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8-07-23 08:37卢铨广何适欣欧梅芳
中国药业 2018年13期
关键词:输液抗生素静脉

卢铨广,何适欣,欧梅芳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 中山 528425)

输液不良反应是临床使用静脉制剂时引起的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是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可以发生于输液时、输液后,甚至输液后几天[1]。因此,寻找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并预先寻求改进措施,确保安全性极其重要。本研究中分析了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年龄3~12岁;输液部位均为手背浅静脉,输液部位无穿刺部位无烧伤溃疡坏疽;试验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进行,患儿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免疫功能缺陷;术前感染及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静脉输液的患儿188例,根据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结果分为不良反应组(A 组,n=134)和正常组(B 组,n=54)。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患儿一旦发生输液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及液体,保留备查,做好抢救治疗准备,但不能拔针,防止再次静脉穿刺困难,延误抢救治疗时间。评价抗生素连续注射、护士对用药适应证了解程度及药物的保存,标准参照参考文献[2]。统计所有患儿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皮试液及药物配置时间、抗生素连续注射次数、护士对用药适应证了解程度、滴速、药物保存,以及用药卫生情况等,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其与输液不良反应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和表2。

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皮试液及药物配置时间、抗生素连续注射次数、抗生素注射禁忌证了解程度、护士用药适应证了解程度、滴速和药物是否妥善保管是儿童静脉输液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3.1 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

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多个脏器及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药物极其敏感。因此,儿童静脉输液极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3]。通常不良反应有热原反应、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和菌污染反应等[4]。静脉输液引起的过敏反应多以Ⅰ型变态反应居多,少数为Ⅱ型、Ⅲ型或Ⅳ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典型表现是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其中过敏性休克最危险,发作迅速,50%发生于给药后5 min以内;Ⅱ型变态反应表现为溶血反应,一般多在用药数日后出现,常可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如常见的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Ⅳ型变态反应一般发生在输液后48~72 h,表现为炎性反应,如接触性皮炎、变应性脑炎、异体组织排异及皮疹等[5-6]。热原样反应是由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反应的不良反应[7]。大量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抗原作用,诱发炎性反应,出现发热寒战、皮肤瘙痒等输液反应[8]及静脉炎。活菌污染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类及芽胞引起的污染等,一旦染菌,注射液可能出现霉团、浑浊等,但也可能肉眼不能发现,往往后果严重,轻者轻度热原反应,重者可致脓毒症、败血症、内毒素中毒甚至死亡,应积极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9-10]。

3.2 危险因素

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滴速过快、剂量过大、浓度过高,配伍时pH改变、溶解度降低、微粒增加,给药途径改变,有效成分成为致敏原,与原发病有一定关联,合并用药不良反应较重,均可导致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本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s分析可知,皮试液及药物配置时间、抗生素连续注射次数、护士抗生素注射禁忌了解程度、护士用药适应证了解程度、滴速和药物保存是儿童静脉输液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表2 儿童静脉输液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3.3 预防及改进措施

1)输液前认真检查控药物及输液器具,确保其卫生安全。建立系统化的液体和器具检测程序,借助必要的工具,确保肉眼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药品和输液器具的安全卫生。液体使用前,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有否过期,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输液时核对患儿姓名。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效期先后使用。输液器使用前认真检查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妥善保管药物,使用药物和器具保质保量。

2)保证配药室及治疗室环境整洁卫生。医院应尽最大可能改善医院的就医环境,保证医院环境干净整洁卫生,及时处理医疗垃圾,保证输液环境空气的洁净度,有条件的可安装净化间、层流罩或使用超净工作台进行输液配药。治疗室按常规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晚1 h,每周用 2%过氧乙酸 8 mL/m3煮沸熏蒸 30 min。每日用0.2%漂白粉或1%84消毒液进行室内、门窗、台面、治疗车及地面湿式擦拭2次。每月治疗室空气细菌监测1次。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流动,避免扫地、扫床,以减少空气中的尘粒。

3)规范输液操作流程,静脉输入过程遵守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前进行有效地清洁与消毒,改进安瓿的割锯与消毒,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节滴注速度,避免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内毒素量超过阈值,引发体质虚弱或敏感患儿不良反应。因此,输液中叮嘱家属照看,经常巡视观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

4)合理用药,了解用药配伍禁忌。医护人员应定期学习并考核最新药物的用药及配伍禁忌,尤其注意抗生素、中成药等药物的输液禁忌,液体中严格控制加药种类,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配液加入粉针时,加药后应让药物必须充分溶解,必要时增加灯检,符合输液要求方可输注;药液宜现配现用,尤其是在高温潮湿季节或外部环境较差时。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由于中草药提取制剂成分较为复杂,与含有离子成分的输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如复方丹参等中药复方制剂,一般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而不宜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注射液等含离子成分较多的输液作为稀释剂。

儿童静脉输液虽然是目前常用的给药方式,但其种种不良反应不可避免。门诊应提倡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静脉给药的频率,按“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静脉给药”的原则,尽量减少药物的合并应用,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科临床医生和部分家长应该正视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及其风险,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避免增加患儿的痛苦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保证患儿身体健康。

猜你喜欢
输液抗生素静脉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
抗生素的故事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