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钰
摘 要:精准扶贫思想是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高等院校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高校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是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问题的重要保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探析大学生资助方式,利用数据分析大学生资助方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方式;精准扶贫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治穷先治愚,教育扶贫具有基础性作用。大学生资助工作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坚决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研究综述
关于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研究较多,如电子科技大学的侯莲梅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创新,是推进高校精准资助的现实途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宋晓东对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效果、问题与对策做了研究,指出高校资助还需从政策、体系、结构等方面做出改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周丽萍在学生调查数据HLM模型的实证分析基础上,认为贫困学生的资助问题更多体现在资助获得性上。纵观以上研究,发现在高校资助体系不断健全、资助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贫困资助不够精准和忽视精神资助等诸多问题。为响应精准扶贫思想,更加全面详细地了解现阶段大学生资助方式存在的弊端,为高校的扶贫工作提供可行性创新建议,基于文献综述,笔者在西安高校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150名大学生进行了普通高校本科生资助情况调查。其中发放了120份问卷,对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当前大学生的主要资助方式,并从中发现资助粗放等诸多问题。改进并创新大学生资助方式,进一步实现精准资助,能够有效促进贫困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对高校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资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资助现状
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为主的多元资助政策体系,资助范围上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从制度上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学,资助效果实现了“三不愁”。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政府、高校及社会共资助高校学生4281万人次,资助总金额95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469亿元,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63亿元,高校事业收入提取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捐助资助资金224亿元。在了解全国大学生资助现状后,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整理出西安高校大学生的主要资助方式,如表1所示。
2.现阶段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贫困识别不够精准。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是精准识别,即解决好“帮扶谁”的问题。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面临着无法精准识别贫困的问题。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衡量家庭贫困的标准也存在不一致性。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由于职责不明晰,无法掌握其家庭的真实信息,出现了“有申请必盖章”的现象。家庭情况调查表与学生提供的申请材料成为校方认定学生是否贫困的唯一参考依据。对需要资助的学生难以识别并进行精细划分,导致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也获得了资助。而对家庭经济特困生来说,学校的资助作用并不显著。
(2)资助方式不够精准。精准施策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旨在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受助学生的自身情况不同,对校方提供的资助方式的需求也因人而异。高校资助出于对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考虑,未能对受助大学生的需求进一步细化分析,资助方式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在公示贫困名单后的某段时间内统一发放资助金额,未能对不同的受助学生群体展开意愿调查,没有考虑学生之所想,把握学生之所需。资助方式不具备针对性,工作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3)数据信息监管不力。在贫困大学生认定工作结束后,学校会把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纳入数据库,以便为下一次认定工作提供信息参考。在数据库更新周期内,有些学生家庭情况好转,已实现脱贫;而有些没有数据库记录的学生家庭可能会遭遇突发情况,成为贫困家庭。学校數据库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实时监管,未能及时更新数据库中的学生家庭信息,为学生资助工作增加了困难。
(4)忽视精神资助与思想引领。扶贫必先扶志。但是高校大学生资助普遍重视经济资助而忽视精神资助,在经济资助结束后忽视了思想教育引领。一是对贫困申请落选未能受助学生的心理帮扶不到位,这部分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可能会存在心理脆弱的问题。二是没有对部分受助学生的思想进行疏通,使其思想总是在自卑感的笼罩之下,为自己打上了“贫困”的标签。调查数据显示,有30%的受助学生担心别人对自己产生偏见。三是忽视了对一些受助学生心安理得、好逸恶劳思想的教育。根据调查,有67.5%的学生坦然接受了资助,这部分学生缺乏感恩观念,依赖学校的资助,不求上进。
四、大学生资助方式效果的提升对策
1.精准资助,多维资助方式相结合
利用后台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收集大学生入学以来的一卡通等消费信息,根据学生的消费信息确立贫困与非贫困的划分线。在学生申请贫困时,利用贫困信息与家庭情况调查报表、评议小组意见相结合,精准识别贫困。必要时可成立贫困调查小组,实地调查特殊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实施精准资助。继而统计分析贫困生的信息,进行细化,确定一般贫困、中度贫困、特别贫困的贫困生等级,针对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程度的资助。在实施资助时,应采取奖、助、补、贷、勤、免、绿色通道等多维度资助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每位学生的需求确定资助方式。
2.科学有效监管学生数据信息
成立监管小组对学生家庭数据库信息进行动态精准化监督管理,以季度为单位统计贫困学生家庭信息,对于已脱贫家庭的学生应及时清除其在数据库中的信息,贫困认定时不予考虑;对于家庭突然遭遇变故的学生,应在数据库中建立信息,作为重点资助的对象。监管小组应确保学生家庭信息真实有效,为资助工作提供保障。
3.重视精神资助、重视创新
大学生资助工作注重物质性帮扶,缺少人文关怀与育人理念。一方面受助学生产生的自卑和需要被尊重、被安抚的心理往往被忽视。学校应重视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通过开设讲座、一对一心理帮扶等形式激励学生,振奋精神。另一方面,应重视育人理念,推行感恩教育,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常怀感恩之心,杜绝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此外,学生资助工作应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和自力更生能力。例如:创建大学生兼职平台,让学生受助且自助;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给予资金奖励与支持。这样学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收获了满足感与自我实现感。
五、结语
大学生资助是高等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也是高校扶贫的重要举措。通过对西安高校资助方式的调查与分析得出,高校资助能够切实减轻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同时大学生资助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总之,大学生资助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校要立德树人,注重自助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改革资助方式,为学生提供良性资助模式,确保资助惠及更多贫困大学生,让高校扶贫成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强大助推力。
参考文献:
[1]侯莲梅,等.利用大数据推进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7(8):107-111.
[2]宋晓东,等.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效果、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80-82.
[3]周丽萍.谁在获得更多的高校大学生资助——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数据HLM模型的实证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17(2):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