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善
摘 要:在发挥“小学生主体性”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是离不开“讲解”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讲”?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文章就选择好“讲解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益进行了实践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讲解点 选择
新课程倡导: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要“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那么,小学语文课落实新课程“小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在我看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品读、细思、揣摩、体悟,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從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要使自己的“讲解”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1]
一、选择在学生“对话交流”有困难时讲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倡导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这种对话与交流很显然是“对”而有益的,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往往对文本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涵义理解不透,即对而不明。此时有效地讲解或点拨诱导就成为必要。比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一自然段。我首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交流对话体验。学生有的说:“小村庄很美”,有的说:“小村庄河水清澈见底”……而第一段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一个美丽的村庄,并以此为基础与最后被洪水毁灭进行对比,说明大量砍伐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但学生读后只说了几个空洞的词。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语言表达是苍白的。生生、生本对话后的理解体验是肤浅的。此时教师的“讲解”正是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会读书的同学,透过文中的一个个词语,就能看到小村庄原先那美丽的景色,请你试试看。”在学生与文本再次对话后交流:“谁能告诉老师,你从文中的哪个词看到了什么?”这样教师依据文本特点,将“词语”作为感悟的支点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展开想像,“看到”小村庄的美丽,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沟通,同时为小村庄的毁灭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作好铺垫。[2]
二、选择在学生“体验”有困难时讲解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以文本为载体,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那么怎么“讲”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呢?较好的途经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体验。如教学《林海》“木材”部分时,我让学生抓住作者的联想,体验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进而体验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学生开始只知道我国许多省市用过大兴安岭的木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桌椅、板凳……许多都是用大兴安岭的木材做的,而对它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体验不到,表达不出。于是,我先让学生品味“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一句,说说木材的用途。学生从高楼大厦、矿井铁路,变成了桌椅、板凳。而这一切能使国家经济腾飞、兴旺发达,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人民生活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它具有治国安邦的意义。
三、选择在学生“探究学习”有困难时讲解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主要以问题探究为主,当探究的问题深、难、宽时,探究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提供资料,适时引导、讲解,指导学生获取问题的结论。如教学《将相和》,在让学生探究将相最后和好的原因时,学生有的说:“廉颇彻底认识到自己错了,所以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有的说:“因为廉颇能知错就改”;有的说:“因为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原谅了廉颇的言行”等等,学生的探究总是在认错、谅解上兜圈圈,始终没有探究出将相如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将都有一颗爱国的心,都能以赵国的利益为重”。此时,教师可重点讲解“当时秦国为什么不敢进攻赵国?将相不和,受损的是‘将?是‘相?还是国家?”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更重要的是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3]
四、选择在学生品析重点词语时讲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重点词、句、段的感悟、品析往往比较肤浅,与文本对话的量不高,收获也不大,长此以往,语文素养必受影响。怎么办?我以为,此时教者应将重点品析与整体感悟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品析促进感悟,深化感悟。如教学《荷花》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一句,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品析。[4]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特别美?
生:我觉得“冒”字写得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得“冒”字写得美已经很好了。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分别换成了长、钻、伸、露、探)
师:作者没有用这些词,而用“冒”,肯定有他的用意。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的长才可以叫“冒”出来。(生分别说出使劲、不停地、生机勃勃地、喜气洋洋地、兴高采烈地……)
师: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再来读读、悟悟。(生读)
师:多么可爱的荷花啊!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变得更美了……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冒”字,分析比较,揣摩品味,不仅感受到了语言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而且感悟到了作者用词之妙。应该说这种精彩片断的赏析,重点词、句的揣摩品味,不同于传统的冗长、繁琐的语言分析,它是涵咏吟诵,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精神相遇心灵交流。
应该说,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是离不开“讲解”的,而且阅读教学中的“讲解点”很多,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根据学情以及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抓住阅读教学的对话本质,精心选择“讲解点”,提高阅读教学实效,让学生获得语文的基本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修订版)[M].沈阳出版社,2004(01).
[3]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评价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4).
[4]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