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2018-07-23 09:46辛梦瑶XINMengyao
世界建筑 2018年7期
关键词:非人类栖息地动物

辛梦瑶/XIN Mengyao

作者单位:《世界建筑》

本期专辑源于一张照片——一只猫伏在公寓的窗前凝视窗外。对它而言,窗外的街景意味着什么?对面树上的鸟,拐过街角的狗,它们又如何看待这座城市?

如今在中国的城市里,除了宠物猫和狗(包括流浪猫狗),其他常见的动物似乎只有鸟类和昆虫了。西方文化在20世纪后期席卷中国,似乎同时也“入侵”了中国的自然环境。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的城市建设将一切自然事物和非人类生命隔绝在外。这种与中国传统自然观相背离的做法,事实证明,同时也在侵犯人们自身的生命权利。

所幸在环保意识的觉醒下,人们已开始广泛关注生态破坏及其危害,然而对于土地、水、空气以及植物的关注似乎远超动物。在这些非人类的事物中,动物与人最相似,却恰恰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当城市化的脚步延伸到自然界的广泛范围时,有些破坏已经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范围外,例如,大型的水电站、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等。尽管动物具备筑巢或寻觅庇护所的能力,但很多却由于失去栖息地而濒临灭绝。于是,设计师们开始尝试为野生动物建造可以栖居的屋舍,试图通过设计来恢复动物的处境,以及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这些建筑探索中,如果从人与动物的关系出发,可以试着将其分为4个类别。

第一种,是人们单纯为动物创造的栖息空间,以及为栖息地的连接或修复进行的建造。这类建筑(构筑物)是人们试图改变大规模城市化造成的栖息地破碎这一现状的产物,它可能出现在城市中心、城市边缘以及荒野中的任何一个可能的地点。这种建造恰恰是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有意识的介入,其背后的信仰是,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创造可以为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稳定做出贡献。无论是野生动物高速公路通道,还是湿地生态公园,甚至是为蝙蝠这种与人毫不亲近的物种建造住所,当一个既能躲避人类文明的破坏力、又能抵抗自然风雨的建筑环境出现时,无论从科学观点来看是否正确,都传递出一份帮助动物回归自然的关怀与善意。

第二种,是当人们开始进入动物的领地、并可能影响到它们时,试图通过建造来控制对其的侵犯和打扰。在这个环境中,人虽与动物共处,但却彼此尊重,几乎互不干涉。人与动物的空间可能距离很近,空间的分配也相对平均。但也可能,动物的空间完全释放于建筑周围的自然之中,唯有人立于自设的空间内。在这种关系中,人对动物的冒犯来自对其的认知欲望。他们渴望观察,即便是窥视一个不够真实的自然。但无论如何,增加城市中的人们对动物的经验,或许都可以促使人们开始尊重动物,以及产生想要重新认识动物的愿望。

第三种,人对动物开始有所控制时,距离便进一步拉近,他们在建筑中共处,空间上却处处体现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相处”即意味着建立联系,可能是陪伴、照料,甚至可能是并肩作战。当然,无论哪种联系,动物都是作为被驯化的对象,为人类主人提供某种情感或物理上的服务。这种建筑中,人与动物的空间开始互相穿插和汇聚,创造出交流与独处的多重领域,同时在不同尺度上保持平衡。然而,即便动物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自由度,这类建筑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内核的现代文明的投射。

第四种,在一种更古老而传统的关系中,动物完全受人支配,建造仅仅是为了保证人在利益上的统治地位。人们很早便学会利用动物,并从中攫取价值,包括收获食物、减轻自身负重、获得愉悦……为此建造了农场、动物园等。有趣的是,人与动物的空间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它们没有彻底成为一体,反倒常常彼此隔绝。当现代动物园开始尝试改变观众与动物的相互地位时,其观赏与控制的本质并未改变。而畜牧动物继续作为工具被利用,未必坏于被丢回荒野——当人们早已剥夺了它们身上的野性,或许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在现代文明与古老农业的碰撞之间找到城市复苏的希望。

在引导生态环境的恢复上,似乎需要这样一种设计态度——不是仅为动物或人而建造,而是为人与动物共同存在的自然整体而建造。然而,生态系统和人的道德观念不但复杂而且多变,如果不能判断怎样才是正确的准则,那么姑且凭借对大自然的真诚态度,他的做法应该也可以被称为是负责任的。仅以此为信念,本期收录了13个与动物有关的建筑实践项目,供读者评鉴。□

猜你喜欢
非人类栖息地动物
“非人类纪”的星际艺术及宇宙媒介——答林万山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最萌动物榜
论当代不分类属的本体论
动物可笑堂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儿童马内菲青霉病合并淋巴结结核1例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