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雪”的修辞意象分析

2018-07-22 10:16李宝龙倪海权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00
名作欣赏 2018年29期
关键词:杨花柳絮梨花

⊙李宝龙 倪海权[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00]

“雪”的本义是天空中的水汽,冷却到0℃以下时,就有部分凝结成冰晶,多为六角形。仅彭定求所编的《全唐诗》含有“雪” 的诗文共4342首,含有“雪”的诗句有4357处,相当于《全唐诗》中每十首便有一首诗与“雪”有关。古代文人墨客赋予雪多元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研究,我们能对古代社会及文人生活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借“雪”描写战争

古代战争大多数都发生在边塞,因此中国古代会有边塞诗这一流派。边塞诗人常年大多都生活在大漠这样贫瘠的不毛之地,所能见到的自然景物少之又少,而大自然赐予他们所能定期看到的景物只有雪,所以大多数边塞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总会提及雪。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而诗词中借雪描述战争的常见意象有两种。

第一,通过描写“雪”来间接反映战争环境的凶险。如:“战马雪中宿,探人冰上行。”(张籍《征西将》)体现了征途凄苦,战争残酷。“冰横晓渡胡兵合,雪满穷沙汉骑迷。”(赵嘏《平戎时谏官谕北虏未回,天德军帅请 修城备》)写出冰雪穷沙之地骑行艰难。与韩愈“雪拥蓝关马不前”是一种写法。只不过后者是作者遭受贬谪之后内心的凄苦。

第二,借“雪”抒发战事的残酷与艰辛。如:“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李白《豫章行》)体现了对士兵对战事无尽关切与担忧。“乡关摇别思,风雪散戎衣。”(崔湜《早春边城怀归》)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戍客生活的艰辛。

二、用雪指女子的白皙

在古代中国人赞美美女时往往会写其皮肤的白皙,因为古人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而雪与花和冰一样,古人都赋予其积极美好的意象。如《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容貌时不止一次描写其容貌的白, 如“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肌花貌参差是”等,除了《长恨歌》,在其他诗人词人笔中描写女子皮肤白皙的诗句更是随处可见。如: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薛昭蕴《浣溪沙》)

冰雪肌肤,靓妆喜作梅花面。(向子諲《点绛唇》)

这些句子都是通过用雪来描述所咏女子的皮肤白皙,而读者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便立即在脑海中勾勒出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征,更能加深印象。

三、借雪描写女子的聪慧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成语“冰雪聪明”来形容女子内心的聪慧。除此之外还会用“咏雪之慧”来称赞能赋诗的女子。成语 “咏雪之慧”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议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描绘出了雪与柳絮共具洁白温柔且飘忽不定的特点,而盐不具备这些特征,因此更胜一筹。后人常将雪比喻为“柳絮”。如:

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李商隐《对雪二首》其一)

拥柱轻于絮,吹墀净若沙。(梅尧臣《十五日雪》)

渔蓑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苏轼《谢人见和雪夜》)

在古典诗词中雪除了被称为柳絮之外,还有其他称谓,以“六出”“飞龙” 和“梨花”最为常见。

第一,因雪呈六角形状,像六片雪花瓣便称之为“六出”。

三农喜盈尺,六出舞崇花。(徐陵《咏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第二,用玉龙代指雪。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唐代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雪》)

第三,用梨花代指雪。这一写法比较常见也易于被接受。最耳熟能详的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将雪比喻成梨花而生动形象地在读者眼中勾勒出雪白皙与轻盈剔透的特点。“莫将带雨梨花认,且作临风柳絮看” (韩元吉《鹧鸪天·雪》),也是相同的手法。

四、用雪代指花

冬天里皑皑的白雪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装,人们往往将雪的洁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花的洁白,同时雪与花有很多相似的地点,如纯洁,生命短暂等,所以古诗词中以雪喻花的诗句同样也是非常之多。如:

第一,用雪描写梅花。

上苑今应雪作花,宁知此地花为雪(卢僎《十月梅花书赠》)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

以上二首诗都是借雪来描写梅花的洁白,但是二位作者所描写梅花的角度却大相径庭。卢僎则是匠心独运,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描写梅花的轻盈飘逸。而要读懂李煜笔下的梅花则要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入手,这里除了写梅花的洁白与洋洋洒洒飘落的状态,还融入作者自身的感情与处境。这首词写于李煜亡国前不久,作者借梅花飘洒的状态反衬出自己现在处境也如梅花一样,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只能随风飘摇。

第二,用雪来描写杏花。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范成大《忆秦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

范成大的词描写的是皎洁月光下,洁白的杏花宛如挂在树梢的雪。王安石笔下的杏花不仅风姿绰约更是象征着诗人自己刚毅倔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精神。

第三,雪来比喻杨花。

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杜甫《丽人行》)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中国古人认为杨花落水后便成为白萍。两位作者将杨花、榆荚比作雪花,都是描写杨花飘落时的纷纷扬扬姿态。

五、用“雪”表达文人高雅隐逸的情趣

中国古代文人通过看到自然界的下雪情景而触景生情的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古人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喜爱的程度要比今人高许多,雪”逐渐表现出雅化倾向,因此在下雪便会情不自禁地做出许多今人费解的事。

张岱在《夜航船》中的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常在冬季的雪天喜欢骑着驴去寻找梅花,并说:“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后来人们便衍生出成语“踏雪寻梅 ”来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

魏晋时期的“雪夜访戴”的故事更能体现出古人在下雪时的情不自已。“雪夜访戴”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雪夜访戴”的故事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古人在看到自然界的雪时情不自禁的情感,更是体现出魏晋人士率真脱俗的风流。

“雪”体现出的高雅倾向已被古今人士普遍接受。除了以上二位的轶事,古代文士以“雪”喻高洁最为明显的还应当属宋末诗人,卢梅坡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但却因只写出了古今人士心中所想的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两首》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两首》其二)

作者所描写的雪是文人高雅的情趣,而梅指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这也是这两首诗在诗的海洋中熠熠生辉的主要原因。

雪,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文化意象,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和浩瀚的诗词海中所呈现出的丰富意象,不仅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随处可见,同时也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相信在数年后雪的修辞意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多元化。

猜你喜欢
杨花柳絮梨花
柳絮
柳絮娃娃
梨花(外一首)
万溪冲赏梨花
爱情抄底
杨花柳絮
爆燃的柳絮
同样的柳絮,不同的表达
杨花萝卜花
《梨花里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