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诠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兼评《理解马克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研究》

2018-07-22 11:34
观察与思考 2018年7期
关键词:现代性马克思哲学

张 建 琴

提 要:在“回归马克思的思想经典,重读马克思的理论专著”的学术研究背景下,学者彭冰冰形成著作《理解马克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研究》。此书从科学、哲学及历史科学三重视角审视了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革命意义,并从文本学的立场出发,在意识形态理论、现代性思想、人本主义思想、生态思想四个方面指出了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可能,而这些主题也是当前中国发展所关注的焦点。回到思想源头,找到理论发生之地,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解决线索,更好地应对当下时代的困境。

新世纪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界提出的影响最大、最重要的口号,就是“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诸多研究成果都借助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原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形成了一种以重新阅读、理解、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文本。文本中显示了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理论和观点的多元化解读形式,以图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维理解和创新性阐释的研究范式和策略取向。回归马克思的思想经典,重读马克思的理论专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当代中国学术界力图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中国化,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表现。

在此背景下,学者彭冰冰形成了《理解马克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研究》一书。在书中他从三个角度审视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革命意义。首先,从科学的视角来看,马克思的哲学具有“实证科学”的性质,比如对自然、物质等概念作出的新理解,它们虽然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却并没有独立意义,实际是社会概念,具有历史存在性。正如卢卡奇所说:“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这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什么被看作是自然,这种自然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而且人对自然的阐明又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的,因此自然按照形式和内容、范围和对象性应意味着什么,这一切始终都是受到社会制约的。”①[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18-319页。

其次,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哲学具有理想因素和批判功能。马克思运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价值尺度,批判了黑格尔的法哲学,表明了现代政治社会的“非人”性。“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批判并不是马克思的最终目的,异化的人类史是要被扬弃的,人要实现的是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由此人才能真正展开实现自由的过程,创造出真正人的历史过程,从而为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创造必备条件。

最后,从历史科学的视角来看,马克思哲学具有“非哲学”的理论存在形态,把哲学看作一种实践活动呈现出来的方式。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变革是指出一种新的实践思维方式来面对人类现实生活。“马克思所希望创造出的哲学,能让哲学的内容在外部世界中实现,而并非仅仅局限于观念。”②彭冰冰:《理解马克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9页。阿尔都塞也曾持相似观点:“马克思所挑战的不是哲学本身,而是备受指控的哲学的非实践性。他挑战哲学家们的屈从,他们仅仅是为自己在世界中找到一个位置,而不是改变世界,不是去让世界变得哲学。”③[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7页。实践思维方式具有超越的一维,力促人发现自身中未知的潜能,步入理想化的向度。唯有在实践中,哲学才能在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互动中,实现真正的哲学。通过这种实践式哲学的揭示,马克思哲学彻底地实现了与传统哲学的决裂。“(马克思)对哲学自身的本质提出疑问,包括它的内容,它的风格或者它的理论方法以及它在知识领域和政治领域发挥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坚持说马克思以后的哲学不再是以前的哲学。”④[法]埃蒂安·巴利巴尔:《马克思的哲学》,王吉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无论是在自然、历史还是社会等各种图景中,都有人的实践活动在其上驻足的踪影。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人化自然”;在历史的生成中,人又将其革命性与创造性融入其中;在社会的展开中,人将其自觉能动性与最高目的性不断地实现出来。“马克思把实践作为理解一切哲学问题、解决各种哲学纷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意味着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既不是单纯从脱离人的自然出发,也不是单纯从脱离自然的人出发,既不是单纯以本原存在为依据,也不是单纯以超越形态为依据,而是从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主观性和客观性在现实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以本原存在和超越形态在现实活动中的统一关系为依据,去观察各种事物、理解现实世界、回答两重化矛盾的思维方式。”⑤高清海:《再论实践观点的超越性本质》,《哲学动态》,1989年第1期。

彭冰冰从文本学的立场出发,重新诠释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从四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作了深入地解读,即意识形态理论、现代性思想、人本主义思想、生态思想,这四个方面恰是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焦点问题,回到思想源头,找到理论发生之地,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线索,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时代的困境。

一、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问题,可以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学术界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否定说”、“中性说”及“语境说”。从客观上来讲,马克思并没有给意识形态下过明确的定义,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有诸多含混、模糊之处,因此造成了学者对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多种解读的可能。彭冰冰根据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功能论的视角,从批判性、建构性及最终意旨性,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做了深入理解。

批判性是贯穿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精神,这一点在其哲学批判中体现得比较明显。马克思在1843年撰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通过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论的批判,确立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抽象的、思辨的,具有神秘特性,这样的哲学对现实根本不具有批判性,而只会起到维护作用。除了对黑格尔及传统哲学家思想上的保守性和中立性极力批判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对现存的资产阶级意识作了全面地批判。那些占有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总是将自己的意识形态看成惟一合理的,这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合法性,从而为其意识形态披上合理化的外衣。马克思将之批判为“虚假意识”,而要驱除意识形态的虚假特征,惟有通过感性的具有客观现实化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1、291页。因此,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人类历史的真正本质。创造历史的现实化的人,不是单向度的、无关联的个体,而是始终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一定思想、观念的人,因此“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1、291页。。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全部特性在于,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而这种理论的优点和特点在于,它表现为元批判,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先行地对前提加以澄明的批判方式。”③俞吾金:《意识形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真正想导入的是一种理性的建构。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具有由于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生产关系而造成对立的整个阶级社会。“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1、291页。惟有彻底铲除这样的社会基础,才能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通过这种方法论的批判与建构上的统一,马克思最终要确立的是一种对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终极意旨。

二、现代性思想

马克思与现代性的关系近年来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探寻到的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对马克思与现代性思想的深入研究,对中国当前现代化的推进有着重要作用。

高宣扬曾这样界定“现代性”,“所谓‘现代性’是指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所建构的各种社会文化制度及其基本精神。它实际上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建立以来所建构、传播、维护和进行正当化,并贯彻实行的一系列思想、理论、知识、技术、社会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及精神状态等”①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上册),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由此概念,根据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观点可知,马克思对现代性思想应该是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现代世界,它实际为人类开启了一种世界历史的新时期,“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9页。。无产阶级也只有在这种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创新出它的同样具有“世界性历史存在”的共产主义事业。

现代性同样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异化现象。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中所具有的根本矛盾,造成了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扭曲与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再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要为目的,而是转变为一种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的机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受到资本逻辑的腐蚀,他们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一种异己的、独立的物的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它是一种由人类的发展所产生的,随历史性生产方式而来的一种制度性安排,解决它的方式并不能仅仅通过“解释世界”,而必须以实践性活动来“改变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9页。。要摆脱这种现代性的危机,必须经由一种可以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理性、解放、进步等包含现代性的理念的人类理想新社会来实现。

当前中国走在一条与资本主义道路不相同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性,而规避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难题,是我们一直在追索的。美国哲学家伯曼给出些许启示,“应该恢复和重构马克思将现代生活看作一个整体的图景”,让人们看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力量和独创性是怎样照亮现代精神生活的”④参见[美]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3页。。

三、人本主义思想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在书中称自己的观点为“彻底的人道主义”、“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费尔巴哈区分了人与动物,肯定了人本主义中的“类本质”思想,“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动物固然将个体当作对象,因此他有自我感,但是,它不能将类当作对象”⑤[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9页。。动物依其本能活动,人可以自觉地按照相应的价值尺度生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思想,但是他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费尔巴哈试图要消解的是宗教对人的异化,“对我说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理性的火炬去照明宗教的黑暗本质,以便使人们终于不再成为那种为宗教蒙昧努力用来压迫人类的仇视人类的力量的俘虏和玩物”①[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24页。。而马克思要做的是将人放到现实的社会中来,分析其社会本质及所遭受的政治及劳动异化。马克思通过对人的异化现象的揭示,真正找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学根源,帮助人类找到最终解放的道路。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发展就是要回到人的本质,即“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566页。。

马克思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节——资产者与无产者中,对今天的现代化过程的形成作了论述,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确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③《共产党宣言》,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其中意指了现代人的活动能够创造出多么巨大的东西来,如果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运用此力量共同奋斗,来进一步改变这个世界,必然也将实现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活动,建立一个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同样证明了人的力量是多么巨大,但在重视人的功能价值的同时,还应关注人的情感、精神等多重面向内涵性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将社会的发展引向畸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金钱式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每个人都是为了生产更多利润的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成为了一种单面的、扁平化的工具式的存在。因此马克思倡导,一个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当前中国的发展正是需要凝聚民心民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关键时刻,在积极发展国家经济、法治等硬件措施,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生态等软件力量的重建。“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扬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人道主义情怀,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人类和谐发展提供最重要的源头活水。

四、生态思想

当今生态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回到马克思文本,我们依然可以从其思想中找到关于此问题的发展脉络,理解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从最初对自然存在的承认,到随后的对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视,最后发展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的辩证发展过程。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马克思肯定了自然、物质具有先在性,而它们也是人类活动赖以产生的基础,而这也是他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指出,自在的自然实际是抽象的、非现实的,只有对象性自然,亦即主体实践化的“人化自然”,才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马克思认为要真正理解人的本质,只有对通过劳动将其自身价值实现在自然之中的劳动产品的把握才能获得,也就是其人由于其社会劳动的属性而具有社会本质。“人作为超越自然界的主体,与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始终处在相互生成、双向深化的辩证运动中。人越彻底地把自然界作为对象,他自身就越是在深刻的意义上是主体;人的主体性越深化,自然界就越远离自在而成自为。”②崔建霞:《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历史辩证法解读》,《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从理论层面来讲,人与自然的双向深入地互动,实质是为建设一个更好的公平、正义、自由社会及建立一个生态更为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社会中,自然不再仅只是以主体的实践为中介的客体化的对象性的自然,人也不再是纯粹理性地将自然看作是实现其自身目的的工具性存在。人将其价值通过劳动自觉自愿地实现出来,而自然也因呈现的合乎规律人类的成就而实现了其具有的超越性意义,而由此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最终得到了双向地实现。

从现实层面来讲,自然的发展、生态的建设及环境的保护等公共议题,实质是关系到全体人类共同福祉的问题。在全球生态发展建设上,中国理应站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解决各种生态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问题,不仅能够为生态建设问题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而且有助于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于社会而言,实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党的十九大以来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许多发展规划,把生态文明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多重角度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向全人类呼吁:“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③《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页。。只有各国人民同心合力,才能更好地构建人类共同的家园,建设成一个持久和平开放包容的美丽新世界。

猜你喜欢
现代性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米花之味》:现代性焦虑的现实书写与文化表达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小包哲学
逆境中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