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先圣
风雅,能有谁超过南北朝时期的钱塘苏小小?她只活了23岁,但是,却以一首《同心歌》,写绝恋人约会的风情,引得千百年以来的文人墨客无限的膜拜与向往。苏小小常坐油壁车,她的《同心歌》是这样的:“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朴素无华但真挚感人的文笔,把千年的恋情风景写尽。白居易、李贺、张岱、曹聚仁等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的文学家甚至认为苏小小就是中国版的茶花女。白居易诗云:“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诗人袁枚对苏小小的仰慕更是无以复加,随身携带私章一枚,上刻“钱塘苏小是乡亲”。 一个早夭的女子,在万种风情的钱塘,1500多年来,始终拥有着让历代文人墨客的仰望,这又怎是一句风雅可以盛下?
在一次笔会上,有人得一张画。可他感觉那幅花鸟画的空白处太大,就对我说:“您是书法家,请您在空白之处再写一首诗吧。”我对他说:“收藏字画,要学会读画,观察欣赏一幅画,要懂得除了看画家的技法之外,也会欣赏一幅画的布局、构图,要看出画的风采与神韵,而空白正是一幅画神韵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留白往往是一幅画神韵最见空灵的地方,最明媚阔朗之处。”朋友点头同意。我说,人家画家这幅画,本来是很空灵的,如果我在那空白处写一首诗,画就真的废了。人生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一分一秒都填满,我们哪里还有时间检讨和思索,而人生的智慧,不正是我们空白转弯处领悟思索的结果吗?那些人生的空白之处,也恰是我们的空灵之处啊。
雨果年轻的时候立下一大宏愿:要让巴黎改成自己的名字——雨果城。他为此梦想焚膏继晷地创作,15岁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获得第一名,20岁因出版诗集《颂诗集》获国王路易十八赏赐,40岁被选为崇高的法兰西学院院士,并在1862年发表了百万言的《悲惨世界》。小说发表之后,他因此而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巨匠,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最终,巴黎并没有因为他的巨大的文学成就更改名称,雨果的梦想没有成真。但是,在他逝世的时候,整个法国,举国为他送葬,葬于法国先贤祠。市长在悼词中这样说:“巴黎这个城市,因与伟大的雨果联系在一起,而感到无上光荣。”
欧阳修的《与梅圣俞书》中有一段话:“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当时的欧阳修是文坛领袖,发现了年轻的苏轼,竟然有这样的胸襟!当时,还有王安石、曾巩等一批年轻才俊,在欧阳修的举荐之下,纷纷走上文坛,宋代一时人文繁荣。一批年轻人在欧阳修的引领下出来了,他们取代欧阳修了吗?没有,欧阳修与他们一起,组成了宋代最璀璨的文学星空,相互辉映。而欧阳修,因为容人容物的气度,得到了更高的尊敬与声望。
做成事情的人,是每天都在“出发”的人。没有一种事情,是结果明确地摆在哪里的。未来的结局是成还是败,谁都不知道,只有到了终点,结果才会出来。不“出发”的人,哪里会看到结果呢?成功的人与平庸的人区别就在这里:前者认为人生就是不可逆转的单行线,时间荒废了就不会再有,机会错过了就不会再来,所以珍惜每一天的分分秒秒,珍惜遇到的每一个机会,认准了,立即出发。后者相反,认为总还有下一次,今天浪费了还有明天,机会错过了还会再来,所以一错再错,一失再失,最后失去了一生。
所有抱怨命运不公的人,都不过是在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没有一种命运,会惩罚勤奋努力的人。只要拥抱每一天的阳光,奋发图强,不寄希望于缥缈的幻想,世界所有的大门,自会次第而开。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四大哲人”的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段话让人深思:“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而忽略了真实。真正的真实是什么?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是否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我们有多少人每天在真实地活着,每天做着有意义的自己乐意的喜悦的事情?
我们常常谈到导师。我觉得,现在当下,导师已经沦为一个虚妄的假设。现在青年做的事情,我们完全明白吗?他们做的很多事情、他们的思想,我们已经不懂。他们不再认真聆聽我们的劝告,而且,当我们在不厌其烦地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也多半会被他们视为古董、老脑筋。所以,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完成自己的自我救赎,完善自己的人格,也许这才是最明智的,最受青年尊敬的做法。我们理智地让开自己的位置,礼貌地把路让给青年人,我们的心情不用再紧张地担心世界会发生什么,而是以期待的目光和心情看着青年大显身手。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世界阳光明媚,原来所有的担忧,真的是我们的庸人自扰和无病呻吟。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