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赋权下的付费问答应用知识传播模式研究

2018-07-22 06:00林然
记者摇篮 2018年6期

林然

【摘 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互联网空间诞生了越来越多的手机应用,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分答”应运而生。本文拟从互联网赋权角度探究付费问答类应用的特点及运行机制。多数的赋权理论多从政治权力入手,在新媒体环境下主要集中于讨论互联网的监管和治理,本文着重从经济权力入手,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在知识生产与传播方面的赋权。

【关键词】互联网赋权 付费问答 经济权力 分答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技术不断生产出新的互联网空间,开放、连接、互动、共享的互联网格局使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知识生产方式发生极大改变。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上网设备的使用,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终端集中。获取信息的工具成本降低,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也降低,知识的生产和消费被整合,基于互惠共享的理念,普通用户以提问的方式掌握主动权,提供了“无权者”与“有权者”平等对话的机会,实现知识和经济利益的转化,多渠道开发利用个人价值。付费问答应用——果壳网的“分答”基于互联网理念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个体提供平等参与知识生产的平台和渠道,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知识的直接变现。

一、赋权理论

赋权(empowerment,又译为增权)是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用语,是一个多层次、宽泛的概念体系,在不同的学科中,其适用的层面也不同。我国学者丁未对赋权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认为赋权有三个天然的取向,第一,赋权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无权(powerlessness)的群体,是指那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其生存和发展遭遇能力和权力缺失的人群。第二,赋权作为一个互动的社会过程,离不开信息的沟通与人际交流,所以它与人类最基本的传播行为有着天然的联系。第三,赋权理论具有天然的实践性,他不是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而是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实践及其进程中。参与是实现赋权和认同的基础所在,技术介入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网络的出现及其在各阶层的迅速扩散,为每个人提供了自我选择,提供了利用新技术进行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的渠道和平台。

二、互联网赋权下的知识传播特点

1. 赋予平等的经济权力

在经济领域,无论是个人或者组织都有相应的经济权力,即可以通过自身对资源的掌握形成对其他主体的控制和影响,资源是权力的基础。互联网的发展为每个人平等地参与竞争、合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每个人有用同等获得互联网资源及利用自身拥有的自愿的权力。分答上的各位答主基于自己拥有的无形资产——知识体系、社会地位和资源,由此产生了影响力和公信力,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人人都有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赋予每个人通过自己的知识价值获得经济回报的权力。在互联网空间,没有户籍、执照等准入条件限制,只要你有上网设备就有同等的用资产换取经济回报的权力。

2.从UGC到PGC的知识生产

互联网最大的改变是激活了个人,使个人得以在互联互通当中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主体和基本单位。在用户生产内容的去中心化的信息时代,虽然个人并不能完全脱离机构而存在,个人依靠机构赋予身份和价值,分答答主的身份标示即是机构赋予个人以身份以实现个体价值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转化的体现。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得到赋权,从微博、微信,再到现在的付费问答应用——果壳网的“分答”,个人价值被激活,独立生产知识换取经济回报,实现知识变现。例如,传统的记者必须依靠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发表作品,报社赋予记者以身份来实现个人价值,个体选择严重受限,渠道单一,在现代社会虽然记者仍需依靠媒体机构,但机构的影响力被弱化,记者有更多的选择,互联网为记者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渠道来实现个人的经济价值,记者不仅仅是记者,而是一个随时传播分享且有收益的媒体人。

对于网络群体来说,自我赋权具有普适性,其主体构成转变成全体用户,包括精英话语群体、草根话语群体、机构话语群体。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边缘化的草根和网红,相对于精英话语群体和机构话语群体来说,拥有的社会资源较少,不能平等地参与知识的生产与价值变现,但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弱化了机构的影响力和精英对话语的垄断性主导,实现了主体参与的平等性。参与提问的用户因为潜在的利益相关者身份而成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力量,基于互惠和分享的理念,互动主体的分成和知识有偿分享实现了对全体用户的覆盖。

3.知识生产消费的碎片化

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知识生产的碎片化特征,再加上应用本身的设定,更是放大了碎片化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分答”号称“你的问题专家来答”,充分利用了每个人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最大程度地发掘了个人价值,并实现价值本身和经济利益的直接转化。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傾向。“分答”作为内容与渠道的结合体,基于互联网平台提供了另一种知识生产消费环境,以语音的形式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生产,知识临时性生成,其表达方式导致了碎片化,其特征决定了其内容不可能太有深度,例如“分答”的回答限定在60秒以内。他们利用的是碎片化的时间空间。碎片化知识生产降低了进入者的门槛,每个人都可以开通自己的分答,答主不需要系统地、完整地对一个知识点、专业问题进行详细论述,提问者最终得到的也只是碎片化的、浅层的知识。

三、存在的问题

付费问答类应用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可能成为知识生产主体,门槛较低的个人化传播方式能够为社会各阶层所用,打破了传统社会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新的社会化媒体打破了曾经的单一组织中心系统,构筑起一个庞大的“强关系”“弱关系”纵横交错的关系网。但其应用本身的特点正好也导致了一系列可能存在的问题:知识浅层化、内容娱乐化、反向减权化。

1.知识浅层化

知识生产的门槛的降低,让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能成为知识、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由于每个人知识结构的不同、文化水平的高低不一,决定了互联网生产的知识良莠不齐。付费问答类应用由于本身功能的设置和表达方式的限制,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呈现。因为是语音的形式,要浅显易懂,加之对时间的限定,60秒不足以让答主深入而清晰地叙述一个问题。尽管有免费追问功能,但是破坏了思维的连续性,内容仍然是碎片化的知识。而且以语音的方式进行知识生产,口语化、随意性较强,在性质上更多的是信息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2.内容娱乐化

“分答”的爆红大部分是粉丝经济的结果,网红、明星的入驻为分答带来了大量的用户,王思聪在分答上的头衔从“网红、投资人、哲学家”变成了“普思资本创始人”,从进驻分答到回答了32个问题,一共收益100993元。分答也因王思聪的进驻而爆红,但涉及的问题多是基于猎奇心理和窥私欲而提出,而网友的问题也大多集中在创业赚钱、减肥健身、两性话题、娱乐八卦等方面。网红只能作为一种营销手段,不能保证用户的黏性。而且在中国还没养成为知识付费的习惯,让我们不得不担心“粉丝经济”的持续性。

3.反向减权化

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现有的知识、信息生产方式,以智能移动终端为特征的新媒体使知识生产进一步突破了固定终端的限制,赋予每一个用户平等参与的权利,但用户与网络的互动行为比许多人了解的限制要多得多,而他们所发现和访问的网站范围比通常所预想的也要小得多。在分答里设置了“热推名人”“新晋榜”“才华榜”来进行推荐,这又重新创造了新的不平等,对于获得推荐的答主赋予更多的权力,也正是这一设置造成了普通答主的减权,虽然每一个普通用户都有开通分答的权利,但却拥有不一样的资源和“被听见”的机会。强大的等级制度统治着这种恰因其开放性而备受赞美的媒体,这种等级制度是机构性的,已与构造其网络的那些超链接融为一体。它是经济性的、社会性的。等级制是一种自然的或许也是不可避免的组织巨量在线内容的方法。

四、总结

互联网对社会的全面渗透,改变了社会关系网络,赋予相对无权的个体和群体以平等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机会、渠道和权利,催生出大量形态各异的互联网产品。互联网通过激活个体及社会关联促成交流、分享和协作,成就了个人在新的社会赋权下的价值生成和变现。媒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个体和社会、个体之间直接交流的质量和效率,也直接将个体纳入一个共同的知识生产消费环境中。

分答推出了一个新功能:答案30分钟免费听,在这30分钟内答主和偷听者没有偷听分成,30分鐘后恢复收费。在碎片化、娱乐化的互联网环境下,付费问答应用究竟能走多远?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参考文献】

[1]丁未《新媒体与赋权——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0

[2] 张屹山《资源、权力与经济利益分配通论》第1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3]喻国明 马慧《关系赋权:社会资本配置的新范式——网络重构社会连接之下的社会治理逻辑变革》喻国明微信公众号2016,8

[4]喻国民《互联网的价值本质是网络连接之下的关系赋权》喻国明微信公众号2016,2

[5]师曾志、胡泳《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

[6] 赵文晶 刘军宏《碎片化——旨在分享与赋权的新型传播观》[J]《中国软件科学》2013,3

[7] 马修·辛德曼著,唐杰译《数字民主的迷思》第20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12

[8] 马修·辛德曼著,唐杰译《数字民主的迷思》第24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