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真桥
摘 要:高校的体育教学在逐步的发展,我们最初从的身体健康方面关注体育教学,到现在从社会、人性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格,不仅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们的品德发展。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逐步向终身体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而且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近几年来,体育课已经成为各高校的重要课程,它是一门给学生提供放松自己机会的有趣课程,高校体育的教学越来越人文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具体的课程,这是体育教学的一大进步。
关键词:体育教学 人文性 应用
一、高校体育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高校的体育教学在以提高学生体质为主,还是以教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这两种观点体现了人们对于体育教学的两种不同认知。换句话说,人们提出一种教学方案总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站在一个角度上考虑过体育教学,才会提出这种教学方案,而这种教学方案往往又体现了他们在体育教学上的要求。为此,高校教育应该得到被发展的重视,用以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的质量。
2.发展趋势
在现在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观点,这种观点是人们在原有的教学理解基础上进行了提高,但是要想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更高更深层的角度去考虑体育教学,从长远的角度来探索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山西省的体育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肢体末节用力时不到位,后续力量不足导致受伤,有针对性地进行各关节和肌肉的锻炼,能使身体肌肉达到合理的状态,技术动作也会随之得到更好的改善。由此可以看出,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体育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强调知识与技能。
由此看来,高校体育教育势必会朝着更人文性的方向发展。
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表现为一个独立的人在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和充分的发展,能够快速的适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环境,而且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对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网络上最近出现了一个患抑郁症自杀的明星,虽然他是明星,受很多粉丝的喜爱,但是他的结局还是走向了终点。这是因为长期的工作压力没有得到舒缓,人格不够健全,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变差,极限崩塌,才导致了悲惨的结局。在体育教学中更要重视体育教学和对学生人格的健全,身心得到发展才能够获得更长久发展。
2.陶冶情操
体育教学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首先,体育教学可以培养一个完美的身体曲线,包括体形、肌肉和充满生机的肌体美[2]。其次,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充实的精神美。精神美可以让整个人焕发光彩,有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积极进取、勇于上进的精神。再次,体育教学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技巧,只有完美的形态,丰富的精神加上适当的技巧才能打造一个完整的人。
体育教学对于我们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务必要重视体育教学。
三、体育教学人文性
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注重每个学生不同的特征来更好的培养他们。
1.内涵
人文性是以人为中心,在人文性思想中,更注重的是人的本身价值和尊严,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发展与个性发展。体育教学人文性强调的是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教与学,教师教给学生的方式要人文性,与学生的个体特征相统一,学生接受教师合情合理的教育,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灵能够和谐发展。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学生是接受教学的对象,但是他们的第一身份是独立的人,在生命信息传递过程中,更要注重人文性[1]。“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帮助,体现人文性的教学方式。
2.实现方法
首先,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人文性,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方向所在,人文性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因材施教培育出好人才。其次,竞技运动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调整,学生的身体接受程度不同,不能按照对每个人统一的要求来要求所有学生。最后,教学方法要人文性,一个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有重要作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而且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和教师融洽的相处,针对学生每个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收获更好的效果。
体育教学人文性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结语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体育课更从小就开始直到大学,贯穿整个学生生涯。所以“体育教学”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体育教育有他独到的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意义,他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至于体育学的发展,应当趋向于人文性,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进行者,应当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增强体育技能,总而达到体育教学人文性。
参考文献
[1]石岩,叶冬清,屈子路.浅析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12(30):144.
[2]任晓静,陈英柏,李强.高校体育教育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127-128.
[3]谷贻林.浅析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J].四川体育科学,1998(0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