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

2018-07-21 09:43张越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3期
关键词:厌学心理对策学生

张越

摘 要:强制性教学易造成学生消极被动学习,形成厌学心理状态,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了学习的动力,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不能发挥,也不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分析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矫正措施,是广大教育者必须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学生 厌学心理 对策

一、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近几年来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陈腐社会,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社会上文盲大学的出现,致使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没读几天书,不识几个字的人步入商海,却通过各种手段赚大钱,这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影响是巨大的。

2.家庭教育的误区。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已属普遍,许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强迫孩子学外语、背诗词、弹钢琴等等,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同时对学习产生反感。相反,有些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漠不关心。虽有心督促孩子学习,但却督促不到位。表面上的几句嘱咐或训斥对孩子来说早已习已为常,根本就入不了耳,入不了心。

3.学校教育的过失。目前,某些学校仍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这种强制性教学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致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最终导致厌学。

4.学生自身原因。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想的习惯,以至于根本进入不了都是和同学共同创设的课堂气氛中。再加上别的同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增强,他与同学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不爱学习也就成了必然结果。再有,频繁转学等造成的对学校与班级的不适应,都是厌学的原因。

二、消除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优化社会大环境

全社会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端正社会风气,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工作。

2.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心理承受外界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阈限。在此阈限内,外界刺激或压力可引起其积极的动机或行为,即期望的正效应;如果刺激和压力超过这一阈限,只会引起消极的行为反应。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造反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此外,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精神放松地学习。

3.学校教育内容、方法的更新

解决学生厌学问题,首先要改变用学习成绩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要求“一刀切”的旧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正确处理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和了解他们是否听得懂,学会适当指导、帮助,帮助他们克服理解接受上的困难,真正而不是形式上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活动,这不仅是矫正厌学心理的要求,也是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需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变苦学、厌学为乐学。

此外,教师应站在对学生终身教育负责的高度,将学法指导与教法改革相结合,做到既教知识又教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会,更使学生会学。同时用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学生的心理,解除学生心病,切忌讽刺挖苦、恶言侮辱、强迫威胁,以免造成学生自尊心的损伤。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質

孩子的学习习惯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不自觉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第二层次是较自觉的行为,它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但还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最高层次是自动性行为,它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一种定型动作习惯。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一般都需要经过这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自制力较差。学习还没有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这时就需要较强的外部监督。这种监督主要来自家长和老师,还要注意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如教师之间的配合、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家庭成员之间的配合等等。孩子度过了艰难的第一层次,在家长和老师的影响和鼓励下,就会很轻松地跃到第二个层次,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第三层次就会自然形成。

教给再多、再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济于事。如,学生缺乏正确的动机、学习兴趣不高,或者学习意志不坚强,情绪不稳定,诸如此类,都会导致厌学。

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是由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组成的统一体。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等,而非智力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意志和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其智商有一定相关,但在相同智力水平下,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作用。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势必造成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毅力,任性、自制能力差等情况。

培养非智力因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有兴趣,学生才会去投入、追求,才会自觉学习。

其次,要培养学生饱满、乐观、稳定的情绪。稳定的情绪是学习正常进行的前提,良好的情绪所产生的强大推动力能使学习处于最佳状态。多样化的愉快教学方式寓学于乐,寓教于乐,形成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在乐观、愉快的主导环境下,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并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大量研究显示,成绩优良的学生除智能发展优异外,都较自信,好胜,有股倔劲,想要学什么或干什么就非学好干好不可,表现出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而学习有障碍(如厌学)的学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能战胜自己的学习惰性,表现出意志力薄弱的意志力不是天生的,靠后天一点一滴的培养。为此,教师和家长要注意以生活习惯和学习常规培养学生自觉、坚韧、果断、自制的品质。另外,积极的性格特征,如勤奋、自信、谦虚、进取心等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惰、自卑、骄傲、安于现状等则阻碍学习进步。由此可见,优良性格特征的培养,也是克服厌学心理的一种途径,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来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厌学心理对策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小学生厌学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
浅析如何引导学生克服 “厌学心理”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