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时代要唤醒大家对数学的关注,教师要担起数学教育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应尽的责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体验和感悟,大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发展。
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要从学生们的思想和态度入手,学生能主动的、积极的、有兴趣的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用所学知识主动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生能很好的运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这节复习课谈谈我是怎样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本节课主要围绕“猜密码箱密码”这一环节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利用问题串,让因数与倍数→偶数与奇数→质数与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些琐碎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链,知识链构成知识网,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选择有代表性、新颖的题目,大家交流讨论解题的思路要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明显提高,在爱学乐学中掌握知识,生成智慧。
利用问题串破译密码,学生梳理单元知识点,板书过程形成知识树。投影展示学生的梳理,并且分层点评,学生互相评价体会。
(1)第一层:梳理本单元基本知识点,在知识点中标出重点和难点。
(2)第二层:将知识点分类,并且找见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第三层:不仅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且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形成框架图,思维导图或知识树。
思维导图是学生夯实核心知识、清晰问题思路、建立知识网络的重要工具。要画出高质量且实用的思维导图,重点是准确把握整个单元的核心知识,清晰呈现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学生能够独立画出单元思维导图,不是一日之功,源于平时对每个单元核心知识的理解把握,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细心指导,学生边画边悟,全班展示优秀作品,集体点评吸取经验;大家边学边画,再次完善思维导图,整个班里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逐渐增强,长期坚持就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习质量。
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我认为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适时点拨,用足评价。教师行为做减法,学生行为做加法。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不断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教师通过三追问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贯穿于倾听、交流与实践等活动中,学生在不断思考中形成数学思维,学生的思维品质影响着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一生受益。
学生自己设计有价值的题目,有的题是平时做题时容易混淆的内容,把这类题目分析出错误原因和应对策略;有的题是重难点内容,把这类题目分析出解题思路和解题关键;有的题是将原题修改,融入生活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这些题目的设计中能看出来学生是用心设计的,印证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学以致用,实践才是学习行为的落脚点。
此环节学生自己出题,源于学生对本单元题型的把握,根据自己平时的易错点而设计,学生自己讲解做题思路,需要讲解人解题思路非常清晰,准备好提问与被提问;学生互相补充此题型需要注意的方面及错题原因。这一纠错环节对学生理清重难点更有效果。学生出一道好题后教师要追加一個提升环节,要求全体孩子对此题目进行一题一思考,可以从以下三点思考:(1)这种题属于什么类型?(2)解题思路是什么?(3)此题考察的关键点是什么?易错点又是什么?类型化练习的重点是学生理解此类型题的要点、思路与结构框架,清晰此类型题可能的变式;关键是要编拟出类型化的好题目,从而达到学生做会一道题就能解决这一类题的目标。借助一题一思考进一步把握此类问题的类型与思路,教师要注意建立评价激励制度,学生需长期养成一题一思考的习惯,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教育为生命而来,数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体验和逐渐积淀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如何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在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考,领悟数学内在的精神。这样,数学素养的形成才能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并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逐渐养成,沉淀在课上课下,沉淀在每时每课,让学生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