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科普类微视频传播策略研究

2018-07-23 14:42翟欣
青年时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互联网

翟欣

摘 要:微视频课程作为时下较为流行的公共教育形式,其互动性强、娱乐性强、时长短、传媒速度快、精准传媒效率高和即时收看等特点备受社会各界欢迎。科普类微视频虽然是以公共教育为核心的知识传统媒体,但作为互联网“快餐”文化的衍生品,也带有互联网的娱乐主导性、视频内容无权威性、低门槛等问题,其传媒特征与社会影响性与其它互联网微视频课程差异不大,在视频内容制作与审核、品牌意识、人员素质和产业化发展方面都面临改进与提升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科普类微视频;传播策略

随着互联网行业技术的不断革新,科普教学普及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春天。特别是近两年新媒体技术的兴起,短视频成为时下较为流行的公共教育形式之一。乘着这股东风,科普类微视频成为当前公共科普教育的主力军。科普类微视频作为互联网教育的衍生品,具有互动性强、娱乐性强、时长短、传媒速度快、精准传媒效率高和即时收看等特点,具有家庭生活、科学爱好者、创业者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与其它娱乐性为主的互联网微视频有所区别。但也同样具备了互联网微视频传播的一般性特征与传播问题。

一、科普类微视频发展现状

(一)科普类微视频概念的界定

科普类微视频作为微视频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与其他微视频却有显著的不同之处。视频通常以时长来划分种类,一般30秒至20分钟之内的视频形态,如小电影、纪录片、广告片、宣传片等,运用手机、PC、摄像头、DV等终端完成摄录或播放的视频即为微视频。[1]微视频作为互联网“快餐”文化的衍生品,具有时间短、传播快、内容精的特点,互动性较强,适合大众参与,且具有即时播放功能,更符合当前人们碎片化阅读习惯,因此备受大众欢迎。[2]而科普类微视频除了具备微视频的功能与特征外,还具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即科普,也就是科学知识的通俗化普及。[3]综合以上这些概念描述可以对科普类微视频进行界定:科普类微视频是指以传播科学知识的通俗化、弘扬科学思想和精神为目的、以30秒至20分钟为时长的纪录片、动画片或小电影等视频作品。[4]

(二)科普类微视频的特点

科普类微视频自身具有几大特点:首先,科普类微视频的传播方式采取交叉网状结构,即打破传统视媒和纸媒的单向传统方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或是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且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不再有明确的角色划分,视频传播者本身是一个传播过程的受众,而这一个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也可能成为下一个传播过程的传播者;其次,科普类微视频通常时长较短,但传播内容较广,涉及军事、历史、生活、文化、天文、生物、医疗等各个方面,可谓一部流动的“百科全书”;再次,科普类微视频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与其他微视频不同,它所传播的内容具有严谨性和应用性等特点,通常科普类微视频所传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并非单纯的娱乐性微视频,受众群体多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中高端人群,因此需要相对专业化的制作团隊。总之,科普类微视频较娱乐性为主导的微视频更偏向知识性和学术性。

二 、科普类微视频发展中的问题

科普类微视频作为当前微视频领域的新兴产物,备受各界关注。其时长短、成本低、内容丰富的特征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制作团队投入科普类微视频创作中去。从科普类微视频的产出量来看,有效增加了作品数量,使科普类微视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由于制作团队门槛降低,制作人员自身素质良莠不齐,很难对科普类微视频的内容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加之视频制作者的传播渠道较多,很难通过现有手段进行有效监控,因而造成了科普类微视频严谨性和科学性有所欠缺、视频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的品牌效应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科普类微视频的改革发展之路。从目前科普类微视频传播效果来看,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科普类微视频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可看性

视频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内容出现了违科学或宣传封建迷信的内容。科普微视频通常时长较短,但传播内容较广,涉及军事、历史、生活、文化、天文、生物、医疗等各个方面,可谓一部流动的“百科全书”,但当前一些科普微视频为博取点击率而蓄意制造一些虚假信息或数据,以吸引广大受众的关注,但也同时歪曲了科学知识,违反了严谨、真实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使受众也受到了蒙蔽,甚至对科学知识形成了歪曲的认识。

(二)科普类微视频传播数量少,缺乏品牌效应

科普类微视频的传播数量较少。缺乏品牌效应。科普微视频的传播方式采取交叉网状结构,即打破传统视媒和纸媒的单向传统方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或是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且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不再有明确的角色划分,视频传播者本身是一个传播过程的受众,而这一个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也可能成为下一个传播过程的传播者。因此,在传播中,品牌效应是极其重要的。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由于民间等非专业化团队拍摄,或个人拍摄,对于视频的品牌效应并不重视,因此在传播中存在无品牌视频的现象。

(三)科普类微视频内容表达单一,缺乏生动性

科普微视频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的内容具有严谨性和功能性等特点,通常科普微视频所传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受众群体多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中高端人群。但由于视频过于追求内容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互动性较差,且娱乐性不足,严重影响了科普微视频的互动性,也对其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科普类微视频拍摄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性

科普微视频更注重视频内容的知识性,但缺乏专业化拍摄团队。由于科普微视频的制作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团队,除了拍摄技巧外,对于拍摄内容的知识性和专业度要求较高。尽管民间制作团队也是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团队,但毕竟与专业化团队有所不同,即使一些民间制作团队拍摄的科普微视频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而并非空穴来风的编造一些科学知识。毕竟科学是严谨、严格、严肃的,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依据基础上的,而不是信口一说。

三、科普类微视频传播效果的提升策略

(一)严把质量关,提升拍摄质量

科普类微视频在制作过程中要严把视频质量关,不仅要求专业化团队拍摄视频,更要求拍摄内容具有真实性,尤其当前一些科普类微视频为博取点击率而蓄意制造一些虚假信息或数据,以吸引广大受众的关注,但也同时歪曲了科学知识,违反了严谨、真实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团队的投入,采用专业化团队拍摄,在提高视频制作水准的同时,也使科普类微视频内容不再刻板,提升观赏性。

(二)树立自有品牌,打响传播知名度

尽管科普类微视频具有传播数量少、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等优势,其传播效果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科普类微视频的拍摄与科普教学片不同,其入门门槛较低,一些民间科学爱好者或是生活常识达人、发明达人也可以自行拍摄科普类微视频,并通过网络或自媒体平台播放,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甚至一些小有名气的爱好者也拥有了相对稳固的受众人群。因此,在制作科普类微视频时,还应注重树立自有品牌,通过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等策略来突出自身优势;而自有品牌的打响,也便于提升科普类微视频的社会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科普、投入科普类微视频的创作工作。

(三)重視视频的功能性,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

科普类微视频具有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通常对科学知识感兴趣,或是对某些科学方法或科学思想亟待研究的群体会定期或主动收看科普类微视频。而受众的主动性是其它类型微视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要提升科普类微视频的传播效果,坚持视频内容的科学文化引导功能是十分必要的,是保持稳定受众群体的基础。另外,适当增加视频的娱乐性和互动性也是提升其传播效果的一个途径,毕竟微视频教学主要是面向成人的公共教育课程,与教学课件有很大不同,趣味性和娱乐性是吸引受众点击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目前科普类微视频的传播效果来看,娱乐性是受众的首选因素,而互动性和科学性等因素的考虑倒在其次。

(四)建设自有科普人才队伍,推动科普类微视频产业化发展

科普人才队伍的建立,不仅仅是成立一家公司、一个机构,而是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模式,夯实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基础,同时为不断革新、提升微视频拍摄技术和创意理念,培养科普类微视频制作的专业化的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走上轨道后,科普类微视频拍摄也必将迎来一次飞跃,此时可推动其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从单纯的公益型科普类微视频向产业化产品转型,保障视频产品、运营、创作人才与拍摄团队、外部环境等环节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四、结语

简单来讲,科普类微视频是以科学普及教育为目的的互联网微视频教育课程。它既具有互联网传播特点,也具有科普教育特点。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包容性和兼容性,如专业化制作团队与民间制作团队并存,科学实验演讲与科普动画、微电影形式并存,微视频互动性强、娱乐性强、时长短、传媒速度快、精准传媒效率高、即时收看的特点与科普教育追求严谨性、教学内容质量、专业化审核等特点并存。尽管科普类微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兼顾好这些特点与优势,科普类微视频还将发挥更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芳. 微视频广告策划与传播研究[J]. 商, 2015(42):213-213.

[2]杨丽媛. 微视频用于非正式学习的优劣分析及推进策略[J]. 嘉应学院学报, 2017(10):93-95.

[3]河南省首届科普微电影大奖赛”组委会. “爱科技,慧生活”科普微电影来了[J]. 农家参谋, 2015(5):32-32.

[4]殷杰, 姬丽红. 试论科学纪录片的科学传播方法——以探索频道为例[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 28(4):27-31.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