引起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血供和细胞修复能力,且松弛幽门括约肌致胆汁返流,胃酸大量分泌,胃液PH值下降,以及前列腺素水平的下降而削弱了胃肠黏膜保护作用、无法有效缓冲胃酸,因此,长期吸烟和饮酒者,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另外,近年来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与胃肠疾病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性,比如幽门螺杆菌能打破生长抑素和胃泌素间的平衡,导致胃酸大量分泌,且所产生的毒素可以引起胃肠黏膜损伤、加速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而最终造成胃肠炎症发生,反之,胃肠炎症发生后,黏膜防御能力下降,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增加,交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研究发现,80%以上的胃溃疡和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其清除后,溃疡症状得以明显改善,说明幽门螺杆菌与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幽门螺杆菌分泌的毒素能造成胃黏膜病变,自浅表性炎症演变为萎缩性、肠化生与不典型增生,从而发生癌变,且幽门螺杆菌对亚硝胺具有催化作用,引起致癌反应,所以可认为该菌参与了胃癌发生、发展过程。总之,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其机理尚未完全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中老年人、农民、吸烟、饮酒和胃肠疾病病种是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所以,筛查消化内科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有助于对重点人群进行监控且予以健康宣教以戒烟限酒、改善居住环境、积极干预胃肠疾病,从而预防幽门螺杆菌发生。

总之,加强本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筛查,分析其与胃肠疾病的相关性,是预防幽门螺杆菌发生的有效途径,对降低感染率、防止胃肠疾病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Schulz C,Schütte K,Malfertheiner P.Does H.pylori eradi-cation therapy benefit patients with hepatic encephalopathy?:systematic review[J].J Clin Gastroenterol,2014,48(6):491-499

[2]陈旭,王志军,张志宇.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6):3942-3944

[3]尚念秀,亓秀丽.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荨麻疹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5):1197-1198

猜你喜欢
消化内科幽门螺杆菌感染
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湖州地区651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调查分析
“幽门螺杆菌”那些事儿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98例临床治疗分析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近期疗效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