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三重境界

2018-07-21 12:14王加玲孟令云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意象

王加玲 孟令云

摘 要:结合个人生活阅历,知人论世,透过表象看本质。

关键词:意象 思想感情 个人阅历

“诗言志”。《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言以避之,诗歌就是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我们常说“为人要直,为文要虚”。诗歌中大量意象的运用,使得在理解它的时候绝不是字面上看来那么简单。尤其在历经岁月考验沉淀后流传下来的经典,往往更有深层的不可言说的意义。“言为心声”,有时我们不能仅看字面,而是要走进作者与时代,才能与诗人进行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现在,就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为例,分析一下鉴赏唐诗的三重境界,因这首诗妇孺皆知,故而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一重境界:看表象,字面给人的直觉。我们这样赏析: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日清晨一刹的生活感受,抒发了对烂漫春光的喜悦,对勃勃春意的欢喜,言浅意浓,是王言中的蓝宝石。我认为这种解读对小学生来说,很不错。

第二重境界:抽丝削茧,走近意象,探究意象背后的真实意图。“春眠不觉晓”,看来诗人,不管身体还是精神,都非常健康。如果他得了抑郁症或癌症,他肯定睡不好,自杀的心都有,怎么可能不知不觉到了天亮。“处处闻啼鸟”,一大早睁开眼,到处都是鸟叫声,一派生命的繁榮景象,因为有上句的“不觉晓”,所以此处的“啼鸟”和杜甫的“恨别鸟惊心”中的鸟叫是截然不同的心情。杜甫的鸟叫让人心惊肉跳,孟浩然的鸟叫一派祥和与美妙。前两句说明这哥们儿日子过得很悠闲,喘气很均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昨夜一场风雨,打落了多少花呀。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春光乍现,转瞬即逝,让人伤感。于是我们理解成伤春、惜春,没毛病。但是,往往但是之后的内容才是事物的本质!但是,“风雨”仅指自然界风雨吗?它暗指政治风雨。“花”仅指自然界的花吗?它暗指有才华的人。所以后两句的实质是指对有才华的人在政治斗争中遭受不公平待遇而感到遗憾和惋惜。历来政治斗争中都会有一批有才人被关押、被流放、被杀。苏轼和柳宗元就是被流放的常客,被打压的代表,动不动就被贬了。所以,这首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春意盎然的某个清晨,悠闲的诗人起床后看到雨后的落花,想起那些在政治斗争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有才有志之士,不禁心生惋惜。这种解读,对高中生是适合的。

第二重境界:如果此时您已年届不惑,开始注重养生,喜欢清静,最可怕的是您开始安于现状,放弃对生活的抵抗;或者说您升华了,认为一切皆虚妄;再或者说,您相信守恒定律,此处失去,彼处会有回报,那么,您就会对这首诗有别样的理解,会心一笑,不说,不说,不说也罢。恭喜,此时您进入鉴赏的最高境界。您与作者,不再是简单的碰撞与共鸣,您与他成为共同体了,说什么都多余了。

孟浩然(689-740),生在盛唐。他像所有读书人一样,用功读书,求取功名,希望能当个官,对社会做点什么,实现一个男人的人生理想和社会抱负。命运有时就是很恶搞,老孟一直考到四十岁,仍旧举进士不第!郁郁不得志的他后来到鹿门隐居,写下许多诗歌,带有禅意与解脱,和王维并称“王孟”。这首《春晓》就诞生其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没考上学正好,不当官也就带不来这祸患,没有烦恼与牵绊,才能“春眠不觉晓”。这多少有些因祸得福的小确幸,不可言说的小欣喜。“不可说”,许多事情不可说,只可自己去会意。这点“小确幸”如果说出来,显得很无趣,“大悟无言”,大彻大悟了就什么也不用说。

此时,您读完后,什么也不用说,甚至会心一笑都没有。

鉴赏诗歌的过程犹如一场跨时空的热恋,尤其古诗词,穿越千年,只为陪你浅吟低唱,击案起舞,共享生命之清欢。

猜你喜欢
意象
雨的文化意象
新自然主义的意象之美(视频)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从意象的选用看幼儿诗的仿编与创编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