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礼文
(东莞市黄江医院,广东 东莞 523750)
骨科创伤疾病比较常见,近几年建筑事业、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快速,各类意外骨折创伤事件增多,其中急诊骨折患者也较多,需加强重视。有研究指出急诊骨折患者创伤后血小板有增多趋势,而且还有凝血功能异常现象,为此可根据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进行诊断,评估预后[1]。为了探讨急诊骨折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98例急诊骨折患者实施了研究,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对象共计98例,全部是我院接诊的急诊骨折患者,入组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2月。纳入对象有完整资料,确诊满足骨折诊断标准[2],并排除糖尿病、肝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凝血功能异常等患者。根据损伤单发或多发(≥2处)分为单发组(58例)与多发组(40例),单发组:35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37.8±4.3)岁(18~74岁);车祸伤31例,高处坠落伤20例,其他7例。多发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37.3±4.7)岁(17~76岁);车祸伤24例,高处坠落伤13例,其他3例。前述资料上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24 h进行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测定,抽取外周静脉血1.8 ml,置入抗凝管中,抗凝剂与血液比例1∶9,充分混匀,以3000 r/min离心,时间10 min,将血浆分离后测定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24 h时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并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术后24 h时PLT、APTT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PT、T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24 h时PLT、APTT、PT、TT对比分析
近几年国内交通工具增多,意外事件则频繁发生,使得骨折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从有关文献中看出,骨折创伤患者多有静脉血血小板增多表现[3]。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98例急诊骨折患者作为对象,根据骨折单发或多发(≥2处)分为单发组与多发组,均测定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术后24 h时PLT、APTT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PT、T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小板增多症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而骨折创伤多是继发性,且多为暂时性,分析原因在于血小板受血液中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促使循环中增多,白细胞介素刺激,使得巨核细胞增生,从而造成血小板增多[4]。骨折创伤后血小板增多对诊断与预后评估有指导价值,成为研究主要指标。同时,急诊骨折患者损伤严重,24 h血浆中F Ⅶ:C和vWF水平升高[5],加上血管内皮损伤,内凝血系统被激活,使得机体短期内呈现出高凝状态,为此凝血功能指标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综上,急诊多处骨折患者多处于高凝水平,进行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测定可为诊断与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