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张 瑞
绿色住区评价体系是综合衡量和有效推动住区及环境建设的有效工具。目前国内绿色住区评价体系尚处发展阶段,但有关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发展相对成熟。我国绿色住区评价体系发展虽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原建设部2001年5月通过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评审,这对推动我国绿色住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4版)出版后,绿色住区的评价对象从建筑转向住区,随后2011年《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5版)中增加了“绿色低碳”主题。
2014年10月1日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编的CECS 377:2014《绿色住区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将国际先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我国城镇住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不仅填补了我国绿色住区标准领域的空白,也对绿色住区实践产生重大影响。该标准主要内容为总则、术语、建设场地整合、城市区域价值、住区绿色交通、人文和谐住区、资源能源效用、健康舒适环境、可持续住区管理等。
绿色住区倡导人文传承、社区和谐,主张回归人性,重视文化内涵,意在营造环境宜人、归属感强的社区空间。人文景观营造指标属于《绿色住区标准》中的“人文和谐住区”部分(见表1)。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适宜的人居环境应注重体现人类居住与活动相关的各种要素。住区中的建筑、道路交通、公共空间、景观绿化、市政设施等布局都基于人的尺度需求、情感需求及对环境感知的舒适度。城市住区中的人文景观是城市生活品质内涵的重要内容,人文景观营造是在传承当地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文化生活形态。环境宜人、生活便捷、归属感强的全新社区文化生活模式是绿色住区人文景观营造的目标追求。良好的人文景观环境对促进居民身心健康、邻里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社区评价体系有美国LEEDND、英国BREEAM-Communities和日本的环境共生住宅(见表2)。LEED-ND主要研究住宅区域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及建筑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英国BREEAMCommunities是一个基于已存BREEAM方法的第三方独立评估标准,是专门评价社区开发的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可持续性及影响建筑环境规划发展的规划政策;日本的环境共生住宅强调“保护地球环境”“与周边环境协调”“居住环境的健康、舒适性”3方面的协调与平衡,倡导建设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居住区。
LEED-ND的评价内容主要由“节约土地”“环境保护”“紧凑、完善、和谐社区”“资源节约”“创新设计”5部分组成,其中“紧凑、完善、和谐社区”包含3个必要项和22个得分项,3个必要项为“社区开放性”“紧凑开发”和“使用多样性”。BREEAMCommunities 为二级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体系包含“气候和能源”“社区设计”“场所塑造”“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交通运输”“资源”“商业与经济”“建筑”“创新”9项。其中“社区设计”包含3个必要项和1个得分项,3个必要项为“包容性设计”“公众咨询”“使用者手册”。环境共生住宅“与周边环境协调”共计3项11小项,3项为“考虑地域生态的丰富性与循环”“考虑与周边地域的融合”“考虑内外的关联性”。“居住环境的健康、舒适”有3项10小项,3项为“住宅内外的舒适性”“住宅的安全健康”“达到丰富的居住生活”,其中第2项“住宅的安全健康”中的第4小项“考虑高龄者与失能者的安全性”和第3项“达到丰富的居住生活”与人文营造相关。
表1 人文景观营造指标
表2 国外绿色住区相关标准
综上所述,LEED-ND评价体系针对城市扩张和小汽车泛滥等城市病,注重步行道路系统建设和城市设计。BREEAM-Communities重视城市和社区系统中环境、社会与经济全面发展,从公众参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社区运用管理方面体现住区的人文特性。环境共生住宅则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住宅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目前国内关于绿色住区的评价标准除《绿色住区标准》外,还有《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5版)、DBJ/T 15-105-2015《广东省绿色住区评价标准》、DBJ61/T 83-2014《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等,但涉及人文景观营造指标的只有《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和《广东省绿色住区评价标准》。另外,绿色住区发展较好的深圳、上海目前还未形成绿色住区标准体系,深圳在2009年发布了《深圳市绿色住区规划设计导则》,上海则基于《绿色住区标准》提出了衡量绿色住区建设的10项标准和7大体系,向实现住区绿色生态化发展方向推进。
表3 国内绿色住区相关标准中人文景观营造指标评价内容对比
如表3所示,《绿色住区标准》和《广东省绿色住区评价标准》均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主张以人为本,建设适宜的人居环境,但侧重各有不同。标准中关于人文景观营造主要体现在:①注重住区整体性 《绿色住区标准》关注住区本身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外部空间的联系,强调内部结构清晰且与外部景观风貌协调;②注重住区文化《广东省绿色住区评价标准》明确提出营造岭南文化氛围,体现岭南建筑风格,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了住区标识性,《绿色住区标准》则强调住区文化气息浓厚,商业设施具有文化性,无界定文化的地域特色内涵;③住区绿色景观 《广东省绿色住区评价标准》对住区绿化无具体规定,《绿色住区标准》要求住区绿地水系自然宜人;④住区公建 《绿色住区标准》指出公共建筑应体现生活品味,强调形式的大众性;⑤住宅建筑形象 《绿色住区标准》强调住区建筑立面应从细节上体现生活气息和标识性;⑥社区社会活动 《广东省绿色住区评价标准》强调开展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帮助建立充满活力的社区空间,促进邻里交流,《绿色住区标准》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强调公众参与;⑦公共活动场所设计 《广东省绿色住区评价标准》关注细节设计,提出在场所中增加具有文化艺术性的科普观赏小品,营造住区文化景观,《绿色住区标准》强调公共空间的生态环境及绿地面积的定量指标,指出公共空间设计要体现文化主题;⑧景观艺术 《广东省绿色住区评价标准》强调景观小品和雕塑的观赏趣味性、民族时代性、自然和谐性,而《绿色住区标准》指出城市小品及雕塑要有品位,景观标识上《广东省绿色住区评价标准》注重住区内的植物标识,《绿色住区标准》强调标牌标识及广告应规范有序,《绿色住区标准》扩大了标识的空间范围,不仅包括住区内的标识系统,还涵盖了住区外围与城市联系的标识系统;⑨宣传引导 《广东省绿色住区评价标准》提出通过展示宣传的形式倡导绿色低碳行为。
居住区内的人文景观营造体现在各方面,通过国内外绿色住区相关标准中人文景观指标体系对比,发现国内人文景观指标营造侧重于住区内的社区文化、整体性、社区活动、生态环境、公共场所营造、景观艺术、建筑形象等开发性指标,而国外人文景观指标营造多强调住宅功能、交通便利性、步行系统建立等低碳生活方式和社区包容性。目前,国内绿色住区人文景观营造相关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在考虑人文关怀、融入本土文化等方面还有所欠缺。《绿色住区标准》虽对人文和谐指标具有较高认知,但人文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存在指标项重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社区空间布局合理,景观层次丰富,文化氛围浓厚,公共空间舒适,居民参与感强烈,生态环境良好才符合和谐人文住区的标准。笔者认为《绿色住区标准》中人文景观营造指标应进一步分类,融入地域文化内涵,注重原生态保护,以便创造出文化主题明确、特色区域性强、生态环境良好的住区空间。在借鉴国内外绿色住区相关标准基础上,对《绿色住区标准》人文景观营造指标提出具体建议:①住区文化 住区有明确文化主题,建筑文化应具地域特色。②住区整体性设计 住区内部结构清晰并与外部有较好联系,有良好的空间关系和形态,并与城市整体风貌协调。③公共空间安全 构建舒适的步行系统,考虑步行网络建设,设置外部休憩场所,创造可防卫的公共空间。④社区活动 定期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增强邻里交流,配置相关活动设施,增强社区活力。⑤生态景观 整体环境清洁美观,公共绿地宜人舒适,绿地与广场有机结合,空间尺度考虑老人及儿童需求,保持水体清洁无污染,考虑亲水空间设计及相关危险标识提醒,最大限度保护住区原有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⑥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与住区文化风格保持统一,公共建筑形象大众化,体现生活品味。⑦建筑形象 建筑的色彩、细部构造要体现地域特色,沿街立面丰富,地域标识性强。⑧公共场所塑造 建筑室内外干净整洁;室内设置文化、艺术、科普观赏品,根据需要定期更换;室外公共活动场所设计体现文化主题,尺度适宜;公共空间设置考虑邻里交往需求,私密性与开放性结合;公共绿地指标符合相关规范。⑨景观艺术 住区内合理布局景观花镜、雕塑及建筑小品,景观设计突出文化主题,体现观赏性、趣味性与和谐性,突出生态环保理念;景观标识体现生态性,标识系统统一完善,标识牌明显清晰,广告标识有序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