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进入高考历史备考阶段,教师可以针对构建知识体系、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形成解题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备考途径。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高考备考的有效性。
在高考备考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坚持课堂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课堂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课堂教学是高中历史备考的主阵地。利用好每一节课进行复习,这应是教师对自身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言行、教学态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都具有示范性,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升教师的基本素养有利于增强备考的有效性。
梁启超说:“自然科学的事项,为超时间空间的;历史事项反是,恒以时间空间关系为主要基件。”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时空的变换。以时间为序,形成历史的纵向发展,构成古今贯通;以空间的关联与拓展为基础,形成历史的横向发展,构成中外关联。历史的发展是纵横时空的交织演变,只有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才能对史事的变迁及延续、原因和结构有准确的理解。这既符合历史自身发展的逻辑,也有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为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教师应自觉运用“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方法梳理知识,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可打破教材编写的模块限制,按照时空线索,建立历史史实的纵横联系。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为例,可进行如下梳理:
1.定位知识点:“一五”计划
时间:1953—1957年。
任务: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并举。
特点:国家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2.古今贯通——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近现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相关史实
产生:洋务运动(19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
曲折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四十年代)
重新起步:“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年)
冒进与调整:“大跃进”与“八字方针”(1958—1965年)
实现腾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84年至今)
3.中外关联——横向对比中外工业化发展中的异同
中苏对比:
相同点:都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工业基础薄弱;目的都是为增强国力,巩固政权;优先发展重工业等。
复习不应该孤立地看待各知识点,而是应该将知识点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放在历史时空之下进行梳理、比较,使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经过课堂上反复地训练,可使学生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方法熟记于心。这样,学生在面对历史事件或时段时可以自觉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复习。教师高效利用课堂、学生自觉运用复习方法,这样的备考将事半功倍。
“史”指“史料”和“史实”,“论”指历史结论,是人们对特定历史内容的理性认识和判断,是人们研究和阐释历史的结晶和见解。“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在近几年全国卷第41题的答题要求中也频频出现,因此,“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必须在备考中予以落实。这种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形成历史学科能力。教师可以从史实中得出结论,用史实说明结论,用结论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论证。
例如:在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思考:
(1)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得出结论。
(2)请举出另外一个国家革命的史实证明(1)的结论。
(3)以上观点符合哪一种史观?
教师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应坚持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方法的示范,使学生由模仿到掌握,再到灵活运用,既巩固了历史基础知识,又形成了基本研究能力,为二轮复习打好基础,使学生逐渐养成学科素养。全国卷第41题一向是学生的难题,经过训练后,学生可以从容应对该题,备考效果将会显著提升。
虽然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巩固知识是复习的重点,但同时也应该使学生初步形成解题能力。试题解析是指对试题进行分析,包括对考点、考查内容和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清晰规范的试题解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命题人的出题意图、考查内容,了解解题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课堂教学语言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媒介,显得格外重要。简洁、清晰的试题解析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模仿,也有助于学生内化程序性知识,形成解题能力。例如:
美国总统杜鲁门卸任后生活拮据,度日艰难。美国国会认为,杜鲁门曾服务于国家,应该获得额外津贴和福利,而且作为前总统,不应生活于贫困之中。国会于1958年通过《卸任总统法案》,确保杜鲁门及其之后的卸任总统能够领取补助,每年可以获得相当于内阁部长一年薪水的退休金。这表明美国 ( )
A.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
B.用立法方式保证总统尊严
B.总统的权力在不断增加
D.国会欲缓和与总统的矛盾
【解析】本题围绕美国政治制度,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题干关键信息为20世纪50年代总统卸任后生活拮据,国会通过立法为总统提供补助。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所有人的医疗卫生保险等,而且是从罗斯福新政时开始的,故排除A;总统权力增加,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国会与总统是分权的关系,题干“国会认为总统曾服务于国家,不应生活在贫困之中”没有体现矛盾,排除D;B符合题干表述,为正确答案。
选择题中,关于材料信息的提取、知识点的迁移以及由史实进行的推理判断等,都需要教师在讲解题目时准确定位和明确指出关键信息,以便学生理解材料。同样,对选项进行解读时,尤其要指出选项中的关键词语,例如“开始”“已经”等表示时间点的词语及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同时还需注意选项的主语和材料的主语是否一致等,教师应在平时的试题解析中运用规范简练的语言做好示范。
这样的解析语言规范清晰、点到为止。经过多次试题解析示范,使学生能够养成规范的解题思路来寻找信息,排除干扰选项,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目标。这要求学生应具有问题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站在命题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精准。对试题命制进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的观察性学习变为主动的创造性学习,这对学生解答开放性试题有很大的启发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教师可在复习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命制试题,以问题的方式再次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复习近代中国通史时,在讲完知识点后,笔者原创试题如下:
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记录
综合上述材料,请提炼一个研究主题,围绕以上材料对该主题做出史料解释和历史评价。(要求主题明确,解释合理,逻辑严密)
【示例】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在屈辱中步入近代化。(2分)
史料解释:
屈辱:近代前期,列强通过侵华战争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和贸易、关税等大量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附庸。(4分)
步入近代化: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等创办军事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中的变法改革措施,这些举措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4分)
评价:西方侵略的冲击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客观上使中国在反侵略的抗争探索中迈向了近代化。(2分)
通过对知识点的复习和对试题命制的设计,使学生了解知识点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对试题命制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被考查变为主动的思考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备考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