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以深度学习为依据,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内蒙古5所高校27名师范生的教学设计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教学设计要素的分析,发现部分师范生并没有深入透彻地理解教学设计的实质、教学设计各部分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设计稿;要素分析
一、课标要求
这27份教学设计有4种不同的表述,即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课标依据、教材地位。但是,所有的师范生都是摘用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根据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此处应用课标要求或课标依据表达。
二、学情分析
布鲁姆把人的发展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能够对学生的已有认知进行分析,但没有对学生情感的发展进行分析,仅有少部分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动作技能进行分析。例如:某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一课的学情分析。本节课之前,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具备了空间想象能力。但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很难建立空间概念。这说明大部分师范生对学情分析仍不够全面。学情分析必须具有针对性,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在27份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学设计并未对学情进行透彻的分析。
三、教材分析
大部分教学设计都能分析教材的內在联系和重难点。例如:某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课的教学内容分析。第一,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部分内容,是前面地球的公转的影响,是后面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基础。第二,重难点内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大部分教学设计都把重难点单独抽出分析陈述。对于知识类型以及知识对学生三位一体目标发展的作用,教学设计并没有进行具体分析。这说明大部分师范生没有全面分析教材,但能够深入分析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以及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新课程倡导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对27份教学设计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2份教学设计没有教学目标设计,有5份教学设计没有按照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对目标进行分类,有6份教学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时写成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仅有不到一半的教学设计正确运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教学目标。这说明部分师范生对新课程倡导的三位一体教学目标还不了解。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当是学生。但是有11份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例如:某学生在“褶皱山”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第一,知识与技能是掌握向斜、背斜的基本含义,明确褶皱山的形成过程;第二,过程与方法是通过读图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第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以看出,此教学目标设计体现了教师是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具有评价的作用,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必须是可以测量的。但是,大部分学生设计的教学目标难以测量。例如:某学生对“褶皱山”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是掌握向斜、背斜的基本含义,明确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其中对于掌握和明确都难以进行测量,很难以教学目标为参照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仅有3份教学设计在教材分析环节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其余的教学设计都是把重点和难点单独抽出分析陈述。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对学情的把握,就“褶皱山”一课的教材重难点分析而言,大部分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分析比较到位。
六、教学方法设计
部分教学设计说明了教学方法,但是并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仅是简单地罗列,没有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材、学情之间的关系,没有说明如何应用此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除去1份教学设计没有教学过程设计环节,1份教学设计把课堂导入和教学过程分开并列,1份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和课堂小结分开并列,其他24份的教学过程环节都比较全面,都有课堂导入、讲解新课、课堂小结、作业设计等基本环节。教学过程设计中能看到许多新课程理念词汇,如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是,没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具体深入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石海良.“深度教学”课堂的几种设计形式[J].地理教学,2017(21).
作者简介:张莲方(1996— ),湖南耒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