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视角下有关历史名词的概念诠释

2018-07-23 09:03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4期
关键词:三省本题时空

安徽

在近年高考真题中,对历史名词概念多有考查。就学生答题情况而言,结果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在复习中忽略了其重要性。此外,在概念诠释方面,教师或许尚未有效把握它的角度,例如在时空观念方面,部分教师就未能对其进行深入理解。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时空视角下对有关历史名词的概念进行有效地诠释呢?

一、时间的精确性与延续性

1.精细起始时间

教材因种种限制,对一些历史名词概念的解释不充分(尤以长时段的某种现象或者事物为主)。在复习完相关概念后,学生往往不能答出它出现的时间。如君主专制这一专有名词,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却又是语焉不详,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它的精确时间。为了将其与中央集权进行区分,在复习中教师常常会对其进行如下定义:(它)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如此定义,固然没有问题。但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需明确告知学生君主专制萌芽于战国时期,确立于秦朝。这里,且看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4题:

例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题干所反映的时代是西周,而君主专制这一现象出现于秦朝,故B项错误。实际上,C项所指的内容恰是中央集权,它也出现于秦朝。而D项中的“贵族世袭特权”,自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以来便已存在。部分学生以为题干材料没有涉及A项中的文化交流,故误选了其他选项。殊不知,其他三项的时间信息皆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透过本题不难发现,精确历史名词概念的具体时间很重要。尽管教材时有遗漏,但教师在复习时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补充。又如,对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这些概念,学生是否清楚它们各自出现的时间呢?人教版必修二历史教材第二课在介绍完第一子目“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后,在第二子目“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对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概念进行了介绍(但没有表明它们出现的时间)。因此,若不在复习中补充它们出现的时间,学生仍会出现时间上的“张冠李戴”。

2.拓宽时间范畴

针对一些历史名词,教师还须拉长时间范畴,在历史长河中观察其演变过程。然而在复习中,教师却未必能将其落实到位。这也造成学生不能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把握一些历史现象,在高考中也会时常出错。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第35题:

例2.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本题主要考查民主共和制的演变。法国的民主共和制确立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相关内容在教材中有着详尽的历史描述和解释。直至今日,法国仍为民主共和制。自19世纪70年代起至今,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第三共和国时期的内阁更迭频繁,故修改宪法后的第五共和国增加了总统的权力,这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故本题选A项。再如2017年江苏卷第3题:

例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该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历程。由材料可知,三省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中枢权力也出现了变化,材料中提到的措施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故本题选C项。教材在论述三省六部制这一概念时,将重心放在了隋唐时期。而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其萌芽时期,三省六部制是如何形成的?唐朝中后期该制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至宋初,又有何变化?在一轮复习时,教师若能将此脉络厘清,学生便可以理解三省依次出现的原因、唐高宗另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目的以及三省六部制对北宋初年政治制度的影响。

类似于此类概念的还有专制主义制度。教材中虽然提到了它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但是教师还需拉长尺度,对其进行时间上的拓展,要让学生认识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制度的演变情况及原因。

二、空间的伸张性及整体性

1.准确描述事物的扩张形态

空间辐射范围的大小、变化皆属于此范畴。在阐释相关概念时,教师可从上述角度进行分析。如在解释“推恩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形成以下空间印象:诸侯国的疆域日益缩小,中央王室控制的土地面积日渐增多。在定义“精耕细作”时,除了告知学生“精耕细作”出现的时间,教师还需让学生认识到它出现于春秋战国时的黄河中下游一带,两汉时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才传播至甘肃一带。之后,又逐渐传至南方。

涉及方位变化的概念,需从方位转移角度进行思考。如在剖析“科举制”“经济重心”等概念时,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它们都经历了由北往南变迁的过程。在分析“自然经济的瓦解”时,教师需要强调其由东部沿海向内地扩散的特征。方位转移的问题在必修一的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尤为常见,教师可以借助历史地图对其运动过程进行动态演绎。

例4.《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民革命运动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全局上对其发展进行把握。由材料中“广州”“武汉”“上海”等城市可知,北伐战争符合它的运动发展形势,故C项符合题意。

2.合理构建空间格局的整体性

在描述相关历史名词概念时,教师还需在各自分散的局部空间的基础上构建出空间的整体性。陈振华老师将这种理论称为“空间聚合理论”。他指出,“解释者要对两个以上的局部空间要素进行比较,概括出共性,而后聚合成一个新空间,在新空间中对历史进行解释并得出历史认识。”这里,且看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4题:

例5.

表1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题干材料给出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可可生产者联盟”“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等关键词,每一个名词都含有一个空间,学生需将其转化成亚非拉地区这个大的空间。而整个亚非拉地区的共性在于它们中都存在大量的新兴独立国家,这些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据此可知答案为B项。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上文中的例1,学生需将卫、鲁、燕这些局部地区聚合成一个新的空间,即王畿以外的边远地区。由此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将发达的中原文明传至王畿以外的地方,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基于时空观念下的历史解释

最新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时空观念进行了四个水平的划分。其中,水平4对教师作出了如下要求:“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为此,在对一些历史名词进行历史解释时,教师需要基于当时的时空环境进行解释。

例6.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领事裁判权

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规定了外国人在华享有治外法权,教师将其与协定关税视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然而,教师这种判断是基于当下而言的。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理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事实上,执政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条款最为不满。该条款与“天朝上国”观念格格不入,故本题应选A项。在复习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对一些名词概念予以历史解释。例如在讲解“打倒孔家店”时,教师不能一味地突出它的局限性,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口号。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基于时空视角对历史名词的概念进行深层次诠释。一方面,既要回到历史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对它当时发展的空间运动状态进行客观描述,并能理解它发生的时代性。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将历史与现实拉近,把握它的演变历程及对当下的影响。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某一特定时空下的历史。

【对点训练】1.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 (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2.唐太宗时期往往给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 “参知政事”一类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也算宰相。后来,逐渐固定为带有“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真”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挤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务,这表明 (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行政体制尚未成熟

C.以小驭大加强君权

D.注重发挥臣下才智

3.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答案解析】1.D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概念。A、C两项属于秦朝的时代特征,B项在西周以前便已出现,由“自然分布”“特别设计”等关键词可知,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国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故本题选D项。

2.C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情况。唐太宗削弱三省权力的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而非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行政体制走向成熟,B项错误;D项没有反映本质;三省的权力被架空,体现了唐太宗以小驭大,加强皇权统治的目的,故选C项。

3.A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银行的定义。世界银行又被称为国际复兴银行,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A项的“新兴独立国家”等同于发展中国家,故A项正确。

猜你喜欢
三省本题时空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跨越时空的相遇
区域联动护流域
镜中的时空穿梭
豪华的龙舟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今天是几月几日
时空之门
湘鄂赣三省开展新闻出版广电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