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
山东省莒县中医医院外二科,山东莒县 276500
脑出血是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的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该病多见于老年人群中,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有研究发现,手术治疗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优于内科综合治疗;但选择何种的手术手段,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1-2]。该文主要就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开展锥颅术和开颅术治疗的64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随机抽取该院行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锥颅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2例,将其作为锥颅组;该组男、女患者分别为17例、15例,年龄为46~72岁,平均年龄(56±1.63)岁。选择同期接收并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开颅术)治疗的另32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开颅组,该组男、女患者分别为18例、14例,年龄为47~71岁,平均年龄(55±1.92)岁。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下一步对比和研究。
①该次所选研究对象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诊断的标准,且均经CT证实;研究均得到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并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签字和同意。
②排除有既往脑卒中病史患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患者,排除合并凝血机制障碍患者,排除颅内感染未得到控制者,排除依从性欠佳者。
锥颅组行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术前,采用CT机定位病灶,标记穿刺点;术中,行局部麻醉后点破头皮,用颅锥钻钻穿颅骨后搓破硬膜;再在对硬膜行遁形扩张;完成以上步骤以后,穿刺病灶,对于出血量多着,可在病灶中心、前段和后端置入引流管;出血少者,只需在病灶中心放置引流管即可;抽吸结束以后,在血肿腔内注入1~2万U的尿激酶(国药准字:H32023290),并夹闭引流管;2~4 h以后方可打开引流管,并再次抽吸液化状态下的血肿;晚上以上操作以后,采用渗盐水进行冲洗、引流,冲洗2~3次/d;引流期间,定期行CT检查,若血肿清除90%及以上可拔除引流管,并缝合切口;术后,严密监测患者颅内压,并给予患者抗感染、水肿治疗。
开颅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前行全身麻醉,待麻醉成功以后再在病灶周围性1个3~4 cm的切口;在颅骨的部位行一个窗口,并逐层切开皮质和硬膜;找到病灶部位后对脑实质进行分离,充分暴露出血肿腔;再在用吸引器吸出凝血块,术后放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窗口;术后7 d拔除引流管。
①记录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平均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②采用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其中,评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高;同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两组手术前、手术 3 d、14 d、21 d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评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③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两组治疗疗效进行评定,其中:1分即为死亡;2分即为植物生存,机体仅有最小的反应;3分为重度残疾,无法自理;4分即为轻度残疾,但有一定自理生活能力;5分为恢复较好,仅存在轻度的缺陷[3-4]。
数据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n(%)]表述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表述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锥颅组平均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等与开颅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各项临床指标
表1 对比两组各项临床指标
组别 平均手术的时间(min)平均住院天数(d)锥颅组(n=32)开颅组(n=32)术中的出血量(mL)t值P值49.63±2.36 141.62±21.58-23.970 8 0.037 5 59.63±1.25 106.36±20.65-12.777 8 0.012 0 10.36±1.25 15.39±1.29-15.840 5 0.031 7
锥颅组手术前的ADL评分(39.63±2.51)分,开颅组(41.62±2.68)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的意(t=-3.0657、P=0.6490);锥颅组手术后的 ADL评分(65.36±2.14)分,开颅组(56.39±2.47)分,较手术前的评分明显上升(t=15.526 4、P=0.024 5)。
两组手术前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 (P>0.05); 手术后第 3日、14日、21日, 两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且与手术前NIHSS评分对比,差异显(P<0.05);且锥颅组术后第 3 日、14 日、21 日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开颅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NIHSS评分,分]
表2 对比两组NIHSS评分,分]
组别 手术前锥颅组(n=32)开颅组(n=32)t值P值手术后第3日 第14日 第21日35.63±2.61 34.92±1.05 1.427 6 0.497 3 16.63±2.51 27.93±2.54-17.900 6 0.031 2 11.31±0.25 19.63±1.54-30.166 7 0.027 5 7.63±1.02 16.39±1.25-30.714 9 0.028 5
锥颅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开颅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轻度残疾率度、重残疾、植物生存、死亡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疗效[n(%)]
锥颅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颅内感染1例、术后再出血1例、继发性癫痫1例,发生率为12.50%;开颅组出现肺部感染3例、颅内感染4例、术后再出血3例、继发性癫痫1例,发生率为34.3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6 7、P=0.038 8)。
脑出血的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较快,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加之,我国老龄化日益加剧,生活水平、饮食习惯等的提高,更使得该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有数据调查显示,脑出血在我国卒中患者中约占17.1%~55.4%[5-6]。临床治疗脑出血的方案较多,如保守药物综合治疗、外科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等;但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治疗脑出血,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有学者认为,血肿量低于30 mL的脑出血患者,可选择药物保守治疗;而超过60 mL的脑出血患者,则须行外科血肿清除术;而对于30~60 mL血肿量的患者,手术方案仍存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早期手术清除血肿,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脑水肿,进而降低颅内压,预防继发性的脑损伤。该次主要对比分析开颅血肿清除术、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其结果显示,锥颅组平均手术时间(49.63±2.36)min、术中出血量(59.63±1.25)mL、平均住院天数(10.36±1.25)d、ADL 评分(39.63±2.51)分、21 日 NIHSS 评分(7.63±1.02)分、与开颅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锥颅组恢复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12.50%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与王治国等[7-8]研究结果中锥颅组手术时间(47.35±9.74)mim、术中出血量(56.84±10.68)mL、住院天数(12.80±2.49)d基本相符;由此可以表明,相较于开颅血肿清除术,行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具有以下优势:①手术时间较短,操作比较方便,且无需行全麻手术即可开展手术;②血肿会形成血凝块,因此,彻底引流的难度较大,而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的血肿清除率较高,且对脑组织的损害较小,进而降低了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损害的几率;③术中能够灵活地调整引流管的位置,进而有效避免了因血肿位置变换或缩小而影响到引流的效果。该次研究结果还显示了,锥颅组颅内感染率、术后出血率低于开颅组(P<0.05);而其他并发症与开颅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了,开颅手术的手术时间较长,使得脑组织在外暴露的时间较长,使得颅内感染率较高;但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一次性清除血肿,进而去除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这一优势是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无法达到的[9-11]。
综上所述,行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明显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而且还有利于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