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苏台青年交流的基本路径研究

2018-07-21 20:02龚叶琳,张明,马晓静,曹婧
青年时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

龚叶琳,张明,马晓静,曹婧

摘 要: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进一步深化两岸社会融合发展是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本文在调查苏台青年交流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两岸青年交流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做出解释,以此探索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苏台青年;台青会交流;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为对台工作指明方向,他阐明了在“两岸一家亲”理念的指引下,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而早在2014年,习近平会见宋楚瑜时,就特别提到两岸青少年与两岸关系的未来;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后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目前,两岸认同主要建立在经济利益之上,由于两岸青年之间已经形成庞大的利益联结,这是两岸青年持续合作的动力因素。两岸推动青年交流的进程与实践,客观上是在两岸之间培植了利益链条,这些利益链条成为完善两岸合作的基础,更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但是,这也从侧面表明两岸青年的价值认同较弱。要想促进两岸青年交流的深化,必须提升其他动力因素的作用。

本次研究以在苏州工作和求学的台湾青年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苏州工业园区台青会、昆山台青会、吴中区台青会、高新区台青会、吴江台青会以及常熟台青会的部分成员及苏州大学部分在校台湾学生展开调查。针对台青会成员,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78份,有效回收率为79.43%。调查访谈人数32人,其中园区台青会、昆山台青会、高新区台青会各10人,吴中区台青会2人。针对苏州大学在校台湾学生,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86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为91.11%。调查访谈人数15人。

一、基本概况

(一)交流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显示,苏台两岸青年交往频繁,整体人际交往呈现良好态势,交往的关注点逐渐从经济层面转向社会层面,对政治话题的开放程度也在提高。在生活、求学、就业等各个方面交流进一步深入。生活方面,台湾青年对于苏州适应性很好,对于城市治安、环境满意度较高,并没有由于地域差异带来过多的生活问题;求学方面,有相当大部分的台湾青年来苏是为了学业,教育成为两岸交流融合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婚姻方面,两岸青年崇尚自主择偶,重视婚姻质量。台湾青年对于两岸婚恋大多持乐观包容的态度,表示两岸联姻可以增加两岸的认识和沟通,是加强两岸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就业方面,在苏台青对于对当前工作都较为满意,对于自己的工作前景也比较看好,同时他们将大陆视为创业的新市场,对大陆的投资环境持乐观态度。研究发现,随着两岸交往的进一步深入,非经济因素对两岸青年交往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共同的兴趣爱好逐渐成为两岸青年建立良好关系的一大动力。

(二)台青会与两岸青年创业园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青年会(简称台青会)是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简称台协)下属的一个功能单位,台青会会员须持有合法台胞证,并有合法的学生身份或任职于任何苏州台资企业。自昆山台青会成立以来,从2015年至2016年苏州的十个县市区分别成立台青会,各台青会成员由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总数突破1000。大多数成员对台青会认可度较高,认为它对苏台青年交流总体上具有推动作用。从成员构成上看,目前苏州台青会成员构成主要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台商二代、自主创业者为主,另一种则是以上班族为主。从活动形式及效果上看,台青会每年会举办多种类型的户外活动、讲座、文艺和文创交流活动、亲子活动、大型节庆的百人活动等。作为两岸青年的交流平台,台青会除了为青年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还为其提供就业、创业、生活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台湾青年更好的融入苏州的生活。从交流及宣传方式,台青会成员之间的交流主要分为线上交流和线下交流。前者主要通过网络公众平台和社交软件等方式进行。后者则以各式活动、聚会及讲座等方式展开。

近年来,江苏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和建设两岸青年实习就业创业平台,致力于打造便利化、开放式的台湾青年创就业服务基地,通过全面落实台湾青年与本地青年同等享受就业创业各项优惠政策,为两岸青年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在经国台办授牌的53家两岸青年创业园、示范点中,江苏省已有10家,其中有7家在苏州。

昆山是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地区和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热点地区之一。昆山两岸青年创业园自2015年成立以来,作为深化两岸产业科技人才交流的新平台,把台湾的人才团队、高等教育和基础研发等优势,与昆山坚实的产业基础、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其最佳的位置和服务、最优的政策、最宽广的资源对接,助力两岸青年携手创业、协力创新。

(三)高校学生

高校为在苏求学的台湾青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苏州大学为例,截止2017年约有170名臺湾学生就读于此,其中有的学生是自幼跟随父母在大陆长大,有的学生是通过高校交流项目前往苏州大学求学。他们所学的专业主要是经济学、医学、管理学。大部分学生对大陆的整体印象良好,80%以上的学生表示能够适应两岸的文化差异。60%以上的在苏台湾学生表示与大陆青年交往频繁,但是也有约35%的学生表示交流状况一般。在就业和婚恋方面。分别约有60%和80%的学生表示愿意与大学青年恋爱和留在大陆工作。此外,校内社团为两岸青年密切联系创造了便捷平台。就在苏台湾学生的社团参与情况来看,有78.6%的学生表示会参加社团活动,其中85.70%的台湾学生参加的是校内社团。其参加的社团多是由两岸青年学生共同组成的社团。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台青会的规模大,数量多,覆盖台胞范围广,对两岸青年交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台青会成员一般是以台商二代、自主创业者为主,台青会的主要问题是中下层的台湾青年难以融入台青会,成为活跃人群;以上班族为主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成员工作繁忙,空闲时间有限,造成成员的参与度低。此外各台青会之间交流不足,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许多台青会活动形式单一,尤其是地区台青会之间的活动重复性强。台青会中的交流主要是内部台湾青年的交流,与大陆青年的交流则较少。在这一点上,在苏台湾学生与已经就业的台湾青年参与的社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前者参加的社团多是由两岸学生共同组成的社团,而后者的社团中基本是台湾青年的内部交流,大陆青年的参与度很低。可见高校社团的参与充分体现两岸青年交流的主题。

在社会适应方面,虽然总体上台湾青年能够融入苏州的生活,对苏州的人文环境、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较高,但是对苏州的社会保障、交通状况的满意程度较低。由于教育、大众传媒的引导、社会体制等因素,导致两岸文化在生活方式、饮食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一部分台湾青年不能完全适应苏州的生活。

在社会交往方面,两岸青年交往频繁,台湾青年人际关系呈良好态势,但是有少部分台湾青年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工作是两岸青年交往的主要因素,而日常生活上的交往较少。此外,两岸青年的性格差异,缺乏交往渠道构成两岸青年交往的主要障碍。

在就業方面,在苏台湾青年的就业单位大多局限于台资企业,就业企业类型单一,两岸青年在工作方面的交流融合不够深入。由于大陆企业内大陆人占绝大多数,工作方式、企业文化等方面也与台湾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两岸资讯不对称,许多就业信息不能传递到台湾青年手中,这导致在苏台湾青年多于台资企业就业。

在创业方面,尽管在苏台湾青年对大陆的投资环境持乐观态度,但是他们大多看中的是大陆的新市场,而认为例如劳动力,科学技术,研发管理等方面相较于台湾并不是很大的优势,整体来讲投资的拉力优势单一,且优势并不够明显。

在婚姻恋爱方面,两岸联姻并未形成普遍之势,文化差异、生活方式习惯等差异成为两岸青年相恋相知的主要障碍。由于大陆和台湾在地域距离上相距较远,生活方式习惯方面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同。加之两岸多年的隔绝,两岸青年人的交流并不是很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意料之中。

三、推进苏台青年交流的路径思考

在社团活动方面,进一步创新活动的形式,如举办与实际工作、生活等相关的具有现实意义活动,增强台青会对各阶层台青的吸引力。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如将活动安排在周六周日等休息日,让更多成员有机会加入活动中。加强各地区台青会的交流,分享经验,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台青会的地区特色建设,避免各台青会缺乏特色,活动雷同等问题。拓宽苏台青年交流渠道,加强与大陆青年团体实行对接,实现两岸青年交流。

在社会适应方面,政府要不断致力于完善针对台湾青年的医疗保障等政策,为台湾青年提供更一个更加公平、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深化两岸青年的交流,也有利于提高台湾青年对大陆认同感。其次,台湾青年所在公司关注台湾青年工作之外的生活,为其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帮助台湾青年更好地适应大陆的日常生活及文化。此外,大陆青年都要学会以开放积极的心态主动与台湾青年交流,促进心灵契合,深化两岸交流和相互适应。

在社会交往方面,从社会组织上,应该提高台青会的效率,提升其知名度。台青会作为帮助在苏台湾青年生活就业的社会组织,是在苏台湾青年的依靠。不断完善组织可以使得在苏台青更好的内部交流,互相分享以促进大家更好的生活。为了确保台湾青年可以拥有更好更丰富的生活,我们可以借由社会力量针对在苏台湾青年举办一系列小活动,帮助他们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提高他们的在陆融入度。从社会环境上,要切实在苏台湾青年提供生活、社会交往、就业、求学、婚恋等方面的帮助,为在苏台湾青年提供更良好更便利更公平的生活环境。

在就业方面,扩宽就业信息传播渠道,完善线上和线下就业指导中心基础设施。同时应该加强信息核心网站建设,保证招聘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给予咨询与答疑。此外,台青会也应该发挥组织力量,收集工作信息,成员相互帮扶,帮助在苏台湾青年解决就业问题。

在创业方面,大陆要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会台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简化手续办理,明晰各项条例。此外,苏州当地可以出台更多惠台政策,鼓励台湾青年创业。大陆企业也应该增强对台湾方面的业务拓展,与台资企业发展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婚姻恋爱方面,两岸青年都应树立“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以更加包容与开放的态度对待两岸婚恋,在交往的过程中遇到障碍要积极求助于专门的社工组织协调,同时,为两岸青年简化婚姻登记的各项流程、手续,切实解决两岸夫妇的子女的教育问题,使两岸通婚更加便捷。对于个人来说,多一份爱护,多一份理解是解决两岸婚恋隔阂的金钥匙;对于社会来说,加强交流与沟通,深化全面开放是两岸青年相知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两岸一家亲”助力两岸融合发展.中国台湾网[EB/OL].http://www.taiwan.cn/plzhx/zhjzhl/tyzhj/xiaochunyang/201711/t20171123_11870322.htm.

[2]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宋楚瑜一行.央视网[EB/OL].http://news.cntv.cn/2014/05/07/arti1399440020212971.shtm1.

[3]唐桦.两岸青年持续合作的动力和机制[J].台湾研究集刊.2012.(6).

[4]唐桦.两岸青年交流的现状与路径建构——以政治社会化为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5]易龙飞.当代台湾青年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状况分析[J].青年探索.2015.(2).

[6]陈羿君,王晓晓,朱江容,陈宏.文化交流视角下的两岸大学交流生生活适应对比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5).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
以“融”为本发展文化产业之我见
成品油零售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