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民用总图设计

2018-07-20 06:37:58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郑爱龙武永宝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5期
关键词:总图建筑评价绿色

文/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郑爱龙 武永宝

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对总图设计的要求。总图设计在建筑平面布置、场地竖向设计、基地道路设计、室外管道综合等方面需统筹考虑,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能源消耗为基本原则,让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绿色建筑的要求。

1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2005年10月,原建设部、科技部共同制定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2006年原建设部联合国家环保总局等单位共同编制并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内容,构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效指导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工作,对绿色建筑发展有积极的推进作用。随着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为适应现阶段绿色建筑实践及评价工作的需要,住建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4年4月15日发布了新修订的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新标准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将绿色建筑评价明确划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在满足全部控制项和每类指标得分不小于40分的前提下,按总得分确定绿色建筑等级(50,60,80分对应绿色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2 绿色建筑总图设计的主要内容

从《标准》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中可看出,绿色建筑注重全寿命周期内能源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性能,所以发展绿色建筑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区域环境的影响。

总图设计主要针对场地内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化、管线工程及其他构筑物和设施所做的综合布置与设计。总图设计虽是整个建筑工程设计中较小部分,但与竖向、绿化、交通、管线、消防、环保及市政配套等系统密切,总图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整体效果,在建筑设计及施工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与控制作用。总图设计关注的重点是建筑室外布置与设计,因而在《标准》中“节地与室外环境”这一章节是绿色建筑总图设计的主要内容,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

2.1 控制项

“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条文包括项目选址、场地安全、污染源控制和建筑日照,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任何建设项目的选址都应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故总图设计应对场地位置、原建筑主要功能、原地形地貌、现阶段规划用地性质进行说明,如项目中有需特殊保护的区域(如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等)应写明保护要求及保护措施。设计说明要对场地的安全性进行描述,写明场地内有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并结合环评报告说明场地内是否存在未达标排放或超标排放的气态、液态或固态污染源及相应采取的治理措施,写明固体废弃物(垃圾)的收集方式。日照对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日照有利于减少建筑能源损耗。如果项目或场地周边相邻地块涉及居住建筑及幼儿园、学校、医院、疗养院等有日照标准要求的公共建筑,则设计时应结合气候与环境特点,依照相应规范,进行日照模拟分析,使建设用地内的建筑满足相应的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及相邻用地的日照标准。

2.2 评分项

“节地与室外环境”评分项包括土地利用、室外环境、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4项,对应的分值为34,18,24,24分。

1)土地利用 主要从节地、绿化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3方面进行评价,是评价绿色建筑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关键性内容和指标。

地块控规或规划设计条件作为建筑方案设计的前置要求,容积率和绿地率是规定性指标,有些居住用地条件还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进行规定,需精细化设计总图,优化项目建筑布局,在满足相关指标要求前提下,创造更高的绿地率及提供更多的开敞空间或公共空间,从而美化和提升环境质量,提高土地的生态效能。建设项目向绿色建筑方向发展时,除充分利用地上空间外,地下空间的精细化开发利用也是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措施。可利用地下空间建造商业、停车场、设备用房、库房等,这样可增大地面的绿地面积,调节区域小气候,降低热岛强度,从而降低整个项目的环境负荷,提升环境品质。但地下空间应适度开发,从雨水渗蓄、减少径流外排量、提高地下水补给等低影响开发策略的要求出发,《标准》提出地下1层建筑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率应小于70%。

2)室外环境 包括场地光环境、噪声环境、风环境和热岛强度4方面,用于重点评价绿色建筑室外环境。

总图设计应注重降低热岛强度,户外活动场地设置有效遮荫措施,道路路面、建筑屋面选择浅色材料以提高其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减少项目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总平面图中应标明步道、游憩场所、庭院、广场、停车场等室外活动场地,注明乔木及花架、遮阳篷等构筑物遮荫措施的位置、面积比例,并统计成表;写明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大于0.4的道路、屋面面积(m2),并计算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的面积比(%)。部分材料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部分材料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

3)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包括公共交通联系、场地无障碍设计、停车场所设置和公共服务设施,旨在推行绿色出行、鼓励建设项目增加公共活动场所,以提高土地使用率,为绿色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工作提供更大便利,是绿色建筑项目总平面布置和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

设计之初,设计人员应对场地进行踏勘,考察场地周围公共交通设施现状及规划情况(公共汽车站、轨道交通站位置、线路等),设计中尽量将场地出入口设置在距公共汽车站步行500m、距轨道交通站点步行800m范围内,并设置与公共交通连通的专用通道。无障碍作为绿色出行的重要保障,设计时应对场地内建筑的出入口、人行道、停车场、公共活动空间等人行流线节点统筹考虑,保证无障碍系统完整、便捷,并与场地外市政无障碍顺畅衔接。总平面图中注明停车场(库)、自行车库(棚)位置、停车数量,并说明是否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设计说明中应写明场地内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情况。

4)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包括场地利用与保护、绿色雨水设施、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绿化配植等要求,是对海绵城市理念的积极响应。

总图设计要在充分解读现状地形地貌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竖向设计,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等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确定建筑室内地坪及场地标高,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开发建设对原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绿色雨水设施包括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截流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设施等,总平面应结合竖向设计对这些设施进行合理布置,并确定相关评价指标,如具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小于30%;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比例不低于50%等。

总图设计时还应重视材料的循环利用,如建筑物解体而产生的碎砖瓦、碎砂石土可作为基地路基填料等,还应采用BIM技术,提升项目的绿色设计水平。

3 结语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在“十九大”报告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目标指引下,我们要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准绳,落实绿色设计措施,为绿色建筑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总图建筑评价绿色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基于健康光环境设计运维的WELL建筑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分析
上海市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
江西建材(2020年4期)2020-02-15 13:40:05
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角度分析暖通空调设计方案
制冷(2019年2期)2019-12-09 08:10:20
试论民用建筑总图设计步骤及要点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浅析总图在涉外电力项目中的工作重点
浅谈如何做好总图设计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浅论总图管理强化措施与方法
再造绿色
百科知识(2008年8期)2008-05-15 09:53:30