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志平
摘要 目的:探討儿童卡他性中耳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儿童卡他性中耳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2耳)与常规组(38耳),各3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疗法。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卡他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儿童卡他性中耳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儿童卡他性中耳炎病症属于耳鼻喉科临床比较常见和多发的疾病类型,临床主要分为急性卡他性中耳炎与慢性卡他性中耳炎。其中,急性卡他性中耳炎为患儿受到炎性阻塞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的,慢性卡他性中耳炎为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治疗不彻底、不恰当所导致的。当前临床对患儿的治疗主要都是改善中耳通气和清除中耳积液以及病因治疗。当前有研究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本文主要对在本院治疗的60例儿童卡他性中耳炎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儿童卡他性中耳炎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13岁,平均(8.6±2.3)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6±0.2)年。随机分为试验组(42耳)与常规组(38耳),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常规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进行治疗,并且使用甲强龙进行耳内注射,要使患者呈平卧状态,要求其内耳朝上,在对患者进行外耳清洗之后,使用丁卡因表麻在患儿耳内镜下的鼓膜之前下和后下的位置,通过鼓膜穿刺后将甲强龙缓慢的注射进去,剂量0.5mL。在注射结束后,要求患儿将患耳偏向对侧,保持静置≥30min,在保持此姿势的过程中,患儿要禁止说话和做出吞咽的动作,从而使得药液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在患儿的鼓室内。而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则需要家长的协助,使其尽可能保持静置,避免药液流出导致此次治疗无效。患儿每周进行1次治疗,并坚持治疗3周,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还要时刻关注患儿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对其听力情况进行测试。②试验组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常规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阳和汤的加减治疗。将熟地30g、肉桂3g、麻黄2g、鹿角胶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进行研磨,使其磨成细末状,使用开水口服治疗,2次/d,剂量3g/次。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临床症状进行加减。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之前及治疗之后的临床症状、鼓室积液情况以及鼓膜颜色和听力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疗效判定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①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鼓室中没有积液存在,且鼓膜颜色正常,没有听力问题。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鼓室内的积液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鼓膜颜色与听力都得到了明显恢复。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还有恶化的趋势,对于其听力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对两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的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7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卡他性中耳炎作为耳鼻喉科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儿童属于其多发人群,一旦发病,对其日常生活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当前,临床主要采用西药疗法对患儿进行治疗,在改善患儿的听力情况上还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通常情况下,在经过2周的治疗以后,患儿的听力基本就能够得到良好的恢复,并且其临床症状也能够得到明显的好转,但因为在其治疗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耐药菌株,所以在停药以后,若其发生感冒、情绪波动等,就会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中医学认为,导致儿童出现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是患儿的脏腑功能出现失调,从而导致其正气不足,加上受到风热及湿邪的侵袭,就会有水湿停滞耳中,导致其脾气虚弱,发生炎症。中药阳和汤中应用的药物大多是一些具有温补和阳、散寒通滞特点的药材,能够从根本上对患儿进行治疗,不仅阴阳并调并且还有着补而不滞与温而不燥的优势。将其应用在儿童卡他性中耳炎的治疗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儿童卡他性中耳炎的患者来说,相对于单一的西医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应该进行临床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爱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卡他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9):5778-5779.
[2]杨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卡他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1):53-54.
[3]章春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卡他性中耳炎37例疗效观察[J].内蒙卉中医药,2010,29(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